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鸡市渭滨区乡镇村情概述

宝鸡市渭滨区乡镇村情概述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1年,渭滨区4个乡镇辖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380个,村设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的主任,副主任,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由小组村民选举村民小组组长。2003年4月,区划调整,将原宝鸡县辖晁峪乡,八鱼镇划归渭滨区辖,增加行政村31个,渭滨区行政村增至111个,村民小组增至566个。西原村 以位居八鱼之西故名。

宝鸡市渭滨区乡镇村情概述

1991年,渭滨区4个乡镇辖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380个,村设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的主任,副主任,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由小组村民选举村民小组组长。

2003年4月,区划调整,将原宝鸡县辖晁峪乡,八鱼镇划归渭滨区辖,增加行政村31个,渭滨区行政村增至111个,村民小组增至566个。

2005年9月,对农村行政村人口不足500人以下村实行撤并,晁峪乡撤并行政村9个,神农镇撤并行政村3个,石鼓镇撤并行政村2个,高家镇撤并行政村2个,八鱼镇撤并行政村1个,渭滨区行政村减至104个。

2010年,渭滨区行政村104个,村以下村民小组554个,其中:八鱼镇15个村89个村民小组,马营镇22个村115个村民小组,石鼓镇17个村89个村民小组,神农镇16个村85个村民小组,高家镇18个村79个村民小组,晁峪乡16个村97个村民小组。

八鱼镇

淡家村 十六国时,以村周围低凹积水且清澈,与渭河浑浊河流形成反差取名。村自然村含南街、北街、岳家台。1968年,易名新风大队。1984年,更名淡家村大队。2010年,有村民小组9个,865户,3445人,人均纯收入7866元。

张家岭村 有杨家庄、张家岭、上苇沟、片子沟、山门口、段家山6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260户,1033人,人均纯收入4800元。

苇子沟村 秦末,因沟内芦苇丛生取名。有城里、上场、东场、西场、甘沟庄、南坡、北坡、河坝等8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524户,1345人,人均纯收入6670元。

寨子岭村 明代,以岭筑城堡取名。有贺家湾、曹家窑、严家庄、蒋家场、塬上、塬下、张家村、杨家湾、河边9个自然村。贺家湾遗址于1992年4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353户,1425人,人均纯收入6100元。

凤凰头村 传说西周初年,曾有凤凰翱翔此地得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120户,462人,人均纯收入6742元。

八鱼村 商朝末年,姜子牙隐居此溪畔,曾钓得游鱼八条而故名。含有八鱼原、南坡、窑庄、沟套、上甘沟、王家场、赵家7个自然村。2005年9月,撤上甘沟村,合并该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15个,748户,3036人,人均纯收入6000元。

下甘沟村 清朝末年,因位居甘沟之下得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85户,760人,人均纯收入5200元。

聂家湾村 唐朝初年,以聂姓迁徙久居此山湾取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211户,933人,人均纯收入5163元。

鱼池村 西周末年,以村落驻扎在周围高,中心低,恰似鱼池地形而取名。由东鱼池、窑家庄、西鱼池、二塬,姚家沟、唐家沟、阎家沟7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10个,500户,2027人,人均纯收入5343元。

高崖村 西周末期,高姓迁徙居坡崖形成村落取名。含水堎、马家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352户,1340人,人均纯收入7516元。

西原村 以位居八鱼之西故名。自然村落有马庄、佘家山,南首场,烂泥滩,堡子山,滩家凹、后洼7个自然村组。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418户,1646人,人均纯收入4895元。

清庵堡村 唐朝初年,因村落筑城堡于陈仓水(今清水河)畔,建有庵宫寺故名。曾设有清庵、东岔河、赵家坡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443户,1602人,人均纯收入5472元。

范家崖村 明代,因范性迁徙早居山崖上下得名。有范家崖、董家崖、寇家埝、上滩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220户,922人,人均纯收入6695元。

