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新途径

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新途径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文军教授即将出版的《媒体与评论》和《体验与评论》就是其作为媒体人的优秀成果,这套书将拓展中国建筑理论、建筑史和建筑批评的相关视野和研究领域。现代建筑媒体人扮演的角色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报道,他们主动深入实践,策划项目,组织方案征集和设计竞赛奖项,策划并举办论坛、展览和讲座,普及建筑教育,出版著作等。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建筑媒体一路相伴,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媒体认知形象。

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新途径

作为教师、建筑师、建筑批评家、建筑策展人,以及建筑杂志编辑和出版人,享有多项荣誉桂冠的支文军教授最在意的身份就是建筑出版人(或称“媒体人”)。由于他的多重身份,能够完好地将建筑理论、建筑史和建筑批评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是许多单纯从事建筑批评的学者做不到的。支文军教授即将出版的《媒体与评论》和《体验与评论》就是其作为媒体人的优秀成果,这套书将拓展中国建筑理论、建筑史和建筑批评的相关视野和研究领域

建筑批评所追求的是作品的内在生命力,通过文字融入建筑师的思想。由于建筑批评客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与关联性,促成了今天建筑批评媒介的丰富多彩。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小说、散文电影、绘画、摄影音乐,甚至服饰都可以以某种方式成为或者表现为建筑批评,而媒体则以多种手段整合了这些批评媒介。

建筑师和大众对当代建筑的认知与媒体的作用密不可分,建筑媒体已经成为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广作用。现代建筑媒体人扮演的角色已经远远超越单纯的报道,他们主动深入实践,策划项目,组织方案征集和设计竞赛奖项,策划并举办论坛、展览和讲座,普及建筑教育,出版著作等。在建筑媒体的推动下,建筑已经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建筑媒体。

如果不计入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前批评”时代,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筑批评才从艺术批评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步建立其学科理论。中国的建筑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大众,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20世纪80年代,《建筑师》《世界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等12种建筑专业期刊相继创办,形成以专业院校中的师生、学者、研究人员为核心的建筑批评主体。中国当代建筑批评与建筑媒体一路相伴,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建筑批评的媒体认知形象。当代中国建筑百花齐放,日益创新的繁荣景象是与媒体的贡献分不开的。

建筑史上的每一种建筑思潮、每一次建筑革命都有建筑媒体的参与和推波助澜,建筑媒体推动了建筑批评的跨界和跨时空,同时,由于媒体的参与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批评媒介和批评方式,既用词语,也以形象来转译建筑,传播知识,让建筑批评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诚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建筑媒体与当代中国建筑的互动既影响建筑师,影响建筑,也影响公众,在提高公众建筑审美的同时,提升建筑的整体水平” 。

与一般的建筑批评相比,建筑媒体更关注当下性。长期以来,支文军教授作为《时代建筑》的主编,以敏锐的专业眼光,探寻当代建筑的真谛,关注建筑动向,研究建筑新事物,考察中外建筑,访谈许多建筑师和学者,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这些论文和专著中,他展望并论述城市、建筑和建筑师,论述建筑展和艺术展,还论述媒体,不仅涉及中国的建筑和建筑师,还涉及世界建筑和国际建筑师。

本书是支文军教授创作的与建筑批评有关的论文选集。建筑批评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批评是联系思想与创作的纽带,也是联系感性和理性的媒介。建筑批评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需要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伟大的建筑师和平庸的建筑师之间的区别在于:伟大的建筑师也是伟大的批评家。如果设计只局限于形式和构图就不可能超凡脱俗,因而伟大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对他人作品和自己作品的批评能力,同时也需要接受他人的批评。爱尔兰诗人、戏剧家王尔德认为:“批评自身的确就是一门艺术。就像艺术创造暗含着批评才能的运用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媒体人也是艺术家。(www.xing528.com)

郑时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2019年8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