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战国序幕的是三家分晋。
那个曾经登上霸主之位的晋国竟然在公元前403年一分为三。在讲述它为何会一分为三之前,我们再简单了解一下周王朝的权力格局。名义上位于权力顶峰的是周王,他是天下共主,是天子。各诸侯国需听从周王号令,有义务定期向周王纳贡和述职。
周王之下,位于权力第二梯度的是各诸侯国的国君。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同周王一样的权力。他们又将自己名下的土地封于大夫。大夫位于权力的第三梯度,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权力。
你看,他们自上而下,是不是很像一株树,有主干,有枝丫,有树叶。
或者说这是一个三角形。当然,位于这层层权力之下的便是庶民和奴隶。他们耕田、狩猎、捕鱼,承受着最繁重的劳役,用血和汗构筑起贵族们的骄奢淫逸,构筑起君王们的雄心壮志。
然而自春秋开始,到了战国初期,这个三角形已经坍塌。
周王缩居在洛邑,权力全然衰落。他难以号令诸侯,有时还需依附诸侯国。至于各诸侯国,则攻伐不已,迭起夺霸。同样,在诸侯国内部,大夫也在互相倾轧,不断扩大封地。渐渐地,在兼并倾轧中,有些大夫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国君。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夫的权势超过国君之后会如何?
那便是取而代之。
三家分晋便是三位大夫的权势超过国君的故事。
到了春秋末期,曾称霸中原的晋国已分裂为若干小国,国君名存实亡。大夫之间侵夺抢掠,割占封地。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吞并,最后只剩下赵、魏、韩三家。那时,尽管晋国国君晋幽公还保有国君之名,事实上已无实权。到公元前403年,赵、韩、魏自周王室那里获得正式封号。自此,晋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赵、韩、魏三国。史上将这种局面称为三家分晋。同样,传承自姜尚的齐国也改天换地,由一名田姓大夫取得国君之位,这便是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意味着周初建立的秩序日渐遭到破坏。
当然,这是上下之间秩序遭到破坏,更为严重的则是各国之间秩序遭到破坏,霸主们已经不想“尊王”“攘夷”,只想着吞并他国。西周之初,诸侯国有八百个,春秋时,诸侯国还有一百四十个,待到战国,只剩下七个强国。其余的诸侯国已经被强国吞并,消失于历史的风尘之中。
那么,是哪七个强国呢?
代晋而起的韩、赵、魏三国和秦、齐、楚、燕并称为战国七雄。在攻城略地、杀人盈野的战国时期,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攻伐在它们之间展开。相比于春秋五霸的温和,战国七雄则凌厉得多,毕竟这是一个乱世,唯有强者才能站立在废墟之上。
乱世征伐中,他们会做些什么呢?
他们谋求强盛,于是有了变法。较为有名的是赵国的胡服骑射、魏国和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成功。
那时,秦孝公刚刚即位,求贤若渴,颁布诏令说,谁可献出奇计使得秦国强盛,便将裂土分封给谁。于是,诸多贤才不顾艰辛,一路奔波西向入秦,其中就有绝世奇才商鞅。(www.xing528.com)
通过宠臣景监引荐,商鞅四次觐见秦孝公。
第一次,他向秦孝公陈述五帝治国之道,结果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第二次,他向秦孝公陈述三王治国之道,但是仍不能令秦孝公满意。第三次,他开始陈述五霸治国之道,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待到商鞅第四次觐见时,秦孝公听得入迷,不断向商鞅靠拢,不一会儿,膝盖竟然已经到了座席之外。
他们相谈甚欢,连续谈论了数日都不厌倦。
对此情景,景监十分好奇,便问商鞅是如何做到的。商鞅说:“最初,我进献五帝三王治国之道,这样可以将秦国治理得如同夏、商、周一般,但是王说,这样太慢,他不能等那么久。于是,我只好进献富国强兵的霸王之道,这让王十分欣喜。但是这样的秦国是不能和夏、商、周相比的。”
获得秦孝公重用的商鞅推行变法,具体内容有:赏罚分明,废除贵族世代相袭的特权;奖励军功,规定以军功大小封赏爵位;对交纳粮食棉帛多的人给予奖赏,免除他们的徭役;限制经商;实行连坐。此外,还有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开垦荒地,准许土地买卖;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十一个县,归由君王直接统御;将都城由雍城迁至咸阳。
经过变法,秦国日益强盛,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
有了强弱之分,便有了合纵连横。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盛。强盛之后便会扩张,尤其秦惠文王即位后,更是不断用兵,频频讨伐其他诸侯国。这使得其余六国惶恐不安。在这种情形下,有一批纵横家出现,奔走列国。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纵横家,是因为提出合纵和连横两项主张。
简单来说,合纵便是六国联合,共同抵抗强秦。因为六国位于秦国以东,联成一线,正好纵贯南北。而连横则是秦国太强,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无法与之抗衡,因而只能和秦国结盟,谋求自保。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在西,六国在东,东西联合便成为一横。
这批纵横家依靠伶牙俐齿游说各国,以此谋求荣华富贵。在纵横家中,以苏秦和张仪最为有名。在那个群雄纷争的乱世,他们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滔滔辩论和阴谋诡计。
无论国土大小,国君都希望开疆拓土,于是有了攻伐。各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或大或小的战役,比如马陵之战、桂陵之战,最为有名的大概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那是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的赵括率兵抵达长平,和百战百胜的秦国名将白起相遇。正是在这里,赵括被击败,四十余万士卒被坑杀,仅有数百人存活。这一战让赵括成为千古笑谈,而白起也背负起“人屠”的恶名。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四十余万被埋杀的士卒,也化作历史册页中的几行字。
从上面的变法求强、合纵连横,以及无休止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出这乱世的血腥。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愈演愈烈,那么最终谁会获胜,成为站在巅峰的王者呢?
这一答案,很多人都知道,是秦国。
统一六国的是秦国。问题来了,为何秦国会获胜?是因为商鞅变法,还是如白起一样的名将辈出,抑或是其他原因?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且宕开一笔,简单描述一下乱世之中的那声声呐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