孙家滩村 清末,因孙姓迁居渭河南畔滩地取名。1990年,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移,成为城中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165户,726人,人均纯收入7500元。

姬家殿村 秦初,以姬姓迁居此地,筑北极殿取名,为八鱼镇政府驻地。2010年,全村有村民小组6个,798户,3451人,村民人均纯收入6974元。

马营镇辖村

凉泉堡村 亦称二塬,因塬下有清泉一眼,常年流淌,清澈甘甜,塬上古筑有城堡,故名。有凉泉堡、窑上(亦称肖家坪)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160户,680人,人均纯收入7800元。

凉泉村 唐广明年间,僖宗皇帝奔蜀途中,曾饮村中泉水赐“凉泉” 。含西村、北村、南湾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395户,1850人,人均纯收入7100元。

东星村 清乾隆年间,以位处西沙河之东,河光潋滟,恰似星光灿烂之意得名。有吴家崖、东庄、西庄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398户,1620人,人均纯收入9500元。

明星村 明初,因位居马营镇之西取名营西村,1951年土地改革中易名营三村,1954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取名明星社,村名相沿。有街背后,叶家崖,明星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578户,2563人,人均纯收入8825元。

燃灯寺村 原称少祖山,南北朝时筑燃灯寺,村以寺得名。有高家山,何家沟,李家疙瘩,东岭背后,东庄、刘家场6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440户,1797人,人均纯收入5200元。

永清村 明中叶筑城堡,民国元年以居清水河西畔易名永清堡。含永清堡、戚家崖、韩家窑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558户,2316人,人均纯收入13920元。

温泉村 西汉时,因上游龙凤汤温水流淌穿村而得名,亦得温水沟。由温水沟、鲁家原(废村)2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315户,1204人,人均纯收入6600元。

柘沟村 古以沟壑柘树成荫而取名。有王家原、屈家沟、柘沟、安家寨、上河、白豆坡、王家湾7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257户,1089人,人均纯收入4840元。

姚家岭村 元末,以姚姓迁徙居住此地取名。有姚家岭、栗子凹、火石洞、河底、毛家沟、桦川、上河里、东家台、桑树湾、黑沟10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38户,170人,人均纯收入9980元。

廖家沟村 因地处坡沟,廖姓早居于此取名。含廖家沟、阳坡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78户,306人。

沙河沟村 清末,以东沙河内溪水长流,沙石淤泥较多故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80户,310人。

洙浴村 古代以先民早居沟口,由“住”谐音演化“洙”而取名。含磨子河、洙峪沟、涝池原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91户,764人,人均纯收入4250元。

朴西村 亦称坡底下,因村落位处朴确堡之西取名。有三甲、西坝、西平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9个,359户,1685人,人均纯收入7488元。

黄家山村 清初,以黄姓居山岭取名。有黄家山、窑窝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305户,1241人,人均纯收入4950元。

朴东村 亦称东坝,坡底下。后唐时,此地为荒草滩,常有朝廷的兵马在此放牧,取名牧马村。明嘉靖间,移民迁徙于此, 修筑朴确堡,取名坡底下。1959年人民公社期间,以地处古城堡之东而取今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203户,885人,人均纯收入5900元。

下沟村 清初,以村落地处山沟尾部取名。有下沟、王家庄、新村3个自然村。2010年,有4个村民小组,203户,885人,人均纯收入5100元。

杨家山村 清末,因地处山原,杨姓早居取名,故称黄龙咀,乐山蛟龙庵。有代家湾、冻坡、椿湾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305户,1038人,人均纯收入4000元。

袁家坪村 明初,袁姓早居地势平坦塬地,故名。有袁家坪、何家湾、二塬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226户,913人,人均纯收入4500元。

郭家村 古称人和堡。明初,郭姓迁徙早居此地,繁衍生息成村取名。有村里、大原上、滩上、寇家崖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11个,615户,2522人,人均纯收入7000元。

