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节水产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节水产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节水产业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受种种因素影响,我国虽然能生产多种节水设备,但基本没有形成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节水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市场准入规则体系和执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虽然我国节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是这种潜力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我国节水产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节水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论从产业规模、市场结构、技术水平和产业管理各方面来看,都有待提高和完善。我国节水产业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企业规模较小,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低,专业化生产企业少。我国节水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庞大,但是这些企业规模都很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市场分散,集中度低。除少数几家合资企业外,多数为作坊式企业,规模都很小,生产相对分散,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甚至许多企业不能够按照标准生产和管理,还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缺乏专业化生产,一方面导致了产品质量、性能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制约了生产工艺的更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导致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性价比偏低,并且也难以将节水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节水产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经历由分散到集中的产业整合过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节水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张,以及政府在节水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

(2)产品标准化程度偏低,整体质量不高,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受种种因素影响,我国虽然能生产多种节水设备,但基本没有形成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节水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市场准入规则体系和执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节水灌溉生产企业执行的仍然是农业灌溉用品国家标准,该标准显然不适应节水器材的发展。导致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间的产品规格、标准千差万别,使市场上的材料设备难以相互配套使用。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不能互换、配套,给设备维护带来不便。同时企业重生产轻服务,销售网络不健全,零配件供应不及时、不充足,不能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也影响了用户使用的积极性。

标准的缺乏和不完善也带来了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就进入市场,导致节水灌溉产品市场出现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十分严重。于是,我国节水产品普遍制造比较粗糙,加工精度差,性能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大。据1999年水利部灌排设备检测中心、节水灌溉质量检测中心联合对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35家企业的50余种节水灌溉设备(铝合金喷灌管、塑料管及管件、喷头、微灌设备)进行的综合抽查,合格企业24家,合格产品39种,合格率分别为68.6%、78%。同样,在工业、生活节水设备中也大都存在类似的质量问题。

我国节水产业未能形成有效的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的规则体系和执行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导致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整体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不高,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准入的规则体系不完善。一是市场准入标准覆盖面窄,内容不完整。在节水产业领域,拥有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的技术产品类别很少,只占全部节水技术和产品中很小的部分,并且市场准入内容也不完善;而且,大多节水技术和产品根本就没有认证标准,对于生产和提供这类节水技术和产品的企业也没有市场准入标准。二是在市场准入标准过低。在节水产业领域中普遍存在节水效率低节水效果差的问题,这与市场准入内容缺乏或不完善、相关标准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三是对违规加入者惩治力度不够。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不仅要有明确的准入标准,而且必须包含对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但违规进入的节水企业的惩罚措施。但从目前的法律法规的惩罚条款,对违规主体的惩罚尺度过宽,惩罚力度偏弱,违规者的违规成本过低,难以起到惩戒作用。

2)市场准入制度执行不力。一是执法权划分配置上存在不当之处。由于节水技术和产品分布于各行业和各领域,对节水产业的管理主体众多,导致节水产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执法主体本身就不太明确,于是,执行机构的职责也很模糊。二是执法监督体系未理顺。节水技术和产品的生产与提供涉及到众多部门和领域,从而导致执法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顺,在监督管理中存在交叉、冲突与缺位的现象。

(3)产业的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外依存度高。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节水技术和节水产品生产工艺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欠缺,适应力相对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技术、新材料设备的研发,取得了大批成果,但整体上我国的节水设备的研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同时国内市场上缺乏应用于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特点突出的材料设备,适应性较差。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到2004年末,仍有一半的节水设备需要进口

造成节水产业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外依存度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对节水产业的引导没有跟上形势的需要,政府在节水产业的R&D(研究与开发)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节水产品、技术的革新速度慢。因此,尽快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争取引进来,走出去,是今后节水产业发展长期追求的目标。(www.xing528.com)

(4)对产业化节水技术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在产业化节水技术选择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只注重先进技术忽略传统技术。各种节水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因地制宜而定,但有一些地方不顾客观发展规律,按主观愿望去办事,在进行节水技术选择时,缺乏多方案比较和论证,长官意识浓厚,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搞“花架子”形象工程,常常将节水技术定位在先进技术上,忽视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实际上,对传统技术进行适当的改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方法简便及易操作的特点,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2)节水技术与增效相脱离。节水技术最终目标是增效,由于用户没有在技术实施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效益,影响了使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在个别地区出现了“政府积极推动,农民按兵不动”的“一头热”情况,甚至有的农民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5)节水设备的市场需求规模偏低。虽然我国节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是这种潜力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节水产业的市场规模偏小,节水设备的需求没有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呈现相应增长。这可能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

1)水价偏低是导致中水使用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理论上讲,水价应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组成,但长期以来我国水价偏低,没有真正反映水的价值,没有对人们的节约用水及寻求替代品形成较强的经济激励。而且长期的低价使大多数人形成了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水是大自然给予的,本来就应该无偿使用或是低价使用,对水价的上涨抵触很大,导致水价具有很强的价格刚性。

2)长期以来重水利工程建设轻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年来由于我们在治水思路上存在的问题,重开源、轻节流、忽视回用。国家关于水的节约、重复利用、开发海水等次生水缺乏统筹规划和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也导致节水设备的需求不足。

3)节水方式的不完善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对水的重复利用是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但长久以来我们对水资源理解存在误区,在传统概念中,水分上水(清洁水)和下水(污水)之分,上水可日常使用,下水则不愿使用,没有将下水变为上水再利用的习惯和意识,更没有“中水”这个概念,对再利用的效果心存疑虑。同样的原因也使得沿海地区用水大户有条件利用海水而不愿使用海水的情况比较普遍。

(6)在管理方面对产业服务能力较弱。当前,我国节水产业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产业中的产业”,由于节水产业的这些特点,导致节水产业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由此导致难以出台一部完整的法规来规范和协调这些活动。有关节水产业发展方面的基本资料和数据也比较缺乏,如行业中主要企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绩效水平等,无法为企业决策生产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7)社会大众的节水意识不强,影响了对节水产品的需求。节水产品的应用、推广、普及一方面依靠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使经济主体有充分的激励选择节水型产品,另一方面也依靠人们增强节水意识,使节水化为人们自觉行动。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大众还没有形成强烈的节水意识,影响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技术水平更高,价格更昂贵的节水型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