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金会谈结果:韦贤妃成功南返

宋金会谈结果:韦贤妃成功南返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廷同意送交徽宗夫妇尸首及韦贤妃,也有一个决策过程。和议于绍兴十二年生效,韦贤妃遂返抵临安。以上事实说明,韦贤妃得以南返,是宋高宗实行对金朝的屈辱求和的政策,以要回生母作为投降的借口和遮羞布,以实行孝道钳制朝中抵抗派,达到求和的目的。总之,韦贤妃是幸运的,能归故土享晚年之乐,这是宋金会谈的结果,是高宗实现求和统一内部思想的条件。

宋金会谈结果:韦贤妃成功南返

靖康二年(1127)春天,金朝把宋朝皇帝、后妃、诸王、公主、驸马三千余人俘虏北去,其中有宋徽宗和郑皇后夫妇、宋钦宗和朱皇后夫妇,宋高宗生母韦贤妃也是这批人中的一员。这些人相继在北方死去,只有韦贤妃例外,于绍兴十二年(1142)离开金朝,到了南宋都城临安

韦贤妃,元丰三年(1080)生,入宫诞育徽宗第九子高宗,被封为龙德宫贤妃。高宗称帝后,遥尊她为宣和皇后,待到徽宗和郑皇后死耗传到南宋,高宗遥尊她为皇太后。1142年韦贤妃回到宋朝后,又生活了十七年,到绍兴二十九年(1159)八十岁时亡故。徽宗、郑后是高宗生父和嫡母,钦宗是高宗长兄及君上,血缘与名分关系都重,高宗没有从金朝把他们迎回来,仅要回韦贵妃,其间除母子关系之外,必然还有重大原因。

高宗自建炎元年(1127)五月称帝,面临强敌金朝的威胁,为保住帝位,一意对敌求和,希望金朝承认他的藩属地位。即位第二月,派遣傅雱出使金军,致书金左副元帅宗翰,次年(1128)二月命宇文虚中为金国祈请使,奉表称臣,在给宗翰的文书中不敢称大宋皇帝,写做“宋康王赵构谨政书元帅阁下”[1]。建炎三年(1129)五月向金朝派遣通问使,再次表示愿做藩臣。绍兴以后,遣金求和使不绝于途。

高宗为金廷承认其为藩属,在军事政治诸种政策及实施方面,怕触怒金朝引起战争,与派遣使臣一样,唯求和平。建炎元年六月金朝以向伪楚张邦昌派遣使节为名派人到开封,侦查高宗政权的情势,东京留守宗泽请求斩杀侦探,高宗却令从优接待。对金朝的傀儡张邦昌不敢明正其罪,以至建炎三年二月金军把高宗追到杭州时,高宗下令录用张邦昌的亲属,同时大赦,唯独不赦故相李纲,因李纲在靖康建炎之际主战最力,反对逃向东南,又请对张邦昌公开声罪致讨,所以高宗以不用李纲表示对金朝的谢罪,争取对方的好感。建炎四年(1130),金朝立刘豫为齐帝作为统治汉人的工具,刘豫本来是宋朝济南知府,得立后,专意与南宗为敌,屡次出兵南犯。高宗对伪齐只有抵抗,而不敢出兵进攻,为的是怕得罪它的主子,影响对金朝的和议。伪齐出兵不利,金朝视其为累赘,于绍兴七年(1137)把它废掉,岳飞韩世忠相继上书,要求乘机北伐中原,高宗都不予理睬。

高宗媚金求和的方针,为主战派的官僚所不满。李纲讲要收复旧疆,迎回徽、钦二帝,不是靠对金朝卑辞修好,而是要自强:“今日之事,正当枕戈尝胆,内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国强,则二帝不俟迎请而自归。”[2]绍兴四年(1134)中书舍人胡寅上疏反对向金朝派人求和,说近十年来使节不绝于途,而“黄河、长淮、大江相继失险矣”[3]。八年(1138)当宋金和议紧张进行之时,宰相赵鼎、参知政事刘大中反对和议,都被高宗罢了官。直学士院曾开拒绝撰写议和诏书,其他官员也纷纷上书反对,坚持和议的不过是高宗、秦桧等少数人。

