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利县:1991-2013年经济发展成果、决策执行情况

平利县:1991-2013年经济发展成果、决策执行情况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期间,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有力地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经济发展问题,作出重要决策。县委的重要决策,得到一致贯彻执行。中共平利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于2011年10月召开。荣获陕西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入选首届“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市领先。

平利县:1991-2013年经济发展成果、决策执行情况

1991年1月,在中共平利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县委书记唐毅做《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为我县政治经济的进一步稳定而奋斗》的报告,县长刘建明做《平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意见》报告,会议对今后十年和“八五”时期全县经济建设做出重要决策。在此期间,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有力地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发展。

第十一届(1993~1997)县委届期内,县委抓住县域经济产业化和构建以非国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关键,做出“抓改革,打基础,建支柱,提效益,大开放,快发展”重要决策。同时,制定《平利经济发展战略》。在中共平利县第一届八次全委会上又明确提出“一基五业四开发”发展重点。即:强化农业基础;主攻五大主导产业(蚕桑、烤烟、茶叶、药材、林果),全力搞好四大资源开发(林业矿产、水电、畜牧),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至1997年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9亿元,比1992年增长49.2%;农民人均纯收入981元,比1992年增长67.6%;工业总产值3713万元,比1992年增长42%。

第十二届(1998~2002)县委届期内,先后召开6次全体会议,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特色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十五”计划、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经济发展问题,作出重要决策。在决策实施中,围绕“135”发展战略(即: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企业效益增长、财政收入增长三个增长,实施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工业支柱建设、小城镇和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五大建设),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收效明显。以“两业三基地”(即:茶、桑两业;烟、药、羊三基地)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壮大;水泥建材和矿产两大工业支柱形式,以绿色饮品、绿色医药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兴起;以县域为龙头城镇新村建设起步良好;以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200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7亿元,比1997年增长34.6%,年均增长6.12%;财政收入达到3486万元,比1997年增长39.44%,年均增长6.88%。

第十三届(2003~2006)县委届期内,经过反复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工业和山水风光旅游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绿色平利”的发展思路。县委的重要决策,得到一致贯彻执行。全县上下坚持围绕生态抓经济,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小康建家园,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2003年,平利首次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行列。县委届期四年中,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4亿多元,全县国民经济每年高于10%的速度递进增长,“十五”末,平利县被评为“十五”陕西县域经济增长最快县之一。(www.xing528.com)

中共平利县十四次代表大会于2006年10月召开。县委书记何邦军代表上届委员会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突破性发展》的报告。会议决定,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坚定不移实施生态战略,努力实现“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建设目标。经过努力,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连续两年位居安康市10县区之首。

中共平利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于2011年10月召开。县委书记吴平代表上届委员会作《实施产业兴县,推进循环发展,为建设陕南经济强县而奋斗》的报告。“建设陕南经济强县”的目标,得到与会代表充分肯定,并得到贯彻落实。2012年,全县争取中省政策性投资项目118个,到位资金5.2亿元。荣获陕西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入选首届“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市领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