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着追求:陈景润的医学研究奉献

执着追求:陈景润的医学研究奉献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主席看到了这个报告,批示要求赶紧救人。经过医生彻夜的检查,认为陈景润的身体并没有达到生命垂危的程度,但是身体疾病很严重,也很多,有必要住院进行检查治疗。陈景润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震撼全国,陈景润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陈景润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用作医学研究。痴迷、执着、不计代价、不计名利、忘我投入,将生命和数学糅合在一起。

执着追求:陈景润的医学研究奉献

1975年,陈景润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第五、六届人大代表;1977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78年,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45分钟报告,1982年再次受邀;1979年,访问美国、法国;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与由昆结婚;1981年4月,参加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又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1984年,确诊为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996年3月19日,因病去世。

1973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简报》发表了题为《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成果》的报道,概括介绍了陈景润科研成果。新华社的记者知道后就来采访,写了一篇内参,介绍了陈景润的工作的重要性和国际影响,也描述了陈景润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说陈景润现在“生活条件差,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毛泽东主席看到了这个报告,批示要求赶紧救人。当晚11点多,北京市委和中科院领导一起来到陈景润的住处,不由分说,七手八脚就把他抬上车,直接开到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经过医生彻夜的检查,认为陈景润的身体并没有达到生命垂危的程度,但是身体疾病很严重,也很多,有必要住院进行检查治疗。1974年,周总理亲自推荐陈景润为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关怀。1975年,邓小平针对有人说陈景润是“白专”典型,愤怒地说,什么“白专”典型,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我们对他应该爱护、赞扬。以后邓小平又出面解决了陈景润的住房问题、夫妻分居两地问题,并给陈景润配备了秘书

1978年2月,著名作家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震撼全国,陈景润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这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极左流毒还没有肃清。十年了,全国人民深深地处于迷茫、压抑、困惑、愤怒之中,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一石激起千层浪。陈景润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科学的春天,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的事迹得到全国人民强烈的反响和认可!1977年冬天开始恢复高考。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传奇经历震撼青少年心灵,人们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汲取了前进的力量!陈景润所在的数学所收到一万多封青少年的信件,表示对陈景润的尊敬,表示要以陈景润为榜样,也不乏对陈景润表示爱慕。于是,开始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厦门大学因为陈景润而名声大振,当年数学系计划招收70人,报名者竟达1400人。陈景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路透社报道说,有一名在数论问题上取得进展的中国数学家,在这里已被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报纸上对陈景润的报道,将使西方电影明星和政治家感到妒忌。

从证明“1+2”之后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结,陈景润一刻也没有停止向“1+1”的顶峰攀登。从70年代末开始,陈景润的研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他已是全国著名的人士,但是他在参加很多重要会议的时候仍然停不下手中的研究。为了不影响别人的休息,他常常深夜到有灯光的地方,或者到卫生间里面去看书、去研究数学。陈景润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1981年回母校参加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时,林群院士和陈景润同住一室。林群经常失眠,陈景润说:“失眠说明不需要睡觉,应该起来工作。”有一天,陈景润晚上11点就上床休息,林群觉得奇怪。没想到,半夜2点左右,林群被摇醒,陈景润认真地问他:“我现在看书,不影响你吧?”1983年,林群院士曾经问陈景润搞“1+1”有没有希望,陈景润说要拼命,现在步子还太小,还要再走一百步才能达到。

1984年4月,陈景润在路上被一个小伙子骑自行车撞倒,脑部受到伤害;1985年挤公共汽车上班,下车时被挤摔倒在地,在治疗中被确诊患帕金森氏综合征。从这时开始,陈景润人生的最后十年基本是在医院里面度过的。陈景润刚住院时,仍然是把所有的书和文稿搬到医院去。医生不高兴,护士也不高兴,因为陈景润不好好配合,如何能治好病呢?于是只好让他妻子由昆出面。由昆一恼火就把所有的书打包准备提走。陈景润非常恼火,他说:“不让我搞数学,活着有什么用!”医生给他扎针,他不让往右手扎,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当他不能清晰地发音,不能握笔时,仍用手势和含混的语言与学生探讨问题。由昆后来说,陈先生只有最后两个月没有工作。在他病重期间,著名数论学家王元院士去医院看望他,当他看到陈景润痛苦的眼睛都无法睁开,手中还握着数学书时,不禁劝道:“您就放弃它嘛。你已经取得的成果,至少在本世纪无人能超过。”陈景润摇摇头,缓缓而坚决地说“我不能停止工作!”大家知道这个情况,不胜感慨:这是科学的辉煌,也是科学的悲壮!

