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的重要事件与战争历史梗概

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的重要事件与战争历史梗概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去年,楚军入侵徐国,在娄林大败徐军。自鲁僖公十一年以来,戎人不断侵扰王室。于是,齐桓公再度号召诸侯出兵戍守王畿。鲁僖公七年,郑国的世子华参加宁母之会,企图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齐桓公的支持,被齐桓公拒绝。世子华由此得罪父亲郑文公,终于遭到杀身之祸。

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的重要事件与战争历史梗概

公元前644年,鲁僖公十六年。

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这年春天,宋国接连发生怪事。先是有五块陨石从天而降,悉数落到宋国境内;接着有六只水鸟倒退着飞过宋国的首都睢阳。

陨石降落,是一种自然现象;水鸟倒飞,是因为风太大了。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两件事非同小可。正好王室的内史叔兴在宋国访问,宋襄公便问他:“这是什么预兆?是凶还是吉?”叔兴回答:“今年鲁国有丧事,明年齐国大乱,而您将号令诸侯,然而不长久。”

叔兴出来便说:“其实宋公问错了。陨石降落,水鸟倒飞,都是因为阴阳不调,不关凶吉之事。凶吉由人而定,根本没有必要问。我是怕宋公生气,不得已才这么回答的。”

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

去年,楚军入侵徐国,在娄林大败徐军。今年,楚军还没有撤走,估计是在围攻徐国的城池吧。齐国再度出兵,还是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讨伐与楚国同盟的厉国,结果“不克”,只得移师向徐,与楚军直接对阵。

楚军选择了回避,齐军完成救援徐国的任务,也撤回了国内。

这里有个问题:以齐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连一个小小的厉国也攻克不了呢?

老左没有作任何解释。但如果翻开《史记》,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原因:去年,管仲去世了。

管仲是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政治家。他主政齐国期间,对内大胆改革,锐意进取,齐国的国力大振,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大国;对外尊王攘夷,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盟,南与楚国抗衡,北则抵抗少数民族入侵,为中原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对管仲,却总是褒贬参半,欲说还休。褒者,成绩摆在那里了,无须赘述;贬者,主要集中在两点:

其一,他原来是公子纠的师傅,在公子纠被杀之后却为仇人所用,是为不忠。关于这件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请教孔子:“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追随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肯,这是仁人吗?”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而没有使用武力,这就是管仲的仁啊!”而且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今天恐怕也是披发左衽之人了。如果他也像召忽那样自缢,死在沟渎中,有什么价值啊?”意思是,管仲如果为公子纠而死,不过是小仁;他辅助齐桓公抵御外族入侵,保护了中原文化,这才是大仁。

第二,他生活奢侈,富比王侯。关于这一点,孔子是持批判态度的,曾经说:“管仲有三个家,每个家都有专人打理,完全没有节俭的意识。”又说:“国君在大门外设有屏壁,管仲家门口也设有屏壁;国君宴客,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几,管仲也这么办。如果说管仲知礼,谁不知礼呀?”在孔子看来,功是功,礼是礼,劳苦功高绝不是骄奢自满的理由,更不能破坏等级秩序。

又据《史记》记载,管仲去世之前,齐桓公问了他一个问题:“群臣之中,谁可担当大任?”

这是关系到齐国未来的大事,本以为管仲会郑重其事地提出一两个人选,没想到,管仲只是不冷不热地回答:“知臣莫如君。”意思是,您自己看着办吧。

齐桓公于是试探性地提了三个人的名字。

第一个,雍巫,字易牙。雍巫本来是一个厨子,而且是个很优秀的厨子,也许还是古往今来最有名的厨子。传说齐桓公的爱妾长卫姬生病,易牙做了一道菜给她吃,不但美味无比,而且菜到病除,因而受到长卫姬的宠信,推荐给齐桓公,成为齐桓公的御用厨师。

有一天,齐桓公开玩笑说:“山珍海味我都尝过了,就是人肉没有尝过,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到了中午,易牙端上来一盘蒸肉,味道甘美,齐桓公吃得津津有味,只是吃完了还不知道是什么肉,于是问易牙。易牙回答说:“这就是人肉啊!”

