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验与评论:澳洲展馆的独特建筑形态

体验与评论:澳洲展馆的独特建筑形态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建筑本身已不再仅仅是放置展品的容器,而是更积极地参与展览,用空间、形体和色彩诉说着澳洲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形态各异的展馆像一个拼图游戏一样,围绕着中央的“澳之梦”广场形成一个环,编织着一个本土的梦。大厅的内部空间奇妙而丰富,使人联想到盖里的建筑。事实上它以这种形式象征早期土著人在澳洲的生活。

体验与评论:澳洲展馆的独特建筑形态

如同许多新近建造的博物馆—尤其是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Guggenheim Bilbao Museum,1991-1997)—一样,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自身就是一个展品,一个引人注目的对象,它不同于传统博物馆仅仅作为一个陈列展品的场所,而是以一种情绪化的方式加入展示中,以丰富而独特的结构与空间讲述着历史的故事。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魅力在于它将展览和建筑设计结合在了一起。正如建筑会影响到展览的设计概念一样,展览内容也会反过来影响建筑的设计概念。在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策展人、博物馆馆长、建筑师、媒体监控、声学设计、艺术家以及其他各类设计师相互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在这里,建筑本身已不再仅仅是放置展品的容器,而是更积极地参与展览,用空间、形体和色彩诉说着澳洲的历史与文化

图6.“拼图游戏”

图7.“澳之梦”花园平面

图8.入口大厅内部空间展开示意

图9.哥里芬规划的堪培拉平面图

图10.从巴利·哥利芬湖看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图11.永久展厅部分的室外通道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包括3个永久性展馆、1个临时展馆和3个剧场,此外还有一个独立于博物馆之外的澳大利亚土著研究中心(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and Torrers Strait Islander Studies)。这些形态各异的展馆像一个拼图游戏一样,围绕着中央的“澳之梦”(the Garden of Australian Dreams)广场形成一个环,编织着一个本土的梦。

参观者通过拱起的、巨大的像飘带一样的“环”后,进入入口大厅,这里设有服务台咖啡、商店以及餐厅等。大厅配有大幅屏幕和扩音器,因而也可作为一个能容纳600人的公众集会场所。大厅的内部空间奇妙而丰富,使人联想到盖里(Frank Gehry)的建筑。那些墙、柱以及天花之间的相互交错、转化,都显示出计算机设计的娴熟技巧,我们无法想象,离开了计算机,将如何得到这些令人炫目和迷惑的空间。而从建筑外部看,入口大厅仍是一个较为规则的矩形盒子,只是“绳结”部分规则地突出于屋面外,被处理成玻璃天窗,非常类似于悉尼歌剧院的凸窗。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约翰博士(John Macarthur)撰文认为,这是建筑师对悉尼歌剧院以示敬意的表现。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种凸窗恰是悉尼歌剧院备受争议的一个部分,而且它并非出自原设计者伍重(Jorn Utzon)之手[1]

图12.永久展厅外观及“飘带”(www.xing528.com)

图13.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俯瞰

图14.“澳之梦”花园俯瞰

图15.“澳之梦”花园,背景为“飘带”

图16.“澳之梦”花园中的回廊

在入口大厅的临水一侧是一个可容纳1300人的露天圆形剧场,以当地石材围筑而成。大厅左侧是一个临时展厅,右侧则是永久性展厅。在永久性展厅之后便是折尺形的“早期澳洲”展厅,其富有戏剧性的折尺形令人联想到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Extension of the Berlin Museum with the Department Jewish Museum,1989-1998)。事实上它以这种形式象征早期土著人在澳洲的生活

在建筑的形体组合方面,ARM建筑师事务所采用了拼板玩具的方法,即每一个单体都非常简单,却能拼出许多不同的形态,既避免了单调乏味,又暗示出连续的变化,每一个碎片都暗示着这个整体。与此同时,他们又从类型学的角度唤起人们对文化的思考。

图17-图22.“澳之梦”花园内景

图23.“入口大厅”室内之一

图24.“入口大厅”室内之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