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新语》:元勋创国英雄之赞

《珠江新语》:元勋创国英雄之赞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中山是近代珠江文化培育的一代伟人、革命元勋。孙中山是世界公认的有历史定价的伟人,要塑造这类领袖人物,很容易出现伟大而不平凡,可敬而不可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在表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时,影片编导尽可能不让大事件大原则把孙中山的伟人个性淹没。(三)抒情史诗与纪实传记的统一。《孙中山》作为历史片,一个突破性的艺术创新就是运用辩证法对诗情与史实作逆向交织。

《珠江新语》:元勋创国英雄之赞

孙中山是近代珠江文化培育的一代伟人、革命元勋。电影《孙中山》显示了影片导演丁荫楠在建造这座巨人雕像的万古丰碑时的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功力,显示了艺术辩证法的绝妙。

(一)领袖品格与公仆美德的统一。孙中山是世界公认的有历史定价的伟人,要塑造这类领袖人物,很容易出现伟大而不平凡,可敬而不可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为了避免这一缺陷,影片《孙中山》坚持从生活真实出发,认定孙中山是人而不是神,运用矛盾同一性的规律,着力塑造了一个集领袖与公仆之美德于一身的平凡而伟大的孙中山形象。

《孙中山》的编导者对生活做了纵、横、点、面的精心选择,运用“典型性”的美学观点作指导,删繁就简,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长河的“纵线”上,择取了从檀香山举事到北上执政等一生十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形象化为波澜壮阔的巨大场面。用大江奔腾、此起彼伏的心理情绪线,把这些“点”串起来,让观众对孙中山的革命业绩和内心世界有强烈的感受。与此同时,影片又从孙中山与周围众多人物的关系上,截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横断面”进行艺术再现,既丰富了孙中山的人物性格,又再现了革命先烈的群体,造成了“绿叶托红花”的美学效果。孙中山拯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始终不渝的革命使命感,正是在革命先烈陆皓东、郑士良、朱执信等人气壮山河的精神激励下日益坚定的,而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广阔胸怀和妥协忍让,求同存异的宽宏气质,又是在同亲密战友黄兴宋教仁汪精卫等人的不同政见的分歧争辩中磨练出来的。正是由于有壮志凌云的陆皓东、身先士卒的黄兴、视死如归的朱执信、忠贞不渝的廖仲恺、贤淑聪慧的宋庆龄等仁人志士、战友情侣的患难与共、忠肝胆照,才折射出孙中山博大精深的内心世界的熠熠光辉,把他临危不惧、愈挫愈奋、可亲可近、平凡而伟大的崇高品质衬托得真实可信、感人肺腑。

在表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时,影片编导尽可能不让大事件大原则把孙中山的伟人个性淹没。比如他和胡汉民下棋时悔棋、“赖”棋的镜头,紧接着在镇南关山上打败仗不肯走而被人架下山的镜头,就生动地表现了他“好强”的个性。而他在惠州起义第一次次失败后的痛苦、自省、纷争中的沉着态度,又折射出他“这一个”东方人特有的克己忍让的品性。这些都有助于增强人物的真实感。

(二)历史复原与艺术再现的统一。导演丁萌楠向观众敬献了这样两句话:如果你熟悉这段历史,请不要按照历史去看这部影片,因为这是艺术,如果你不熟悉这段历史,那就请你当作历史去看,因为这是历史。这是他对自己的艺术思想、创作方法相当主动明了的阐释。这段话和整个影片的艺术创造表明,他既做复原历史的历史家,又做再现历史的艺术家。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历史感与时代感的有机化合,无疑这是一种以先进哲学思想为基石的艺术辩证法,也是《孙》片的一大特色。

