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山景物记》:梅州年轻人心灵的启迪

《天山景物记》:梅州年轻人心灵的启迪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5 年, 碧野发表处女作《窑工》, 好评如潮。1953 年, 碧野还作为中日方面代表团参加朝鲜停战谈判。1970 年, 50 多岁的碧野和妻子被下放到仙桃毛场插队落户。《天山景物记》 更是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 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碧野的小说始终保持着一个漂泊者的广阔的时空视野和一个探索者的绚丽的艺术色彩, 高山碧海, 铁血柔情, 无论传奇或写实, 都有一种青年人的新鲜的热情。

《天山景物记》:梅州年轻人心灵的启迪

碧野(1916—2008), 原名黄潮洋, 大埔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 碧野幼时生活贫苦, 由老师资助读到高中, 因领导闹学潮被开除, 受到通缉, 后逃亡北平, 一边到大学旁听, 一边在图书馆自修, 并开始写作。

1935 年, 碧野发表处女作《窑工》, 好评如潮。 此后他又发表了《山野的故事》 等系列作品, 加入了北平作家协会和进步文艺团体泡沫社、 浪花社等组织。 抗战爆发后, 他到华北参加游击队中原农村巡回演剧队。 1938 年他在武汉出版报告文学集《北方的原野》 《太行山边》 和《在北线》。 1940 年以后, 他先后在湖北、 河南写成《乌兰不浪的夜祭》 等四部中篇小说。 1942年秋, 碧野在成都任莽原出版社总编辑、 文协成都分会理事, 次年去重庆等地中学教书, 陆续写成《肥沃的土地》 《风砂之恋》 等四部长篇小说以及《奴隶的花果》 等中短篇小说。 他于1946 年下半年去上海等地中学教书, 发表了《水阳江的沉郁》 《墙头骑士》 等短篇小说, 以及中篇小说《饥饿的白凤英》。

1948 年春, 碧野进入解放区, 深入太原战役前线, 写成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1952 年他被调往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组。 抗美援朝期间,碧野为创作战争体裁小说, 冒着枪林弹雨去了朝鲜战场, 采访志愿军各部门,构思一部反映我志愿军被俘人员在美国、 李承晚集中营生活和斗争的小说。1953 年, 碧野还作为中日方面代表团参加朝鲜停战谈判。 当时志愿军派出作家5 人, 即碧野、 罗烽、 白朗、 王西彦、 严辰, 与被俘去的中日人民志愿军人员逐个接触交谈, 了解他们在敌人集中营中的生活及思想情况, 碧野前后收集整理了30 万字的材料。 1954 年他转为中国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两度到新疆体验生活, 创作了各类瑰丽缠绵的作品合计百万字, 讴歌天山南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和生长在这里的英雄。 1960 年以后, 碧野深入到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生活, 写出《丹凤朝阳》 等长篇小说。(www.xing528.com)

1970 年, 50 多岁的碧野和妻子被下放到仙桃毛场插队落户。 当地农民不知道这是著名作家碧野, 只唤他“黄家老头”, 孩子们则叫他“黄爹”。 一直到现在, 毛场还流传着这么一句歇后语: “黄家老头买皮蛋——不找钱!” 那一年, 有个老婆婆提着一篮皮蛋赶集, 半天卖不出去, 碧野看着心酸, 就把皮蛋全包了, 给她一张10 元纸币。 老婆婆没钱找, 他提起皮蛋就走: “不要找了!” 因此流传下来这有趣的歇后语。

碧野一生创作小说、 散文、 报告文学等近千万字, 是一位天才与勤奋兼具的作家。 他的作品, 故事情节曲折, 人物形象生动, 语言文字如行云流水,有极强的生命力。 特别是在散文创作方面, 碧野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其中, 《天山景物记》 《情满青山》 等多篇作品, 被翻译成英、 日、 俄、 匈牙利、 朝鲜语等文字, 在海外广泛传播。 《天山景物记》 更是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 影响了几代年轻人。 碧野的小说始终保持着一个漂泊者的广阔的时空视野和一个探索者的绚丽的艺术色彩, 高山碧海, 铁血柔情, 无论传奇或写实, 都有一种青年人的新鲜的热情。 凭着这一点, 他也许未能构筑起雄视文坛的丰碑, 却展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绚丽多姿的人与山川的画卷。 2008 年, 他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 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