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少年读中国简史上册》

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少年读中国简史上册》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魏孝文帝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魏孝文帝想出了一个曲线迁都之策。魏孝文帝见这样下去恐怕会弄成僵局,便宣布退朝。拓跋澄这才恍然明白魏孝文帝的用意,立即赞成。公元493年,魏孝文帝率领步兵、骑兵三十余万南下。道路泥泞不堪,士卒举步维艰,但魏孝文帝仍下令继续进军。就这样,魏孝文帝实现了迁都的目的。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这时起改姓元,魏孝文帝为自己取名元宏。

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少年读中国简史上册》

简单地看,南朝北朝像两条并行的河流。

这种对立能持续多久,这两条河流何时才能汇聚,再现统一盛世?究竟是南朝统一北朝,还是北朝统一南朝?

其实,说是并行,并不意味着双方相安无事。偏居南方的王朝,是心存北伐,想着收复故土的。有一则“新亭对泣”的故事,说的便是他们的这份念想。

建康西南,有一地名为新亭。一到良辰吉日,朝中一众南渡士族便相邀到新亭集会。新亭依山临水,风景秀丽,他们随意跪坐于丰美草茵之上,饮酒作乐。待到酒酣,醉眼望着一江之隔的中原,忍不住悲从中来。那日,士族周侯忍不住叹息。他说,风景并无不同,那侧江山却已换主。其他人一听,也忍不住泪流满面。那里曾是他们的故乡,然而再也无法返回。

丞相王导挺身而出,面色凌厉,他高声说:“我们作为臣子,应当齐心协力,辅佐王室,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现在这样相对哭泣?”

王导这番话,掷地有声。

的确,很多英豪心怀收复中原之梦,他们渡江而上,一路挺进中原。这其中有祖逖

正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他曾横渡长江,意图收复中原。当船行到江心时,他豪气满怀,抄着船桨,拍打着船舷,向诸位将士高声喊道:“我祖逖若不能清平中原,决不再渡此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让随行的壮士神情激越。然而,这份“击楫中流”的豪情很快随着他的逝世而凋零。

这其中还有桓温

桓温数次北伐。最为成功的一次,是他率兵抵达长安城外的灞上,附近郡县官员纷纷来降。桓温高兴地贴出告示,告诉百姓自此可以安居乐业,再也不用遭受战乱之苦。满心欢喜的百姓牵牛牵羊,担着酒坛到军营中慰劳将士。然而,他因在灞上按兵不动而错失良机,万般无奈之下,最后只得黯然退兵。

北伐永远是南渡士族响亮的口号。然而,这个口号往往抵不住他们的苟安之心和互相倾轧。最终,北伐无不归于失败。

瞩目北方,入驻中原的胡族也不断窥探着南方。有名的“淝水之战”便发生在这时。

那是公元382年,才将中原收拾妥当的苻坚生出南侵东晋之念。朝臣劝阻道,长江天险难以渡过。但苻坚野心勃勃地说:“长江天险有何可恃,我麾下百万精兵,若人人将手中马鞭抛入长江,亦能使得江水断流。”然而,他尚未踏上南方的土地,便在淝水遭遇失败,在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中,狼狈逃离。

这时的北方,也无力统一南方。

其实,无论是北伐,还是南侵,都需要庞大的国力支撑。兵卒要训练,车船要造,粮草要供给,而这些意味着要有稳定的秩序、强有力的皇权做支撑。君王居中坐镇,官吏齐心协力,才能将各种力量汇聚于一点。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祖逖、桓温的北伐为何失败?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项,则是士族钳制下皇权不振。苻坚的南侵为何失败?是因为他才将中原收拾妥当,但内部依然派系林立,并未融为一体。百万大军,也只是一盘散沙。

统一的时机尚未来临。

南方在积蓄力量,寒门精英不断冲击着士族门阀的禁锢,试图重建强健有力的皇权。而北方的胡族也在艰难地转型,由草原部落走向农耕文明,不断和汉族融合,摆脱部落权力的制约,构建新的皇权秩序。

究竟是南朝统一北朝,还是北朝统一南朝?

我们知道,最终是北方统一了南方。这意味着北朝的融合速度超越了南朝。原因何在?我们或许可以从北朝的一场迁都中看出端倪。(www.xing528.com)

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那时,魏孝文帝年幼,由冯太后辅政。北魏锐意改革,严惩贪官污吏,积极推行均田制。均田制,即将荒地分给百姓种植谷物,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二十亩,另外分给桑地。百姓去世之后,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当然,作为回报,百姓需向官府交租并服役。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百姓耕田的积极性。百姓生活安稳,北魏政府的收入也渐渐增加。

但是,北魏并未就此止步。

公元490年,魏孝文帝亲政,他觉得要巩固统治,必须要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抛弃旧有的风俗。于是,他的第二步改革艰难而曲折地开始了。北魏的都城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仍会飘雪,风沙时作,而且勇武之风太盛。于是,魏孝文帝决定将都城迁往洛阳。但是,怎样才能说服朝臣们同意?

魏孝文帝想出了一个曲线迁都之策。

有一天,他提出要大举进攻南齐,这自然遭到朝臣的强烈抗议,任城王拓跋澄是抗议最坚决的一位。

魏孝文帝恼怒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有何权力阻止我出兵?”

拓跋澄一心为江山社稷着想,坚持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但我作为臣子,怎能看着陛下去做危险的事情而不劝阻呢?”

魏孝文帝见这样下去恐怕会弄成僵局,便宣布退朝。

回宫后,魏孝文帝单独召见拓跋澄,推心置腹地说:“我刚才对你是佯装愤怒。我真正的意思是平城不适于改革,而现在要移风易俗,便非迁都不可。我想借出兵伐齐的机会率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认为如何?”

拓跋澄这才恍然明白魏孝文帝的用意,立即赞成。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率领步兵骑兵三十余万南下。抵达洛阳时,恰逢秋雨。这场雨绵延不休,足足下了一个月。道路泥泞不堪,士卒举步维艰,但魏孝文帝仍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就不愿出兵,便趁着大雨出来阻拦。

魏孝文帝说:“此次我们兴师动众举兵南下,若半途而废,岂不让世人笑话?若大家实在不愿意继续伐齐,我看不如就将国都迁到这里,诸位是否愿意?”

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一片沉默。

魏孝文帝接着说:“不能再犹豫了,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这时,一个贵族大臣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我们愿意迁都洛阳。”

就这样,魏孝文帝实现了迁都的目的。

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进一步推进改革。他宣布: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说汉语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但三十岁以下,在朝廷为官的一律要说汉语,违背这一条便降职或撤职;官、民改穿汉族服装;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改用汉姓。

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这时起改姓元,魏孝文帝为自己取名元宏。魏孝文帝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其实,魏孝文帝推行这种融合的目的,在于重新建立强有力的皇权。虽然强盛一时的北魏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代替,但是这一融合在北朝一直曲折蜿蜒地前行着,直至汇聚出强大的力量。

待到北周统一北齐,北周被隋文帝篡夺,真正的统一即将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