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清朝四位直接继承皇位的亲王皇子

中国清朝四位直接继承皇位的亲王皇子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清朝十二帝中,亲王皇子继承皇位的只有四人,这就是雍亲王胤禛雍正帝、宝亲王弘历乾隆帝、嘉亲王颙琰嘉庆帝和智亲王旻宁道光帝。旻宁十六岁时,家里发生了不幸的丧事,生母皇后喜塔腊氏病故。旻宁三十二岁时,发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宫的突发事件。旻宁在这一重大事变中的优秀表现,使他在内廷上下威望大增。旻宁经过三十八年自勉自励、严于律己的磨炼,终于登上了皇位。旻宁因出色的表现,被密定为储君。

中国清朝四位直接继承皇位的亲王皇子

清朝十二帝中,亲王皇子继承皇位的只有四人,这就是雍亲王胤禛雍正帝、宝亲王弘历乾隆帝、嘉亲王颙琰嘉庆帝和智亲王旻宁道光帝。雍亲王胤禛、宝亲王弘历、嘉亲王颙琰前面已经叙述,智亲王旻宁其人,下面略作介绍。

嘉庆帝的遗位继承,按照清朝宗室家法,有五位皇子可以选择:

(一)皇长子,为贵妃刘佳氏所生,两岁未命名夭殇,追封穆郡王。

■道光帝朝服像

(二)皇二子旻宁,生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内务府总管大臣和尔经额之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被乾隆帝册封为皇子颙琰嫡福晋。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在皇宫撷芳殿中所生下皇次子旻宁,他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嘉庆帝继位,喜塔腊氏被册封为皇后,嘉庆二年(1797年)崩。喜塔腊氏实际上只做了一年零一个月的皇后,便离开了人世。

(三)皇三子绵恺,母为贵妃钮祜禄氏,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后封为惇亲王,皇父死时二十六岁。

(四)皇四子绵忻,与皇三子绵恺同母,嘉庆十年(1805年)生,皇父死时十六岁。

(五)皇五子绵愉,母为如妃钮祜禄氏,嘉庆十九年(1814年)生,皇父死时七岁。

嘉庆帝的五位皇子中,以皇二子旻宁最为优秀。

旻宁六岁开始读书,受到了传统儒家教育

旻宁十岁那年,有一件吉祥的事发生。这一年,他初次随皇祖父乾隆帝木兰秋狝,到威逊格尔行围。他引张小弓,射获一鹿。乾隆帝大喜,赋诗一首。这诗说的是乾隆帝十二岁时,随同皇祖父康熙帝前往木兰行围,初围得熊。此次旻宁则初围获鹿,比当年的乾隆帝还小两岁。旻宁的骑射本领是“谙达”(满语,意为师傅)教的。他的皇父嘉庆帝强调:“我八旗满洲,首以清语、骑射为本务,其次则诵读经书,以为明理治事之用。”(《清仁宗实录》卷三二四)在祖训“以弧矢威天下”的训诲下,旻宁习弓马,骑射佳。

旻宁十四岁时,皇祖父乾隆帝宣谕颙琰为皇太子,旻宁也就成为了皇太孙。这当然是全家最高兴的事情。

旻宁十五岁时,双喜临门。正月初一,皇父在太和殿登极,成为大清朝的第七任(定鼎北京后的第五任)皇帝,随之母亲喜塔腊氏做了皇后,而他则成为了皇嫡子,这是一喜。另一喜是皇父为他娶亲成婚。新娘钮祜禄氏,是户部尚书布彦达赉之女,被册封为福晋。

旻宁十六岁时,家里发生了不幸的丧事,生母皇后喜塔腊氏病故。母亲太没有福气,仅做了一年多的皇后,便撇下十六岁的独子而去。

旻宁十八岁时,皇父嘉庆帝遵照秘密立储家法,“亲书上名,缄藏匣”。旻宁成为秘密立储的皇太子。“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清仁宗实录》卷三七四)

■ 孝淑睿皇后

旻宁成为密建皇储之后,皇父对他格外关怀,要他静心读书,修心养性。旻宁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经史融通,奎藻日新”,刻苦努力,学而有成。他“日与诗书相砥砺”,撰著了《养正书屋诗文全集》四十卷。他亲笔书写了“至敬、存诚、勤学、改过”的条幅,挂在屋中,自勉自励,以警示自己要修身养性,这也是在向皇父表露心迹。即位之后,他又将此条幅移到自己的寝殿悬挂。

他对儒学的研读和修炼,使他于做人和做事更加成熟。如他后来登上皇帝宝座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说明他在做皇子时注重对性格的陶冶。道光二年(1822年)五月,仓场侍郎莫晋因盘查仓场事与户部意见不合,回奏又“负气辩论”,顶撞冒犯。他与道光帝共有十五件上奏与十六道御批,最后道光帝在其奏折上御批道:“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气愈和。此朕自励之常规也。”(《清宣宗实录》卷三五)表现出道光皇帝的极大耐心和气量。可见旻宁在潜邸生活时,注重磨炼自己的心性,还是有效果的。