朴南村 明洪武初,为抗击和防御蒙古势力侵扰,先民筑朴确堡御敌,村因居朴确堡以南取名。有朴南、四沟、杜家坪、王坡、乔那下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335户,1440人,人均纯收入5600元。

郭家崖村 明末,以郭姓迁徙早居崖下取名。含郭家崖、小撮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665户,2350人,人均纯收入7300元。

旭光村 唐初,为抗御匪寇,在村落高地筑营东堡。1956年,以日出灿烂兴旺之意取名。有营东堡、南场、东门外、牛家坡、崖低下、沟道6个自然村,为马营镇政府驻地。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801户,3345人,人均纯收入9700元。

石鼓镇辖村

石坝河村 五代时,农夫釆石筑坝,故名。含石坝河、罗家崖、邓家庄3个自然村,为石鼓镇政府驻地。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220户,878人。

陈家堡村 据九龙泉碑载,清乾隆三十年(1765),以陈姓早居城堡取名。有陈家堡、丁家堡、翟家庄、北窑、泉湾、嘴嘴、十字7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292户,1133人,人均纯收入6093元。

石嘴头村 春秋先秦时,城堡上有石刻石鼓文,古称石鼓山,村以石嘴扼渭河得名。由石嘴头、上崖、新庄、堡子4个自然村组成。石嘴头自然村于2006年整体搬迁于茵香河西岸。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91户,836人。

中岩山村 2005年9月28日,由马鞍山村和甘何坡村合并成村。同年10月14日,因地处中岩山脚下,故名。含三岔河、张家窑、朱家庄、陈梁坡、甘家坡、文家湾、何家坡、李家庄8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10个,335户,1380人,人均纯收入3748元。

庙沟村 唐朝晚年,以山沟建有苟家滩庙取名。含支沟、庙沟堡、刘家山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210户,812人,人均纯收入6034元。

窑院村 古代以山沟多凿窑洞早居取名。含周家村、厥坪、徐家村、窑院、沙嘴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233户,873人,人均纯收入5785元。

张家沟村 以张姓早居巨家河沟口取名。含张家沟、沙家坪、新庄原、周公殿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214户,874人,人均纯收入9829元。

高家河村 明初,高姓早居山河两岸河畔,取名。由高家河、张家砑壑、炊家岭、王家楞4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255户,970人,人均纯收入7021元。

王家河村 清初,王姓居石坝河上游河畔得名。含李家河、王家河、乔家河、杨家山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230户,871人,人均纯收入9270元。

党家村 清初,以党姓早居成村取名。有党家场、赵家沟、泉庄、大堡子、小堡子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278户,1260人,人均纯收入12660元。

李家槽村 唐朝晚年,唐僖宗逃亡鸡山途中,以御马刨出沟槽取名。含李家槽、支家堡、柏树坡、巨家河、澄槽湾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334户,1447人。

刘家村 以刘姓居住取名。含有刘家村、灵山寺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186户,763人,人均纯收入9600元。

甘沟村 地处山塬区,沟深无水,故名。含甘沟、页沟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88户,747人,人均纯收入5030元。

沙家湾村 明万历年间,沙姓自山西大槐树迁徙至此,以山湾居住,繁衍成村故名。有沙家湾、沙家坪、李家窑、王家崖、疙瘩下、支家河、邹北面7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238户,915人,人均纯收入7150元。(www.xing528.com)

赵家庄村 以赵姓居住取名。含有赵家庄、赵家窑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236户,971人,人均纯收入10797元。

相家庄村 以相姓居住取名。含有八家庄、相家庄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230户,944人,人均纯收入10900元。

孙家庄村 明末,以孙姓早居取名。2005年9月28日,将范家庄村合并该村。含有郝家湾、孙家庄、韩家坪、陈家滩、庞家庄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10个,380户,1580人,人均纯收入9237元。

