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大学生的移情能力的实效

培育大学生的移情能力的实效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正如卢梭所揭示的,培育公民的移情能力,首先要发挥想象力,进行“想象性的视角转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认识到与他人的同一性的基础上,发展出移情的能力。其次,要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和推动大学生多参加公共活动和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相互了解,产生联系。[8]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培养大学生移情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培育大学生的移情能力的实效

“他还不大清楚别人也同样地遭遇痛苦:看见别人的痛苦而自己没有那种痛苦的感觉,是不明白别人的痛苦是怎样一回事情的……还不能想象别人的感觉时,他只能知道它自己的痛苦;但是,当感官一发育,燃起了他的想象的火焰的时候,他就会设身处地为他的同类想一想了,他就会为他们的烦恼感到不安,为他们的痛苦感到忧伤。正是在这个时候,那苦难的人类的凄惨情境将使他的心中开始产生他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同情。”[7]正如卢梭所揭示的,培育公民的移情能力,首先要发挥想象力,进行“想象性的视角转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认识到与他人的同一性的基础上,发展出移情的能力。其次,要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和推动大学生多参加公共活动和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相互了解,产生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彼此之间的冷漠对待就越困难”,移情产生于我们面对面的遭遇他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与苦难。正义感本质上指向了一种联系他人的模式。[8]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培养大学生移情能力的一个好方法。“阅读以及评价某人阅读了什么,这种活动在伦理上是宝贵的,因为这种活动的建构在某种意义上需要专心投入,也需要批判性的对话,需要将一个人读到的和一个人自身的体验以及其他读者的感应与争辩相对照。……我们可能在阅读中找到一种适合于民主社会中公共推理的活动。”[9]阅读提醒了读者注意到它对“可观察世界的质的丰富性视而不见;对人们的独立性,对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的希望、爱和恐惧视而不见”[10]。文学体验能够促使我们“借助被边缘化或被压迫群体中的个体成员的眼睛去看世界,然后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看到的东西进行反思,这样我们就同情地认同了这些个体成员”,“它促进了通向社会公平的思想习惯”[11]。(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