旻宁三十二岁时,发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宫的突发事件。事发那天,他正在上书房读书。天理教民攻入紫禁城,有几名起事者,由廊房越墙,冲向养心殿。旻宁闻变后,表现镇定。他“急命进撒袋、鸟铳、腰刀,饬太监登垣以望”。事态紧急,有的教民手举白旗,攀墙持械,靠近皇父办公和寝居的养心殿养心门。旻宁面对教民,“发鸟铳殪之,再发再殪”,连毙二人。他还“飞章上闻”,向皇父奏报;“严命禁城四门”;又到储秀宫安抚皇母;并亲自率领侍卫到西长街一带访查。旻宁在这一重大事变中的优秀表现,使他在内廷上下威望大增。或赞其智勇沉着,或誉其举措有方。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报,即封旻宁为智亲王。事后,他上奏自谦了一番,声称当时“事在仓猝,势不由己”,表现出既敢担当大任又谦谦君子的品格。(www.xing528.com)

■ 养心门旧影

旻宁在瀛台读书、南苑习围、经筵疏讲、守御大内等方面都表现得较为突出,所以在众兄弟中最早获封亲王,增俸银一万二千两。旻宁经过三十八年自勉自励、严于律己的磨炼,终于登上了皇位。

这里介绍一下旻宁(原名绵宁)的名讳。乾隆帝规定皇孙名字为“绵”字辈,他说:“绵字为民生衣被常称,尤难回避,将来继体承绪者,当以绵作旻,则系不经用之字,缺笔亦易。”所以旻宁继统后,“将御名上一字敬改,至臣下循例敬避,上一字著缺一点;下一字将心字改写一画一撇”。就是将御名上一字“绵”改为“旻”,避讳时“文”缺一点;将御名下一字“寜”,改写作“寕”。其奉旨以前所刻书籍,都无需改变。北京城的广宁门,则改名为广安门。

旻宁因出色的表现,被密定为储君。按照传统,立储匣应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大家到故宫参观乾清宫时,举头一望,就可以看到“正大光明”匾。乾清宫这块“正大光明”匾,其“正大光明”一词不见于“十三经”,也不见于先秦其他典籍。“正大”二字,见于《易•壮•彖》;“光明”二字,见于《易•履•彖》 ——“正大”和“光明”,拼接整合,组成“正大光明”一词。意思是说,做人做事、为官为政、从学从商、亦农亦工,慎言慎行,修身修心,都要“正大光明”。

■“ 正大光明”匾

“正大光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共同理念和美好愿景。当然,帝制时代君主不可能做到表里一致“正大光明”,但以“正大光明”作为哲学政治道德法律的“座右铭”,既是智慧的,也是可取的。明朝乾清宫没有“正大光明”匾,此匾额是清朝顺治帝题写的。(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一二)

“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雍正帝把秘密立储的匣放在了匾额的后面。这是顺治帝设置“正大光明”匾时所没有料到的。

明朝皇位的传承家法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明朝在北京的十四位皇帝,永乐帝之后“父死子继”的有十位,“兄终弟及”的有三位——正统帝被俘皇位由皇弟朱祁钰即景泰帝继承,正德帝无子身后皇位由堂弟朱厚熜(cōng)即嘉靖帝继承,天启帝无子身后皇位由皇弟朱由检即崇祯帝继承。

清朝不用嫡长制,皇位继承,大伤脑筋。清朝皇位继承,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贵族公推制。清朝皇位继承的贵族公推制,仅在太祖、太宗两朝实行过。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都是由八旗宗室贵族会议公推产生的。

第二,皇帝遗命制。顺治帝时开始将皇位继承改为皇帝遗命制。顺治皇帝病危,皇位如何继承?孝庄皇太后、顺治帝商量由八岁的皇子玄烨继承皇位。后来康熙帝立太子时,还请大学士、尚书等朝臣各陈己见,有点“民意测验”的味道。清朝皇位继承遗命制只实行了顺治、康熙两代。雍正帝继位后改为秘密立储制。

第三,秘密立储制。雍正帝从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的教训中总结出册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实行秘密立储制,即皇帝生前确定皇储,但不公开宣布。秘密立储的好处是“三避免”——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

第四,懿旨定储制。就是慈禧皇太后“一人懿旨”,专权独断,决定皇位的继承人。她选四岁的载湉、三岁的溥仪为四亿人口大国的光绪皇帝、宣统皇帝。这不仅是拿清朝家法当儿戏,而且把四亿国人作玩偶耍。

上述第三阶段的秘密立储就是当朝皇帝将选定的储君皇子的名字写好,装在匣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当朝皇帝崩逝后,满洲贵族和朝廷重臣在乾清宫取下秘密立储匣,当众开启,公示于众。

■ 乾清宫内景

清代有四朝秘密立储之君——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但实际上只有三朝。因为虽然乾隆帝也曾将秘密立储的匣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但最后他是把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皇帝的。秘密立储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由皇帝独自暗箱操作。如果选人不当,即铸成大错。

自从雍正帝开创秘密立储制之后,乾隆帝是跟匣打交道最多的一位皇帝。乾隆帝叙述第一次开启匣的过程时说:“逮皇考传位联躬,宣示密缄,仓猝之际,朕不敢自行启封,召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当面展缄敬阅。”(《清高宗实录》卷一四八六)由此可见,“宣示密缄”是由嗣君与重臣共同开启的。之后,乾隆帝第一次秘密立皇长子永璜,不料这位皇太子先死;第二次秘密立皇二子永琏,不料这位皇太子又死;第三次秘密立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帝,按照“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宣告:“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阅看,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用昭付托。”(《清高宗实录》卷一四八六)嘉庆帝亲临开启匣的仪式,这应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是,他秘密立储的匣放在了哪里?这一问题在他驾崩之后,引出了匣风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