神农镇辖村

益门堡村 元末,李思齐为防备朱元璋的蜀军北伐筑城为镇。明弘治六年(1493),宝鸡县令许庄重修城堡,题“益门雄镇”。清同治元年(1862),加固城堡时,将县令题字镶于南城门,故名。有益门镇、益门堡、西山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227户,938人,人均纯收入10986元。

峪泉村 含瓦峪寺、瓦峪堡、九龙泉3个自然村。由瓦峪寺与九龙泉自然地名取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398户,1498人,人均纯收入11378元。

夏砑壑村 取名缘于浅山区丘陵地貌形胜。含夏砑壑、朱家河湾、孔家渠、刘家沟、西河、赵家底下、杨家庄、王家湾、高家湾9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11个,384户,1472人,人均纯收入6148元。

濛峪沟村 村南端为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墓。村由菇家堡、陈家半坡、高家庄3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104户,410人,人均纯收入7530元。

冯家塬村 以冯姓居住取名。由冯家塬、北头、杨家庄、张家山,皇禄塬、马家庄、刘家河湾、刘家庄8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326户,1198人,人均纯收入8200元。

任家湾村 以任姓居住取名。含任家湾、沙鼻梁、南塬、杜家崖、李家堡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276户,954人,人均纯收入5786元。

菇家庄村 以茹姓居住取名。由菇家庄、宁家坡、南庄、北庄、濛峪沟河5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344户,1310人,人均纯收入10760元。

邵家山村 由孙家沟、邵家山、崔家庄、杨家岭、刘家台、页沟梁、郭家砑壑、水渠下、包家岭、吕家阴湾10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165户,650人,人均纯收入6273元。

太平庄村 取其长治久安之意,故名。含太平庄、桑园、何家沟门、马蹄沟、泥沟湾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194户,756人,人均纯收入7652元。

竹园沟村 古因遍沟长满翠竹得名。由黄峪沟台、颉家庄、杨家山、东槽、拐弯、沈家门前、牛家庄、张家湾、刘家岭、竹园沟门10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206户,793人,人均纯收入7340元。

刘家槽村 由刘家槽、白家砑壑、底下滩、场牙壑4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22户,488人,人均纯收入5738元。

大湾铺村 明清时为铺驿,故名。由大湾铺、沙坡、胡家湾、台台上4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173户,618人,人均纯收入7543元。

姜城堡村 宋、元时称红崖,据《重修九龙泉碑》记载;清康熙时以境内“姜氏城,古城堡”合并而取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656户,1762人,人均纯收入10819元。

大散关村 据《后汉书注》载“散关古城在陈仓县南十里,有散谷水,因取名焉”。2005年9月28日,由观音山、二里关、杨家湾三村合并成村。由观音堂、麻枊树滩、二里关、偏桥、杨家湾、仰潭、青石崖7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140户,486人,人均纯收入9301元。

陈家村 由陈家村、于家村2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330户,1150人,人均纯收入5477元。

安沟村 传说沟口有“庵观寺庙” 因谐音而名。由沟前头、岭岭上、穆家梁、马莲场,皂角树沟、殿嘴底下、石家旮旯7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206户,801人,人均纯收入6204元。

高家镇辖村

桑园铺村 亦名三家铺,南宋初年,当地遍植桑园,又为通蜀驿道之铺递,故名。含桑园铺、杨家场、史家庄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272户,861人,人均纯收入8831元。

三合村 以庞家村、石家营、两渠3个自然村合并取名。含庞家村、石家营、两渠、穆家沟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357户,1323人,人均纯收入9172元。

孔家庄村 含温家拐道、董家村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262户,1009人,人均纯收入11400元。

巨家村 由姚家什子、巨家村、罗家新村3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331户,1209人,人均纯收入10283元。

符家村 清康熙年间,以符姓早居而故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170户,605人,村民人均纯收入7853元。

