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唐沉醉在奢华美梦中时,一场狂风暴雨正席卷而至。
我们说,这场狂风暴雨的一端源头在朝堂,那么另一端源头在何地?
在边境。
且让我们从那位被唐玄宗赦免的安禄山讲起。之前,我们已经讲到,安禄山因为出讨叛徒不利将要被斩首,却因为唐玄宗的欣赏而得以赦免。随后,安禄山凭借溜须拍马的本事,一步一步地升迁,最后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
在这里,我们需要简单说明一下,何为节度使?
节度使,简单来说是唐朝为了加强边境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的长官。最初,作为军事统帅,节度使只是掌管军务,防御外敌入侵,并无管理当地州县百姓的职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权力逐渐扩张,到最后总揽一区大小事务,甚至辖区内的各州刺史都受其辖制。
权力就像一株巨树。较为妥善的模式是主干粗壮,分枝弱小,这样才能巍然挺立。假若比例失调,主干弱小,分枝粗壮,便意味着它距离轰然倒塌已经不远。节度使的权力扩张,已经使得唐王朝的权力结构失重。
最初,为了抵制这层权力失重,有一惯例,即假若节度使立功,或者在一地长期任职,便将他们调到朝廷,担任宰相,这样就可以瓦解他们久居一地而聚拢的势力。但李林甫破坏了这一规则,他心胸狭隘,不仅排挤朝廷文官,还猜忌镇守边境的节度使,惧怕节度使入朝和他争权。
该如何防范?
李林甫认为胡族将领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竭力在唐玄宗面前主张重用胡族将领,说他们英勇善战,且和朝官无牵连,靠得住。同样惧怕边镇将领权重的唐玄宗,对这一提议极为赞同,便提拔很多胡人担任节度使,安禄山便是其中之一。
安禄山担任节度使后,极尽讨好逢迎之能事,一意博取君王欢心。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矮个儿,总是装出一副呆傻模样。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肥肚,调笑说:“这么大,其中究竟装有何物?”安禄山不假思索地说:“没有其他,只有对陛下的赤胆忠心。”
这番假话,说得唐玄宗心花怒放。
安禄山骗取唐玄宗的信任后,逐渐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
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为他出谋划策,又自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出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囤积粮草,装备武器。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唐玄宗去世,便发动叛乱。
为何要等唐玄宗去世才起兵呢?
这是因为唐玄宗待安禄山极好,在内心深处,他对唐玄宗还是存有感激之情的。然而,有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接任宰相之位。杨国忠比起李林甫,更为不堪。在安禄山眼中,李林甫见识极广,手腕极为高明,能够让他惧怕畏服。杨国忠则差了很多,安禄山是瞧不上他的。因而,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关系很差。(www.xing528.com)
杨国忠曾多次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有谋逆之心。
一开始,唐玄宗自然不信。但时日一久,安禄山谋反的迹象便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他要求朝廷撤换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由自己另行委派。唐玄宗下诏要安禄山入京,他一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唐玄宗这才渐渐对安禄山起了疑心。但无论唐玄宗还是杨国忠,都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防范这场叛乱。
他们一再小心翼翼地试探,只能使得安禄山提前行动。
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起兵叛乱。他伪造了一份诏书,说唐玄宗密令他率兵入京讨伐杨国忠。
就这样,安禄山率军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一路烟尘滚滚向南进发,震天鼓声响得人心惶惶。唐王朝已经百余年未曾经历战乱,承平已久的官吏根本无法应对这一突袭,他们中很多人或逃窜,或投降,或被俘,或被杀。
安禄山率大军狂飙突进。
这真是“渔阳鼙(pí)鼓动地来”。
消息传至长安,唐玄宗起初仍不相信,但警报一一传来,他才惶然失措,仓促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但承平已久的满朝官员能提出什么好的对策呢?
此时,唯有杨国忠一脸得意。他的得意,并非提出了像样的对策,而只是吹嘘自己的明智:“我早说安禄山有谋逆之心,被我说中了吧?”
说中又能如何呢?
杨国忠认为安禄山的叛乱很快便会被平定。他泰然自若地说:“陛下请放心,只有安禄山一人叛乱,将士肯定不愿跟随,不出十日,定会有人将他的头颅送来。”唐玄宗听了这番话安心了些,继续做他的盛世美梦。
至此,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唯有仓皇逃离长安,留下满城百姓遭受叛军蹂躏。
君王去位,叛乱层出不穷,继安禄山之后,又有史思明的叛乱。这场“安史之乱”将唐王朝惊扰了一次又一次。虽然经过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的努力,叛乱最终被平定,但是强盛一时的大唐由此走向衰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