高宗求和,要堵住主战派官员的口,就倡言他讲和是为尽孝,希望以此迎回徽、钦二帝和母亲韦贤妃。建炎初派出的使臣叫作“通问使”,就是以向父兄请安为名。绍兴七年(1137)初得知徽宗和郑皇后死信,此后专提迎请韦贤妃,说她年龄大了,“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讲和,正为此耳”。又说:“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对徽宗已经不可能尽孝了,现在无论如何也要为太后屈已求和。[4]徽宗临死希望把尸体运回南宋,高宗向金朝提出迎回徽宗夫妇遗体和韦贤妃作为和谈的条件,随后急于谈判成功。他决定尸首可以暂时不要,仅要其母回还,这种不讲孝道的行为,暴露了以孝求和的虚伪性,引起主战官员的强烈不满。赵鼎告诉他,还是要梓宫与母后并提,对群臣说:“讲和非吾意,以亲故,不得已而为之,但得梓宫及母后还,敌虽渝盟,吾无憾。”[5]在全孝道的借口下压服了百官,与金朝达成和议。

金廷同意送交徽宗夫妇尸首及韦贤妃,也有一个决策过程。南宋初建,金朝一心消灭它,以便在其地建立张邦昌式的傀儡政权。按照这一方针,对高宗穷追不舍,扶植刘豫政权。但奴才无用,只得废弃,到绍兴八年(1138)金朝内部出现对宋朝政见不一的两派,太师领三省事宗盘、左丞相宗隽、左副元帅宗弼(兀术)主张把战争继续打下去,主和派势大,决定承认宋为藩属,征岁币,予宋原来的三京及陕西地方,放回韦贤妃暨徽宗夫妇尸身。主战派寻又得势,宗弼于绍兴十年(1140)夏季南侵,然而多年的灭宋战争实在打不下去了,次年冬季议和成功,与八年协议唯一不同的是宋金以淮水为界。和议于绍兴十二年(1142)生效,韦贤妃遂返抵临安。

以上事实说明,韦贤妃得以南返,是宋高宗实行对金朝的屈辱求和的政策,以要回生母作为投降的借口和遮羞布,以实行孝道钳制朝中抵抗派,达到求和的目的。至于金朝同意放出具有人质性质的韦贤妃,则是为了实现和议,巩固对宋战争的胜利,也是给宋高宗投降受辱有个台阶可下。

上面总说高宗迎养韦贤妃是求和需要,是否冤枉他呢?这里再补充一点史实。建炎元年七月,曹勋携带徽宗手书从金朝来见高宗,转述徽宗要高宗即位及“来救父母”的意思,并且说只要对中原有利的事就办,不要顾及父母。曹勋建议招募勇士从海道到金朝东北,偷着把徽宗由原路迎回来,高宗对此完全不感兴趣,反而把曹勋派出去做地方官。后来对他父亲的遗体也表示可以不要,可见他不想让乃父回来。当韦贤妃由北地启程时,宋钦宗躺在她的车前,要求她向高宗讲:我只要求回归,回去了没有一点奢望。即绝不会抢高宗的皇位,请他放心,不必存有疑忌。他的话分明洞穿高宗腑肺,他不能回去的障碍不在金朝,而在于高宗不要他。据说韦贤妃回来后不敢转达钦宗的意思,高宗也不会问到他。徽、钦二宗在名分上都比韦贤妃重,高宗不顾他们的生死,只是口头上说要迎养尽孝,由此可以想象,他对韦贤妃又能有多大孝心!总之,韦贤妃是幸运的,能归故土享晚年之乐,这是宋金会谈的结果,是高宗实现求和统一内部思想的条件。可怜,她不过是个工具罢了。(www.xing528.com)

(1989年6月稿,2019年4月6日阅定)

【注释】

[1]《金史》卷74《宗翰传》,中华书局本,第5册第1698页。

[2]《宋史》卷358本传,中华书局本,第32册第11257页。

[3]《宋史》卷435本传,第37册第12920页。

[4]《宋史》卷243《韦贤妃传》,第25册第8641页。

[5]《宋史》卷360本传,第32册第112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