塔稍村 古处塔稍河畔街道得名。由晏家、塔稍街、石家台、巨家窑4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85户,692人,人均纯收入8215元。

厥湾村 清道光十三年(1833),以杨姓居此得名。由高山、高原、杨家厥湾3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85户,692人,人均纯收入8215元。

王家山村 唐会昌六年(846),以王姓居住此地得名。有李家那、王家山、清山河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49户,530人,人均纯收入4950元。

明泉村 2005年9月28日,由原凉水泉村、塔明村合并取名。由沙沟岭、沙沟滩、楸树砑壑、康家沟、石墙沟门、桐树岭、石家磨、叶家梁、白滩沟、黄家场、凉水泉11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237户,824人,人均纯收入4679元。

寺沟岭村 含周家湾、方家窑、焦家湾、北湾、山顶里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135户,480人,人均纯收入4548元。

水泉路村 含水泉路、安家梁、李家坪、东沟岭、高家湾、郭家山、李家湾、李家沟、马鼻梁、王家窑、灌岭子上、辛家窑、堡子山、小竹园、殿湾15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250户,954人,人均纯收入4804元。

高家村 由高家村、牛家河滩2个自然村组成,为高家镇政府驻地。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554户,2217人,人均纯收入10016元。

庙坡村 含东坪、西坪、庙坡山3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3个,194户,786人,人均纯收入5526元。

崖子村 以居渭河南岸崖畔成村,故名。2010年,有村民小组2个,93户,360人,人均纯收入5939元。

苟家岭村 由苟家岭、堡子、南坪、堡子沟、河滩里、小寺里6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220户,853人,人均纯收入8023元。

太寅村 有南坪、大寺里2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212户,828人,人均纯收入5274元。

赵家崖村 含赵家崖、山洞上、郭家崖3个自然村。2010年,有3个村民小组,163户,590人,人均纯收入5353元。

解甲滩村 2005年9月28日,由原解家滩村与刘家山村合并成村。由解家滩、杨家山、李家山、何家山、张家那、林家坪、郑家湾、唐家庄、白土窑、大王岭、东沟河、栗树下、芋家山、鼻梁底下、王家鼻梁、砑壑、司家沟、韩家坪、黑山湾、杨家山、刘家山、马家山、赵家山、椿树岭、田家山、挡家沟、竹园27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8个,229户,890人,人均纯收入4080元。

晁峪乡辖村

晁峪村 清末,田地大旱龟裂,有一年长者来此朝山祈雨,得名“朝雨”,后由谐音“晁峪”演变取名。2005年9月28日,将原称里村合并。有晁峪、晁峪岭、李家湾、庙花山、王家、李家、后头山、余家、彭家、岭上、窑里、老君殿、台上、曹家窖、对面山、张家山、长鼻梁、称里、称里庄、高家崖、斗底山、断头山、断头庄、水桃湾2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10个,435户,1670人,人均纯收入3887元。

新安村 由新庄、高堡、朱家沟、冯家山、庵底下、油湾、龙王庄、后山、贾家坪、团窑、窑湾、靳家坪、糜家沟、东岭窑、北坡15个自然村组成,其中东岭窑、北坡已为废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292户,1147人,人均纯收入4502元。

上川村 含有转湾、土台、庙山、核桃沟、康家沟门、小袈山、王家坪、菩萨殿、栝木山、庵房、水池下、回水沟、回水沟门、九龙山、东岔、楸树台、香马沟、柿树沟、曹家坪、殿坡、贾家山、贾坪山、小台、萝儿沟门2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208户,764人,人均纯收入3587元。

段家磨村 明初,以段姓居晁峪河开办水磨故名。有段家磨、塔岭上、杨家寺、殿湾梁、莫家台、场廓、韩家大湾、张家那、谢石桥、苏家坪、王家山、梁家沟门、麻池沟桥、李家台台、齐家坪、刘场门下、苏家山、笊篱把、葫芦沟、麻地沟岭、金山寺、老黄沟、田家庄、黑林、陈家院、阳坡、底下庄27个自然村。2005年9月28日,将原西岔村合并段家磨村,村驻地段家磨。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190户,730人,人均纯收入3161元。

