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襄公:春秋时期与霸主失之交臂

齐襄公:春秋时期与霸主失之交臂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襄公乘机出头,帮助郑国平定内乱。齐襄公即位的第三年,他向周庄王的妹妹求婚。按照周礼,齐襄公的婚礼需邀请和周天子同姓的鲁国国君代为主持。到了齐国,文姜与齐襄公又旧情复燃。文姜转而向兄长齐襄公告状。先与自己的妹妹通奸,后竟暗杀了贵为鲁国国君的妹夫,此事无疑让齐襄公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这是齐襄公在道德上的一处致命硬伤。齐襄公受到惊吓,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脚,弄丢了鞋。

齐襄公:春秋时期与霸主失之交臂

齐国自姜太公建国,就一直注重经济建设,加上有“鱼盐之利”,比较富裕。另外,齐国的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它负山带河,面向大海,三面均有天然屏障,东面的邻国也都很弱小,不能对其构成威胁。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与上述原因密不可分的。其实,就在齐桓公称霸之前,齐国的另一位国君也走到了称霸的边缘,可惜的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候,他失败了。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齐襄公——齐桓公的哥哥。

齐襄公即位之时,齐国国力已经很强大了。恰在此时,在春秋初期“小霸中原”的郑庄公去世了,随后郑国发生了内乱。公元前694年,郑国大臣高渠弥发动叛乱,杀死了郑昭公,另立郑昭公的弟弟子亹为君。齐襄公乘机出头,帮助郑国平定内乱。他带领兵马屯驻首止这个地方,然后邀请子亹和高渠弥前来相会。子亹和高渠弥迫切想得到齐国的支持,就前来相会,不料一到就被齐襄公捉拿。齐襄公下令杀了子亹,并将叛臣高渠弥五马分尸,趁机帮助郑国平定了内乱。

平定郑国内乱的第二年,齐襄公又出兵讨伐纪国,报了世仇。原来,齐国国君自姜太公传至第四代,是为齐哀公。纪国国君在周夷王面前说了齐哀公的坏话,周夷王杀了齐哀公。齐国由此与纪国结下了世仇。到了齐襄公时期,齐国国力强大了,他就打着报世仇的理由(实则是为了扩张)出兵讨伐纪国。纪国是个小国,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公元前693年,齐师攻取纪国三邑;公元前690年,齐国灭纪国,原属于纪国的临朐青州寿光、昌乐等地全部归齐。

接着,公元前689年,卫国又发生了内乱,卫惠公被驱逐出国境,向齐国求救。卫惠公是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齐襄公遂联合宋、鲁、陈、蔡四国共同伐卫,镇压了卫国的叛乱势力,卫惠公得以复国。

齐襄公先后帮助郑、卫两国平定了内乱,又灭掉了纪国,报了齐国的世仇,一代春秋霸主呼之欲出。可惜的是,齐襄公“攘外”有一套,“安内”的本事却太差了,结果硬是把大好的称霸机会给葬送了。

齐襄公还在做世子的时候,就与其妹文姜私通。后来文姜嫁到鲁国,成了鲁桓公的夫人。齐襄公即位的第三年,他向周庄王的妹妹求婚。按照周礼,齐襄公的婚礼需邀请和周天子同姓的鲁国国君代为主持。文姜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非要求和丈夫一起去齐国,鲁桓公不顾大臣反对,答应了她的请求。到了齐国,文姜与齐襄公又旧情复燃。事情败露,鲁桓公当然“很生气”,就斥责了文姜。文姜转而向兄长齐襄公告状。齐襄公设宴款待鲁桓公,同时安排公子彭生在送鲁桓公回驿馆的路上将其杀死。鲁桓公被暗杀之后,国际舆论纷纷谴责齐国。为了给国际社会一个交代,齐襄公又杀掉了刺客彭生。先与自己的妹妹通奸,后竟暗杀了贵为鲁国国君的妹夫,此事无疑让齐襄公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这是齐襄公在道德上的一处致命硬伤。(www.xing528.com)

齐襄公在“安内”方面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不守信用。他曾派连称、管至父两人去驻守葵丘。两人是在瓜熟的时候去的,齐襄公与他们约定:“到明年瓜熟的时候,我就派人来接替你们。”结果到了第二年瓜熟的时候,齐襄公并不派人去接替。连称、管至父两人再三请求,齐襄公仍然不兑现当初的许诺。连称、管至父由此怨恨齐襄公,此事成了后来齐襄公被杀的一个导火索。

齐襄公在“安内”方面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处理好前任的政治遗产。齐襄公的老爸是齐僖公,齐僖公的弟弟夷仲年有个儿子叫公孙无知,齐僖公特别喜欢这个侄子,就让这个侄子的一切待遇都与当年的太子(即后来的齐襄公)一样。齐襄公即位之后,立马就把公孙无知的所有待遇都降低了。公孙无知以前一直受齐僖公的宠爱,现在骤然受到“贬黜”,自然心中不服。于是,两股怨恨齐襄公的势力就结合到了一起,他们谋划叛乱,杀掉齐襄公。

连称有个堂妹做齐襄公的侍妾,但并不受宠。于是,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等人就叫她做间谍,许她事成之后立为夫人。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姑棼(今山东博兴县东北)游览,顺便到贝丘(今山东博兴县南)打猎。打猎的时候,齐襄公看到了一头超大的野猪,跟随的人说:“那是公子彭生。”齐襄公很生气,说:“彭生怎么敢来见我!”就射这头大野猪。不料大野猪像人一样站立了起来,大声啼叫。齐襄公受到惊吓,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脚,弄丢了鞋。因为有间谍报信,连称等人就在贝丘发动叛乱,乘着齐襄公受伤之际将其杀死,然后拥立公孙无知做齐国国君。

后面的事情是:公孙无知很快又被大夫雍廪所杀,齐国也陷入内乱。此时,齐襄公的庶弟公子纠在鲁国,鲁国想将其送回做国君;他的另一庶弟公子小白在莒国,也要赶回齐国去做国君。两人争夺的结果是,公子小白抢先回到了齐国,当上了国君,这便是后来成为春秋首霸的齐桓公。

齐襄公本来有机会做春秋霸主,结果因自己的种种失误错失良机。此事对今人至少有三点启迪:其一,道德并非可有可无之小事,尤其是对公众人物来说,若私德太差,就很难赢得公众认可;其二,讲信用非常重要。“凡出言,信为先”,一个人若说话不算数,不守信,就免不了与人结怨,种下恶因。结怨太多,最终肯定要遭人报复。其三,对领导者来说,如何处理前任的政治遗产,是一件考验智慧和耐心的事。就驾驭政局而言,在平稳中持续推进是很高的智慧。就像西汉的曹参,他做了宰相之后,一切都按照前任萧何制定的规则运转,“萧规曹随”,这看似无为,实则有大智慧。如果前任的政策确实需要调整、改革,那也应该“软着陆”,而非“霸王硬上弓”,上来就彻底否认前任。对待公孙无知,如果齐襄公一方面以亲情充分抚慰,另一方面再限制其政治野心,想必公孙无知不会悍然发动叛乱。现在的一些城市管理者及单位领导,因每一届都有任期,每个任期内又要搞出一点自己的政绩,所以很多人一上任就急吼吼地否认前任,推行自己的一套思路,结果往往造成“一任一个调”,彼此之间互相抵牾,很难形成长期的正向积累。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也搞得人心浮躁,怨气很大,实在值得警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