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关联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关联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板数据分析则进一步表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产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也就是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所属地方院校生均经费的增加,由此缩小央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在生均经费方面的差距。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关联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格局日趋严峻的现状,本研究结合“政府—市场—大学”三个视角,利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对高校生均经费差异的形成机制展开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可归纳如下。

首先,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整体趋势而言,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差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扩招前预算外生均支出差距是形成资源配置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同,扩招后政府预算内生均支出差距,即财政分配差距成为导致资源配置非均衡结构的主要原因,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部的经费差距成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推力。面板数据分析则进一步表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产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其中地方财政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政府高教财政投入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则抑制了高教财政投入的增长。另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性基础或禀赋因素对当地高等教育经费的正向影响越大。

其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是院校间机构特征差异、区域间差异等多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层零模型结果表明,高校生均经费差异并非完全取决于院校机构特征,同时受到所处区域的政府政策选择、社会经济发展、民众升学需求等要素的显著影响。高校生均经费差异,约63%来自院校机构禀赋的差异,约37%来源于区域层面因素的影响作用。

此外,通过多水平线性模型的分析,本章对院校生均经费在院校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受到院校层面和区域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且院校层次与区域层次之间还存在复杂的互动机制。根据研究分析结果,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可以从政府效应、市场效应、院校机构禀赋效应三个方面,阐释资源配置差异背后的复杂形成机制。

就政府效应而言,虽然近年预算内经费在生均经费中的所占比例下滑,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财政投入依然在高等教育经费中占有重要比重。而院校的生均经费水平与所在区域的高等教育预算内经费比重具有重要关联。即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中,对于高等教育的倾斜性将直接促进院校生均经费的提升。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投入重点的选择也能弱化院校层面中高校学术声誉对于生均经费的增量效应,缩小由于院校学术等级阶层所导致的资源配置差异。

从市场效应来看,随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化,通过学费、捐赠、横向科研合作等多种途径,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经费筹措机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在区域的市场化发展状况对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具体而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院校生均经费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院校行政隶属关系差异所形成的生均经费差距。也就是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所属地方院校生均经费的增加,由此缩小央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在生均经费方面的差距。此外,市场效应中另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影响要素是民众的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表明,升学需求要素不仅对于生均经费具有直接影响作用,而且能对院校层面要素的影响力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www.xing528.com)

至于院校的机构禀赋效应,研究表明,院校办学规模对生均经费都具有显著的遏制作用;院校学术选拔性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生均经费水平的增长;在学科特性方面,综合性大学的生均经费低于其他类型高等院校;从行政隶属关系来看,央属院校在资源筹措方面处于明显优势。

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将资源配置差异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是未来各级政府以及各院校共同努力的方向。而以上的研究对于政府的政策调整和院校的发展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就政府高教财政政策而言,在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提升和保障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重要性,将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充足性的重要前提。此外,政府需要调整财政投入机制,合理安排项目拨款与基本支出拨款之间的平衡,有效控制资源配置中过度“马太效应”现象的出现,在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保障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院校的发展路径选择而言,目前我国院校发展定位模糊,盲目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和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本研究结论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科设置发展综合性大学,都不能有效提升院校的资源筹措能力。这表明,院校需在与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中,努力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确定相应的学科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特色,合理确定办学规模,才能提高院校的资源筹措,实现院校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仅迈出了第一步,未来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修正。在结束本章之前,有必要对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一个简单的归纳:首先,本章研究的考察范围仅限于2005年数据的横截面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数据库建设,特别是从时间序列考察资源配置差异的变动趋势以及不同层级因素对差异形成机制的动态影响。其次,在政府、市场、大学不同视角的变量选择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精致化,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从而提高模型的解释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