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朔城历史-小唐皇帝李嗣源及其在位时的改革措施

朔城历史-小唐皇帝李嗣源及其在位时的改革措施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唐的第二任皇帝是李嗣源,沙陀族人,唐咸通八年九月,出生于应州的金城县(今应县),小名邈佶烈,因骁勇善射,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名李嗣源。嗣源至魏与赵在礼合而反叛。李嗣源较关心民间疾苦。在执法方面,李嗣源也比较严明。李嗣源即位时已年届六十,在位七年余,采取的改革措施尽管有限,但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朔城历史-小唐皇帝李嗣源及其在位时的改革措施

后唐的第二任皇帝是李嗣源,沙陀族人,唐咸通八年(867)九月,出生于应州的金城县(今应县),小名邈佶烈,因骁勇善射,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名李嗣源。天祐五年(908),庄宗亲自带兵救潞州之围,嗣源勇冠三军,率先登城,大破梁军,以功授代州刺史。天祐十四年(917),阿保机率众攻幽州(北京),镇守幽州的周德威(朔州马邑红壕头村人)十分危急。嗣源往救,以少胜众,解了幽州之围,以功进位检校太保。

庄宗即位后,嗣源晋封为检校太傅兼侍中,授天平军节度使。在平梁战役中,嗣源功居第一,时为前锋,大破梁军于中都,生擒梁大将王彦章。进军汴都,率先突入,迎庄宗入汴。庄宗曰:“天下,当与尔共之。”授嗣源中书令

同光四年(926),赵在礼反于魏,大臣皆请遣嗣源讨伐。庄宗此时对嗣源已有疑忌,因而不许,群臣屡请,庄宗不得已而遣之。嗣源至魏与赵在礼合而反叛。四月,庄宗驾崩,嗣源入洛阳,即位于庄宗柩前,谓之明宗,大赦天下,改元天成。次年十二月丙午,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立庙于应州(今应县)。

明宗即位后,年事已高,不近声色,不喜游猎。在革除弊政方面历来颇受史家肯定。首先是裁减宫人、伶人和宦官。“自初即位,减罢宫人、伶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新五代史》卷6《唐明宗纪》)。“量留后宫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鹰坊十二人,御厨五十人,自余任从所适。诸司使务,有名无实者,皆废之”。(《资治通鉴》卷275)以此来整肃宫掖,经济上节省开支,政治上排除干扰。第二是诛杀宦官佞幸。即位伊始,下诏斩“直以聚敛为事”“天下皆怨苦之”(《新五代史》卷26《孔谦传》)的租庸使孔谦,废除其苛敛之法。“又罢诸道监军使,以庄宗由宦官亡国,命诸道尽杀之”。“宦官数百人,窜匿山林,或落发为僧,至晋阳者七十余人,诏北都指挥使李从温悉诛之”。(《资治通鉴》卷275)对于名声很坏的高官如盗掘唐陵的温韫、私用库物的段凝、纵田客杀人的豆卢革等都在贬官后赐死;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如“税外科率”的邓州留后陶玘、“为政贪秽”的亳州刺史李邺等也都被贬死他乡。这些对于澄清吏治是很有影响的。

李嗣源较关心民间疾苦。他与宰相冯道谈论农家勤苦,冯道诵聂夷中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他甚为感动,“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资治通鉴》卷276)因此,他着力于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天成元年(926)四月下诏免收“省耗”:“应纳夏税,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只纳正税数,不量省耗。”天成四年五月又下令州县不得以检括田地扰民:“百姓今年夏苗,委人户自通供手状,具顷亩多少,五家为保,委无隐漏,攒连手状送于本州,本州具状送省,州县不得迭差人检括,如人户隐欺,许令陈告,其田倍令并征。”长兴元年(930)二月下诏减收“曲钱”、免收河阳人户的“桥道钱”:“诸道州府人户,每秋苗一亩上,原征曲钱五文,今后特放二文,只征三文。”(《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河阳管内人户,每亩旧征桥道钱五文,今后不征。”(《旧五代史》卷41《唐明宗纪》七)长兴二年(931)进一步免收“曲钱”:“应在京诸道苗亩上所征曲钱等,便从今年夏并放。其曲官中自造,委逐州减旧价一半,于在城扑断货卖。除在城居人不得私造外,乡村人户或要供家,一任私造。”(《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因此,敕下之日,人甚悦之。长兴元年二月下诏限制民间高利贷盘剥:“应私债出利已经倍者,只许征本;已经两倍者,本利并放。”(《旧五代史》卷41《唐明宗纪》七)对于民众的夫役负担,他也爱惜民力,信守规定。长兴三年十二月,他到龙门“观修伊水石堰,赐丁夫酒食。后数日,有司奏:‘丁夫役限十五日已满,工未毕,请更役五日。’帝曰:‘不唯时寒,且不可失信于小民。’即止其役”(《旧五代史》卷43《唐明宗纪》)。(www.xing528.com)

在执法方面,李嗣源也比较严明。供奉官丁延徽“巧事权贵,人多拥挤,监仓犯脏”,依律当斩。侍卫使张从宾向李嗣源求情,他说:“食我厚禄,偷我仓储,期于决死!苏秦说不我得,非但卿言!”(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8)对于涉及他自身误判案件也能自责补过:巡检军使浑公儿奏称有百姓二人以竹竿习战斗之事,他认为“实所不容”,交石敬瑭处置,结果二人被杀。后来得知所谓百姓乃是幼童,战斗实是嬉戏,“方觉失刑”,于是他自己“减常膳十日,以谢幽冤”,石敬瑭被“罚一月俸”,浑公儿被“杖二十”后撤职流配登州(今山东蓬莱)。对受害人家属“赐绢五十匹、粟麦各百石,便令如法埋葬”。并专就此事下诏,要求“此后在朝及诸道州府,凡有极刑,并须仔细裁遣,不得因循”。(《旧五代史》卷39《唐明宗纪》五)这种做法,就是在盛世帝王中也颇为少见。

李嗣源即位时已年届六十,在位七年余,采取的改革措施尽管有限,但也收到一定的效果。司马光评价说:“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资治通鉴》卷278)。

但是,李嗣源在控制宰辅方面显得无能乏术,或听任跋扈,或一杀了之,既软弱又粗暴,这与他目不识书缺乏文化素养有关。枢密使安重诲是他的“佐命功臣”,恃功矜宠,专权自恣,擅杀无意中冲了他前导的殿直马延,还要李嗣源“降敕处分”,李嗣源“不得已而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新五代史》卷24《安重诲传》)宰相任圜“简拔贤俊,杜绝侥幸,期年之间,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但与安重诲政见不合,议政往往意气用事,互相呵骂,旁若无人。连宫人都说:“妾在长安宫中,未尝见宰相、枢密奏事,敢如是者,盖轻大家(皇帝)耳!”(《资治通鉴》卷275,)后来,安重诲诬任圜谋反,矫诏杀之,李嗣源竟“皆不能诘也”。(《新五代史》卷24《安重诲传》)此后他听信谗言,以安重诲有异志而杀之。安、任二人在他统治期间,可算是尽忠职守的名臣,结果相继身死,奸佞得势,国势每况愈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