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带着对“1+1”的遗憾走了。由昆说:“如果做出来,再走的话,我想他会轻轻松松地走。陈先生走的时候应该说看得出来特别不情愿,眼睛一直是半睁着,最后还是我给他抹下去的。”陈景润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用作医学研究。

时至今日,陈景润的“1+2”的成绩仍然是国际处于最领先的水平。

从陈景润的传奇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

陈景润是不幸的:肺结核阴影的笼罩,下岗失业的辛酸,十年浩劫遭到的迫害,晚年长期缠身的疾病。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流过的泪甚至鲜血,给他的生命染上了浓重的悲壮色彩。陈景润又是幸运的:他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他度过人生两个温暖时期:一是在厦门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一是1978—1984年的美好时光;他遇到两个恩人:王亚南和华罗庚;他接受家乡人民两次邀请回福州治疗;他在45岁时终于享受到了迟来的家庭温暖。因为幸运,陈景润的人生谱写了美丽壮阔的乐章。(www.xing528.com)

陈景润是柔弱的:小时候受同学欺负,身体受肺结核侵袭,人生的坎坷使他神经脆弱。但是陈景润又是坚强的:数学家的研究本来就是在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智力极限的总和。痴迷、执着、不计代价、不计名利、忘我投入,将生命和数学糅合在一起。他的成绩是用生命换来的。只有他能这样做,肯这样做!

陈景润1981年回校参加校庆

(左起)杨锡安,陈景润,方德植,李文清,林群

陈景润是内向的:对数学的如痴如醉,使他很少与人交往;人生的艰辛,使得他孤独沉默,言行难免有不被人理解和不适事宜之处。陈景润又是深情的:他深情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他第一次出国访问的时候,台湾方面前往策反被他严拒;他按时回国的时候,新华社还专门发了通讯稿:陈景润回来了。陈景润在国外照样是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7500美金交给国家。他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他深情地热爱自己的母校和老师。1981年春回厦门大学参加60周年校庆,他坚持要等到比他年纪大的人全部上了主席台后才肯上;在数学系的师生座谈会上,他坚持要等教过他的3位老师都发言后才肯发言。他深情地说:“现在搞研究工作,总觉得以前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厦门大学的老师帮我打下的。”他抽空专程登门看望方德植、李文清、张鸣镛、林坚冰等老师。他把新近发表的论文交给老师,并且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写下:“我感谢我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您的学生陈景润。”后来,陈景润又担任厦门大学的兼职教授、厦门大学《数学研究》杂志编委。他专程到鼓浪屿去看望了王亚南校长的夫人。王亚南校长在十年动乱中含冤去世,他向师母要了一张王亚南的照片,留作纪念。在他的恩师华罗庚先生去世的时候,陈景润都已经走不动了,但他坚持让人背他到现场去。大家劝说,你坐在轮椅上就行了。但他坚持站了40分钟,也哭了40分钟。他深情地热爱家人。他小孩陈由伟当年还没出生的时候,陈景润就说,如果是男孩就让他学数学,如果是女孩就让她学医学。陈由伟在小学的时候喜欢吹小号,陈景润说顺其自然。到了高中陈由伟读的是文科,考上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之后又到加拿大留学。传奇的是,他在加拿大学习高数时,突然发现数学是如此的美妙,便决定改学应用数学。大家说,陈由伟学数学,圆了陈景润的一个梦。

陈景润是清贫的:学生时代家庭贫苦;失业的经历,柔弱的身体使他生活出奇节俭。陈景润又是富有的:他以传奇的人生和不朽的业绩,丰富和改写了数论研究的历史;以令全世界数学家折服的辉煌,论证“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他的传奇生涯,体现了科学家的艰辛与悲壮;他的传奇性格,体现了科学家的执着与毅力;他的科学奇迹,体现了科学家的贡献与价值;他的奇特影响,体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魅力。

一个大学有没有魅力,有没有感染力,在于它有没有自己美好的故事,有没有一代代师生在编织、演绎和传诵自己具有特色、富有感染力的故事。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及其精神魅力,在厦门大学校园乃至全社会一直广为传诵。陈景润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着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不愧是厦门大学的科学精神的杰出代表。

(作者:杨锡安 林亚南 责任编辑:林亚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