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新语:探索珠江现代戏剧文化之风姿

珠江新语:探索珠江现代戏剧文化之风姿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珠江现代戏剧的主力军首推话剧。在中国,话剧是舶来品,起初被称为新剧、文明戏,最早是香港、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口岸城市由外引进的。[2]扎根现实,紧跟潮流,服务大众,抗敌救国,追求理想,是中国话剧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也是珠江现代戏剧引以自豪的光荣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珠江戏剧在利用传统戏曲、改造传统戏曲、活用现代戏剧形式来表演古今中外人物故事,表现新的戏剧观念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等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珠江新语:探索珠江现代戏剧文化之风姿

珠江现代戏剧的主力军首推话剧。在中国,话剧是舶来品,起初被称为新剧、文明戏,最早是香港、广州、上海天津等沿海口岸城市由外引进的。至迟在鸦片战争以后,门户大开的珠江口地区人民便见识了“话剧”。据考证,早在1844 年,英军业余剧团便在香港岛上演过话剧。[1]此后,通过教会学校、留学生这两条渠道引进,商家利用,特别是知识界用作攻击旧剧、倡导文化的利器,话剧便渐渐大行其道起来。在广州和香港,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话剧团。如于1908 年成立的广州振天声百话剧社(陈铁军组织,后全社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1911 年成立的香港清平乐剧社等。

正如《中国话剧通史》所论:“中国话剧是上世纪末叶在时代的变革潮流中产生的。”[2]扎根现实,紧跟潮流,服务大众,抗敌救国,追求理想,是中国话剧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也是珠江现代戏剧引以自豪的光荣历史。中国早期农运著名领袖澎湃,在其革命宣传工作中十分重视话剧,于1919 年夏主持建立了海丰县第一个白话剧剧社,以话剧鼓动民众反帝反封的革命热情。

1928 年,应广东当时较开朗的行政当局李济深等人的邀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南来广州,创办了广东戏剧研究所,设立了戏剧学校,演出进步话剧,培养了大批话剧人才。

20 世纪30 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兴起,广州继“剧联”总盟(设上海)之后相继成立了两家“广州分盟”,一家以抗日剧社为骨干,一家以光明剧社为前卫,演出抗日名剧,反响强烈。香港方面,也有七·七剧社、丁丑剧社、中国艺术团、时代剧团等200 多家剧团遥相呼应,并将筹款汇寄国内支援抗战。

1938 年,广州沦陷,广州剧人多到香港,曾联合演出颂扬革命先烈斗争精神的大型话剧《黄花岗》。1939 年在香港、桂林举行了抗战话剧《一年间》的公演,其中在桂林的演出分为普通话、广东话、桂林话三组,观众逾万,盛况空前。随着战局变化,桂系集团因与蒋介石统治集团的矛盾加深,而采取开明政治措施,实行地方自治,招贤纳士。田汉、洪深、夏衍、欧阳予倩、熊佛西、焦菊隐、章泯等著名戏剧家先后云集桂林,于1944 年举行了为期3 个月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集中两广、湘、赣、滇诸省文艺团体33 个,演出话剧剧目22 个。一批抗战历史剧和现代剧在桂林问世,其中有《忠王李秀成》、《再会吧,香港》、《怒吼吧,桂林!》等,为动员民众抗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化城桂林,成为西南8 省的抗战文化中心和抗战话剧大本营。在敌后坚持抗战的东江、珠江、琼崖3 支纵队,亦先后成立过以剧宣为主要任务的政工队、工作团,以及东江流动剧团、铁流剧团、两广纵队文工团等,以文艺的武器配合了战场上的反攻。(www.xing528.com)

解放以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左”的影响,珠江地区创作的传世话剧不多,但亦有像赵寰创作的《南海长城》那样的全国获奖剧。1962 年在广州召开的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是一次重要会议,周总理专程来穗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拨乱反正,调动了戏剧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1965 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南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历时一个多月,中南地区所有大剧种全部参演,演出剧目50 多个。陶铸在闭幕会上的讲话,驳斥了写一点劳动人民的缺点就是“丑化”“暴露人民”的极左观点,纠正了认为像湖南花鼓戏《补锅》那样写了点爱情就是新的“才子佳人”戏的错误看法,深刻指出“要成功地塑造英雄形象,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要大胆地揭露矛盾、展开矛盾和解决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戏”。[3]比起早开一年的华东话剧观摩演出大会的主办者极力宣扬极左思潮的做法和言论来,陶铸讲话的正确性和对珠江地区现代戏创作的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以及指导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后,珠江文艺久盼的春天终于来临。话剧在肩负时代使命、反映时代呼声方面的伟大潜能得以释放,一大批反映南国改革大潮的现代话剧纷纷问世,从题材选择到主题开拓都不断深化。本章第一至第四节,就重点叙述了广东改革题材话剧发展的轨迹和实绩。

香港方面的话剧演出自战后以来得到恢复发展,且与祖国优秀文化保持血肉联系,演出过曹禺郭沫若的名剧。1975 年举办过“曹禺戏剧节”、专上学联戏剧节、业余剧社汇演等。自1977 年香港市政局的香港话剧团成立,以及1984 年香港演艺学院戏剧系招生以来,香港话剧实现了职业化和正规教育化。

改革开放时期的珠江戏剧在利用传统戏曲、改造传统戏曲、活用现代戏剧形式来表演古今中外人物故事,表现新的戏剧观念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等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惠阳培植的曲苑新花——东江戏,融歌曲、话剧、舞蹈魔术、杂耍为一体,以多元化的表演风格演出了莎士比亚名剧《蕴莎的风流娘儿们》(1984 年),获得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两广以现代的舞剧的形式创作的《南越王》和《骆越神韵》,具有丰厚的审美意蕴,在中国艺术节上演出成功,综合展示了80 年代中期珠江地区现代舞剧的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