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文化浴火重生-珠江新语

珠江文化浴火重生-珠江新语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言的多样,文化的差异,外域各剧种的传入和本土化,造就了20 多种戏剧品种,形成了珠江戏剧的庞大家族。可以说,没有中原文化、江浙文化、荆楚文化的滋养,没有地方艺人根据当地方言的口语音韵、欣赏习惯、对外来戏曲和本地民间艺术的消融升华,就不会有今天珠江地区庞大的戏剧家族和众多保留传统剧目的的存在。今天,国家大一统的意识正倡导人们使用纯正的普通话以减少语言障碍,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团结。

珠江文化浴火重生-珠江新语

珠江流域居住着各省南迁的汉族、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以及苗族侗族黎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方言的多样,文化的差异,外域各剧种的传入和本土化,造就了20 多种戏剧品种,形成了珠江戏剧的庞大家族。这里面,有将西北的秦腔梆子、江西的戈阳腔、江浙的二黄腔融为“广腔”的粤剧,有从粤剧派生出去的邕剧,有操壮语的壮剧,操苗语的苗戏,操侗语的侗戏,操桂林方言的桂剧,操海南话的琼剧,操潮州话的潮剧;还有源于徽班,活动于粤东、北的汉剧,使用中州话的正字戏、西秦戏(粤东一带),海陆丰一带的白字戏,使用客家方言的梅县山歌剧,源自湖南花鼓戏的广东乐昌花鼓戏,源于江西的粤北采茶戏;以及由神朝祭祀的演唱发展而成流传于广东紫金县山区的花朝戏,由雷州民歌发展而成的湛江雷剧,用粤西白话演唱的戏曲粤西白戏;由广东怀集县地方民间艺术集萃而成的贵儿戏,吸收了湖南花鼓江西采茶的广西民间歌舞艺术彩调剧,使用壮语从巫师跳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广西师公戏;隶属于木偶皮影戏家族的海南临剧,粤西白戏(木偶)、广东顺德县的大鹏戏、潮州影戏、广东木偶戏、海南枕头傀儡戏,以及话剧,现代歌舞剧等等。

从上述的各剧种的形成、特点和影响看,除了话剧是舶来剧种,与现代歌舞剧一起,受外国影响较大外,其他大剧种及一般剧种大都来自岭北、经珠江流域的地方艺人上百年至数百年的辛勤改创发展而来,如粤、潮、琼、汉诸大剧种。另有一部分小剧种则直接从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而来,为本地民众所喜闻乐见,如雷剧、苗戏、侗戏、师公戏、贵儿戏、花朝戏等。可以说,没有中原文化、江浙文化、荆楚文化的滋养,没有地方艺人根据当地方言的口语音韵、欣赏习惯、对外来戏曲和本地民间艺术的消融升华,就不会有今天珠江地区庞大的戏剧家族和众多保留传统剧目的的存在。

戏曲的审美价值与它使用的方言和积累的保留剧目直接相关。今天,国家大一统的意识正倡导人们使用纯正的普通话以减少语言障碍,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团结。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正以卫星电视传播等先进科技手段演播大量影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传统戏曲如何接受时代的挑战,进行体制的改革、剧目的整理、艺术的创新而脱胎换骨,重换青春?一句话,如何像积薪自焚的凤凰,在烈火的飞焰中寻找自我,重获新生呢?

在这种到处可闻“戏曲消亡论”的情势下,广州市京剧团的消亡已亮起了红灯,解放后迁往自治区首府南宁的区桂剧团,也由于脱离剧种方言区而走向式微。珠江地区最大的代表性剧种——粤剧,曾有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五大粤剧流派,有深情婉转的“薛腔”(薛觉先)、新颖奇特的“马喉”(马师曾)、甜美圆润的“女腔”(红线女),很早就大胆吸收西洋乐器做配乐,富于变革精神,生命力顽强,具有世界性广泛影响。如果连粤剧这样具有革命传统(粤剧艺人李文茂曾率众起义,清朝统治者遂禁演粤剧)、开放色彩(30 年代粤剧曾从外国电影中大量搜集素材作商业化演出)和善变能力的大剧种,都因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恢复而感到了生存的危机,那又有什么其他的剧种能安之若素,不思变革呢?进一步说,眼见连粤剧这样唱腔程式定型,设校招生授徒,老本(传统剧目)甚多,形成年代久远的老剧种都能创新求变,化解危机,又何尝不是对兄弟剧种的莫大鼓舞!(www.xing528.com)

《广州日报》曾与粤剧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粤剧研究》一道,组织大量文章对粤剧改革进行了多方研讨,本章各节也大都是当时所思所写。现在,羊城国际粤剧节已成功举办,粤剧基金会已经建立,1-5 届艺术节均涌现一批好的粤剧剧目,粤剧改革的条件更为有利和成熟了。但粤剧改革的步子还嫌太小太慢,有影响有份量能重新吸收大批年青观众的力作惜未出现,令人概叹。

希望,寄托在有至于粤剧改革的勇敢实践者和求新爱美的年青一代观众身上。

下面,先从传统戏整理的标准谈起,然后论及粤剧改革的方方面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