“因为这是历史”,编导首先要在史实基架上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人予强烈的历史感。影片用纪实性的手法,准确地交代了孙中山历次组建会党,发动武装起义的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录用了孙中山的一些讲演词,如就位临时大总统时的誓词,拍摄了某些当年事件发生地的建筑物,如孙中山的上海故居、国民党“一大”的旧址等等,为历史真实打下一批铁“桩”。同时,导演又从“行”、“神”两似和表演自然的要求去挑选饰孙中山等人物的演员,并进行精心的化妆和艺术的表演,以求形神酷肖。影片很注重景色、光线的运用,把外景设计成凌晨、黄昏、夜间和阴雨、迷雾、风雪的天气,以求同当年血雨腥风的残酷斗争相协调,衬托人物的悲剧故事,制造逼真的历史氛围。(www.xing528.com)

“因为这是艺术”,所以导演还要做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和诗化再现。影片不能停留在历史感强的基础上,要追求艺术的真实,追求影片的时代感,并把历史感与时代感、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难度很大的艺术创作,编导既要对历史人物、事件达到“烂熟”的程度,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社会的心理;既要有相当的思想素质,又要有很深的艺术修养,才能对人物、事件、情节等作最佳的选择和创造,才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犹如一棵树,树干树枝是真的,花叶是真的,但存在些不尽人意的缺陷,为了按新时期多数观众的审美要求去美化它,就要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园丁去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影片的可贵处,一是以艺术辩证法作指导,从新的、最佳的角度对浩瀚的真人真事进行选择。二是艺术加工适度,不失分寸,不曲解捏造历史事实,使历史意蕴与当代意识、生活逻辑、性格逻辑、历史流向作自然的结合。让当代意识在历史人物和事件中自然地、含蓄地流露出来。比如在轮船上华工被迫剥光衣服当“猪仔”消毒的场景,就是在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反映,典型地表现了清朝末年生灵涂炭的中国人民的命运,强烈呼唤着社会变革,呼唤着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呼唤着国家的富强。

(三)抒情史诗与纪实传记的统一。《孙中山》作为历史片,一个突破性的艺术创新就是运用辩证法对诗情与史实作逆向交织。一般历史传记片的艺术模式,是以史(史实)为“经”线,以诗(抒情)为“纬”线交织的。侧重追求政治价值和认识价值。《孙》片的导演为了追求“史”“诗”并茂,提高影片的艺术性,一反传统做法,总体上以诗为“经”线,以史为“纬”线,纵横交织成片,在画面上把感情提前,史实推后。如影片开头,伴随着心声,首先映入观众眼幕的是孙中山悲痛的面容、哭红了的双眼,紧接着才出现木乃伊似的民众、“卖猪仔”的华工、竹簟裹着的饿殍……这是影片艺术手法的大胆创新,大大强化了人物的感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把影片向史诗的高度推进。

这种以情带史的电影叙事形式之所以产生了良好效果,在于它不是任意的选择,而是根据影片的题材、内容决定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合理结合。第一,影片长度所限不可能按起、承、转、合的情节结构法,把孙中山31 年数以千计的重大革命斗争史迹连接起来,只能用“感情累积”的心理线,把历史事件大体按顺序展现出来。第二,孙中山和他周围许多精英,是取得伟大胜利的悲剧人物,眼泪连着眼泪,鲜血连着鲜血,死亡连着死亡,慷慨就义,从容赴死,惊天地、泣鬼神、悲愤忧伤之情像滔滔大江,终生在孙中山身上奔腾,这就为强化“心理线”、“抒情性”比作上文所述的“发掘悲剧的力量”,寻求悲剧效果。影片通过以情带史,两相结合,演奏了一曲悲壮的交响曲。令人同情、惋惜、赞叹、敬仰,使人的灵魂为之震撼,得到净化。第三,由于不同情节连接法,追求“典型性”、“残缺性”的美学效果,发挥电影造型语言的优势,一般不作介绍、说明,给观众留下思维空间,引发审美主体产生悬念、联想和理性的悟知等内心活动,从而增强了新奇感和艺术魅力。

《孙中山》影片的成功,是珠江影视文化对艺术辩证法的一次正确理解和运用,对艺术展现珠江文化的辉煌历史有经典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