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育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育效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是社会实践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大学生社会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青年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恰恰相反,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活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育效果

大学社会实践的功能是社会实践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社会实践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客体、社会实践的目的、社会实践的内容和社会实践的方法等。社会实践系统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促进全面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而赋予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调动,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发展。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青年观,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知识只有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社会实践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的必要载体,也是丰富知识的必要环节。这就说明,人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实践,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和不断完善的。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而人的全面发展也会不断促进社会的新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活动来讲,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侧重点,并遵循不同的发展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彼此独立,毫不相干。恰恰相反,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活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情感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发展问题。因此,社会实践能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动机,形成学生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激发他们的主体创造意识,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进取的精神和完善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个性发展

由于个性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又由于个性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历史还较短,因此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广大研究者共同接受的明确定义。目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个性”内涵非常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居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发展与变迁。(www.xing528.com)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个性教育包含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锻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现社会发展的主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等。这些内容都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方法,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其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为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把握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初步体验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能够顺利地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

(三)促进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是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具体地分析,也就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发挥着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导向作用。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发挥着社会实践教育功能所具有的导向作用,这样自始至终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向高校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并使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教育功能好比大海中的灯塔,始终指引着大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为其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和保证,并指引着社会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条件下,这一作用具有重要价值。②激励作用。激励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取得激励者所期望的结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所表现出来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这种激励作用能够调动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而尽心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最佳成绩;另一方面,这种激励作用能够使大学生通过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目标后所产生的成就感和满意感,激发他们为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③凝聚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所表现出来的凝聚作用,是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地为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目标而采取一致的行动。高校社会实践的凝聚作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开展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凝聚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将会是一盘散沙,其活动目标也不能得以实现,从而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的意义。

(四)促进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著名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仅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增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完善,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冶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需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他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人的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主动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优势,但由于学校单纯的学术环境的限制,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全面。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重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实现理想与实际、理论与实践、自身与社会的统一,尽快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大学生能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便做好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变,实现大学生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完整的、深刻的认识,比较容易形成认知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常常用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使其社会化的进程受阻。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提高对社会认知的正确度,让他们走出学校这个相对狭窄的空间,投入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中,为他们将来的独立生活和发展做好准备,尽早实现从自然人(或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