齐桓公大惊:“这人肉从何而来?”

易牙轻描淡抹地说:“这是下臣的长子,刚刚三岁。下臣听说,爱君者不顾其家,所以将儿子杀了,满足您的胃口。”

这就是易牙。(www.xing528.com)

第二个,公子开方,原本是卫懿公的世子。卫懿公派开方访问齐国,开方见齐国强盛,便要求留在齐国为臣。齐桓公很惊奇,问道:“你是卫国的世子,总有一天会列为诸侯,何必侍奉我呢?”开方说:“能够在您殿下为臣,胜过在小国为君。”齐桓公大喜,于是拜开方为大夫,引为亲信。

第三个,寺人貂,又称为竖貂,前面已经介绍过,在此不赘。

当时齐桓公在管仲面前,先是提了易牙的名字,管仲说:“为了讨好您,不惜杀掉自己的儿子,连最起码的人情都没有,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用?”

齐桓公又提到开方,管仲说:“为了侍奉您,忍心离开年迈的父母,同样是没人情味,不可用。”

齐桓公于是又提到了寺人貂。管仲万念俱灰,说:“为了服侍您,他连男人都不想做,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治国?”

从齐桓公提出的这三个人选,可知管仲为什么一开始就不冷不热——齐桓公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齐桓公,他已经昏聩了,身边尽是些阿谀谄媚之徒,无论管仲怎么说,齐桓公最终还是会重用那些人的。

果然,管仲死后,易牙、开方、竖貂都成了齐国的权臣,人称“三贵”。

从管仲到“三贵”,齐国执政大臣的水平一夜之间连降十八个档次,加上齐桓公年迈力衰,连一个小小的厉国都对付不了,也在情理之中了。

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

晋国因韩原之战的失败而元气大伤。狄人瞅准了这个机会,大举入侵晋国,连取狐、厨、受铎等地,渡过汾水,直抵昆都。

王以戎难告于齐,齐征诸侯而戍周。

狄人趁火打劫,戎人也不消停。自鲁僖公十一年以来,戎人不断侵扰王室。其间虽有齐桓公和管仲调停,但显然没有达到效果,“戎难”依然存在。天子没办法,只能向齐国求救。于是,齐桓公再度号召诸侯出兵戍守王畿。

冬十一月乙卯,郑杀子华。

鲁僖公七年,郑国的世子华参加宁母之会,企图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齐桓公的支持,被齐桓公拒绝。世子华由此得罪父亲郑文公,终于遭到杀身之祸。

十二月,会于淮,谋,且东略也。城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齐有乱!”不果城而还。

十二月,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各路诸侯在淮地会见,商量救援饱受淮夷之苦的国,以及平定东方的大事。会议决定,帮助国筑城。

说句良心话,齐桓公这个霸主当得可真够累的。可是,更累的是各路诸侯和各国百姓。以当时的生产力,修城可不是小事,而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诸侯接到齐桓公修城的命令,就好比接到一张巨额罚单,不但要从国库中拿出真金白银,还要役使国民不远千里前往工地充当民工。这样的好事,做一次已经很不容易,而齐桓公做好事上了瘾,屡屡发动诸侯做好事,仅在鲁僖公年间,上规模的建设记录便已经有五次。卫国、邢国、杞国的新都,全赖诸侯之力才得以修建。大伙嘴上不说,心里不可能没有意见。

比基建更频繁的是会盟,几乎年年都搞,会一开就是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开得人家夫妻感情都出问题了还没结束。有时候还得附带出兵打仗,虽然多数以威慑为主,不见得流血牺牲,但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各路诸侯在齐桓公的领导下,日子过得委实不轻松。

这一次为国修城,不只是诸侯受不了,连前来参加建设的民工也受不了了。一天晚上,有人发疯似的奔上附近的山丘,大声疾呼:“齐国有乱!”

没想到,这一呼居然很有效,齐桓公听得心惊肉跳,城也不筑了,草草收兵回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