槐树岭村 清初,以山岭上着生大槐树得名。由槐树岭、黄巴里、林嘴、黑峪、窖窝里、白土岭、二岭下、李家山、李家后头、原原下、乔家砑壑11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193户,689人。

固川村 唐末,因地处川道狭窄,土质坚硬得名。原为固川乡政府驻地,2003年4月撤销。2005年9月28日将后坪村、范家沟村合并该村,有固川、北嘴、齐家河、堡子上、贾家山、大湾里、范家沟、石凹窑、高山、碾套坪、何家坡、枊家坡、上嘴子、索家湾、后山、齐家梁、魏家山、梁家沟、阳坡、尚太庙、岭背后、谦家庄、后坪、陈家山河、坪套、陈家山、前坪、白家山湾等28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10个,446户,1620人,人均纯收入4235元。

枣园村 清初以盛产大枣得名。2005年9月28日,与原柿沟村合并,由沟门、魏家山、圹沟、马沟、背阳湾上庄、沟边头、新房、赵家庄、前黄瓜岭、驼坪山、四沟、对坡、曹家山、窑上、黑沟、王后台、王那下、偏沟、大槐树、张家山、前头窑、何家庄、瓦家沟台、白家碾、殿那下、大湾梁、老虎沟、贾家窑、窑门沟等30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9个,310户,1670人,人均纯收入3412元。

坊塘村 清初,因位居渭河北岸,兼有造纸作坊,故名。由坊塘铺、田家半山,阙湾、东坡山、白家沟、魏家巷、郭家庵7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5个,138户,522人,人均纯收入4269元。

四家坪村 明洪武时,以四户人家早居故名。由岭上、山寺上、周家山、赵家湾、焦家山、四家坪、强家湾、下半山、桐树湾、石门岭、焦家底下、岳家底、窑庄、潘底下、焦家窑15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6个,107户,308人,人均纯收入3069元。

卒落村 相传,三国魏兵西征时,曾在此歇息得名。含卒落、砂石坡、史家河、六亩地、西坡、刘家湾、沟沟下、杜家崖、卒落岭、张家湾、谦那下11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23户,401人,人均纯收入3353元。

甘庙村 明初,因地处甘峪沟内,建有庙宇故名。由甘庙、胡家坪、琵琶岭、阎岭、姚家山、甘峪、甘老头、西坡、橡树湾9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14个,157户,578人,人均纯收入3832元。

红旗村 由坡头、献头岭、周那下、陈家岭、张家泉、刘家水泉、杏树岭、陈家湾等8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229户,842人,人均纯收入4104元。

田那下村 以田姓早居得名。含田那下、李家河、马头岭、拐道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14户,440人,人均纯收入3743元。

尖山村 清初,以境内尖锐的山峰取名。2005年9月28日将林家沟村,坪套村合并于村。含东山、东山顶、杨房下、西房沟、大廊老、坪上、张家山、胡家沟、坪套、韩家坪、安家山、壑砑沟台、彭那下、牛家圈、冯家山、碾盘坡、乔家山、黄阳坡、林家沟、唐家庄、温家台、温家滩、大湾岭、河滩、白桃石沟25个自然村。2010年,有93户,330人,人均纯收入3685元。

胡家山村 清末期,以胡姓居此取名。由乏牛坡、孔柯槽、唐家山、羊那坡、阎柯槽、唐柯槽、桃园子、唐河8个自然村组成。2010年,有村民小组7个,305户,1106人,人均纯收5200元。

李家楞村 清中叶,李姓居堎台地取名。含店子、下沟、刘家底下、红阳寺4个自然村。2010年,有村民小组4个,168户,598人,人均纯收入4526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