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宗周和成周分设卿事寮的问题-古史新探中的发现

三宗周和成周分设卿事寮的问题-古史新探中的发现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從東都成周建成,成王命周公留守成周,主持東都政務以後,宗周和成周就都設有中央政權機構,都設有卿事寮。根據這點,可知成周如同宗周一樣設有卿事寮,主管“三事四方”。所謂召公和周公“分陝而治”,實質上就是兩人分别以太保、大師之職,分管了宗周和成周的卿事寮。西周在成周設置執政大臣、專管成周卿事寮的時間可能不長。東都成周的卿事寮已爲宗周的執政大臣所兼管。這樣在成周對四方徵收貢賦,是成周卿事寮主管的大事。

三宗周和成周分设卿事寮的问题-古史新探中的发现

自從東都成周建成,成王命周公留守成周,主持東都政務以後,宗周和成周就都設有中央政權機構,都設有卿事寮。令彝銘文先説成王任命周公之子明保主管卿事寮,接着明公派到周公宫報告,周公命令明公“出同卿事寮”,“同”是説舉行殷見禮,大會内外臣工(從郭沫若先生之説),隔了兩個月(從八月甲申到十月癸未),明公到成周就職,就發佈“三事令”和“四方令”。説明在周公活着的時候,成王就命令周公之子明公到成周,接替周公的職務,接受卿事寮,周公當因年老而退休,回到豐了。就是《尚書大傳》所説,“三年之後周公老於豐”。根據這點,可知成周如同宗周一樣設有卿事寮,主管“三事四方”。所謂召公和周公“分陝而治”,實質上就是兩人分别以太保、大師之職,分管了宗周和成周的卿事寮。據令彝銘文,周公生前,曾由其子明公以太保的官職,接替他主管成周的卿事寮。《書序》又説:“周公既没,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分正”是説分别整頓,目的在於加强對成周東郊所住殷貴族的監督和管理,當時君陳當已主管成周的卿事寮。鄭玄以爲君陳是周公次子,是否即是令彝銘文所説的明保,尚無確證。君陳得尊稱爲“君”,其官職一定很高,當官爲太師或太保,如同召公得尊稱爲君奭一樣。

西周在成周設置執政大臣、專管成周卿事寮的時間可能不長。《史記·周本紀》説:“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書序》相同,“作策”作“作册”。“分居里”是説“分别民之居里”,目的也在加强對成周東郊所住殷貴族後裔的管理。郭沫若先生《周官質疑》[22],認爲“作策、作册乃史官之通稱”,又根據《書·顧命》所載成王死後,康王即位典禮,由“太史秉書”,儀式完畢後,“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斷定畢公當時擔任太史之職,很是正確。這時成周的事,已命令宗周的太史來兼管了。

《書·顧命》記載成王死後,康王即位典禮: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西階)隮(昇);卿事(指一般掌管政事的卿)、邦君(諸侯)麻冕、蟻(玄色)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赤色)裳,大保承介圭(大圭),上宗(即太宗)奉同瑁(瑁是用來冒諸侯朝見所用圭的玉器),由阼階(東階)隮。太史秉書(書指先王遺命),由賓階隮,御王册命。

在隆重的康王即位典禮上,太保以輔佐大臣成爲舉行册命禮之主;太宗因掌管宗族事務,成爲儐。所以太保以大圭作爲授給先王遺命的信物,太宗配合奉着瑁,從阼階(東階)昇登。而太史手執先王遺命,從賓階(西階)昇登。這樣隆重的即位典禮,所以要由太保和太史主持,因爲他們就是卿事寮和太史寮的長官,太保即是召公,主管宗周的卿事寮,太史即是畢公,主管宗周的太史寮,並兼管成周的事。行禮完畢後,太保所以要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因爲召公主管宗周卿事寮,西方諸侯正是他所管理;畢公所以要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因爲畢公以宗周太史寮的長官而兼管成周的事。《書序》説:“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這是有根據的。

《書·顧命》記載成王臨終前,曾召見大臣,寫成臨終遺命。《顧命》説:(www.xing528.com)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

成王召見的六位大臣,鄭玄以爲即是六卿,“芮伯入爲宗伯,畢公入爲司馬”[23]。僞《孔傳》以爲召公領冢宰,芮伯領司徒,彤伯領宗伯,畢公領司馬,衛侯領司寇,毛公領司空。他們都是以《周禮》的六官來比附,除了衛侯(康叔)爲司寇有根據[24]以外,其他都是出於附會,而且畢公爲太史,不可能是司馬,彤伯姒姓[25],不可能爲宗伯。郭沫若先生《周官質疑》認爲:“此六人乃六大之天官,知者,以下言近侍之臣有太史、太宗和太保同出也。”但是《顧命》所列六臣,能明確其在朝廷官職的,召公爲太保,畢公爲太史,衛侯爲司寇,因此與《曲禮》天官“六大”相比,只有太史一人相合。而且《顧命》明確稱召公爲太保奭,“六大”中就没有太保。郭沫若先生解釋説,“大率太保兼領大宰而爲冢卿”。但是“兼領大宰”之説出於推想,並無確實根據。因此郭沫若先生所作進一步推論,認爲“卿事寮當指此天官六大”,“六大均在王之左右”,是難以成立的。我們認爲,《顧命》所説在王左右的六臣,應該包括以太保召公爲首的卿事寮和太史畢公爲首的太史寮中的重要大臣。

從成王臨終、召見大臣、寫成遺命以及康王即位典禮的情况看來,當時諸侯雖有西方、東方之分,而執政大臣已無西都、東都之别。太保召公以宗周卿事寮的長官統率西方諸侯,太史畢公以宗周太史寮的長官統率東方諸侯。東都成周的卿事寮已爲宗周的執政大臣所兼管。看來這種宗周執政大臣兼管成周的制度,曾一直沿用到西周晚期。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命令兮甲“政(徵)司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尸(夷)”,因爲南淮夷是貢賦之臣,必須貢獻幣帛、積儲,更要“進人”,即提供服役者。這樣在成周對四方徵收貢賦,是成周卿事寮主管的大事。周公營建東都成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爲了便於向四方徵收貢賦。所謂“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26]。但是這個兮甲,不是别人,就是周宣王時的執政大臣尹吉甫,兮是氏,名甲,字伯吉父,尹是官名。[27]《詩·小雅·六月》就是叙寫尹吉甫奉宣王命令北伐狁而取得勝利的事蹟。《六月》説:“文武吉甫,萬邦爲憲”,又説:“王於出征,以佐天子。”可知尹吉甫當爲王的輔佐大臣,亦當官爲太師。當時狁“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於涇陽”,已經使宗周感到十分危急。尹吉甫既奉命在宗周附近出征狁取得勝利,又奉命在成周主持徵收四方貢賦,説明他同時兼管宗周和成周的軍政大事。

從現有資料來看,周公建成東都成周以後,曾奉命留守成周,主管東都卿事寮;後來周公之子曾繼承這個官職,“尹三事四方”。但是到成、康之際,成周的政務已由宗周的執政大臣兼管,此後便不見有執政大臣長期留守成周、主管東都政務的,可能是周王爲了便於集中權力而採取的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