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不停歇的腾冲人-《腾冲史话》

永不停歇的腾冲人-《腾冲史话》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远在“走”的腾冲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了腾冲的辉煌。距历代中央王朝都城甚远的腾冲,而与毗邻的缅甸交往方便,加之缅甸物产丰富,地广人稀,给腾冲带来了一条新的生活出路,拓展了再生存空间。作于清道光年间的《和顺温暾小引》所言“不得已、为家贫、不得不走;抛父母、别妻子、吞声独走”这就是永远在“走”的腾冲人的真实写照。腾冲人的“走”不仅改变了自身及家庭的历史,也改变着腾冲的历史。

永不停歇的腾冲人-《腾冲史话》

翻开腾冲历史,腾冲就是西南古道上的一座移民城市,一部永远奋斗、永不停息、永在开拓的历史。永远在“走”的腾冲人,在人生旅途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了腾冲的辉煌。

腾冲人“走”的历史较早,追溯两千多年前在秦、汉形成的蜀身毒道,腾冲就是这条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和对外通商的口岸,就有人“走”进腾冲,“走”出腾冲到缅甸、印度进行商贸。元、明以后,朝廷实行的屯田戍边政策,大批的汉族、回移居腾冲。特别是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广为驻兵、屯守屯田,是为军屯。后来,逐步发展了民屯、商屯。清光绪《腾越厅志》记载:“元代人民稀少,户籍莫考。至明设卫分屯,渐臻繁盛。”到隆庆元年(1567年)有“1990户,其中军户1130户、民户860户”。腾冲自明代兵制屯田及用夏变夷之道起,朝廷和中央为巩固边疆,加强边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从中原腹地迁移大量的汉族、回族等入住屯边,与原有土著民族一道,同生共息,不断繁衍壮大。除了戍边而落籍腾冲的先民之外,还有流官、贬谪、经商等迁徙而来的,形成了腾冲以汉族为主导民族的边陲重镇。

有史以来,腾冲就是地处西南边陲的要塞,清乾隆《腾越州志》记载:“云南三面临边,而腾越又斗入西荒之外。滇踞上游,为黔、蜀、荆、粤、吴、越之门户,而腾越又为全滇之门户,慎固封守莫重焉。”距历代中央王朝都城甚远的腾冲,而与毗邻的缅甸交往方便,加之缅甸物产丰富,地广人稀,给腾冲带来了一条新的生活出路,拓展了再生存空间。中缅之间的交往始于汉代,缅甸在中国汉代时被称作掸国,唐代时被称作骠国,宋、元时才被称为缅甸。《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就翔实记载了当时的掸国王雍由调前后35年间,三次派遣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朝贡的情形,史称自此以后“永昌郡外,向风集于汉京”。可见当时影响之大,并且证明中缅之间有近2000年的文化交流和商贸来往的历史。到了唐宋时期,华人商贾到缅甸及其他国家经商和定居的逐渐增多。元代时,朝廷多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谕遣之弟近臣来朝”,但因缅王不愿意内附,元朝廷便“将精兵万人征缅国”(《元史·本纪》),这期间腾冲人到缅甸不少,有的人便滞留在当地定居。明清两代,大规模的战事,从王骥的三征麓川,刘綎、邓子龙平乱,清代的傅恒征缅等,一大批随军的腾冲人又客居缅甸。明代后期,由于明朝政府海外开禁政策的实施,腾冲人出国形成了高潮,不少人又再“走”,到缅甸经商并且在当地与缅人结婚生子,安顿生息,成为华侨。特别是1878年缅甸开始修筑铁路,1890年曼德勒至密支那的铁路通车,1903年曼德勒至腊戌的铁路开通以后,滇缅交通便利,贸易开放,出入自由,更多的腾冲人“走”出去,沿着伊洛瓦底江岸边、铁路火车站沿线,扩展定居经商。清光绪迤西兵备道秦树声在致电云贵总督《复议设阿瓦领事电》中,对滇商在缅之众多、商业之繁华介绍为:“缅甸之华商十余万,滇居多,闽粤次之,阿瓦约七八万,滇商三万……土司九十余,莫不有华商足迹。城内云南会馆,费十余万,辐辏可知。八莫有汉人街,华人工商者二三千。”清末至民国年间,腾冲华侨在缅甸创造了滇缅商务之辉煌,数百家商行、商号,遍布缅甸各大城市,贸易往来于缅甸、印度及国内各地,腾越商帮成为国内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批腾冲商人成为雄商巨贾,享誉海内外。

腾冲人当年“走”出国门去谋生是非常艰难的,且不说交通工具原始、人走马驮、道路崎岖,沿途匪患不断,而且到了缅甸、印度语言不通,瘴虐流行,稍不注意便命丧黄泉。腾冲流传着这样的话:“要走夷方坝,先把婆娘嫁。”意味着这一走,生死未卜,前途黯然。还有“男走夷方女居孀,遇着痖瘴死路旁”的说法,说明在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古代,每年死在路边的疟疾患者不知多少人。这些人行至半路染上疾病死亡后,就只能尸埋路边,实在令人悲哀。中了瘴毒的人,虽父子兄弟却不敢接近。在途中得病的人,同行者都不敢照顾和等待,往往令其睡在地上,拿一枚银币放在他的胸膛上,告诉他你“睡一会,等好一些拿着这块银圆做路费来追赶我们。如果不行了,你就把这块银圆含在口里!”(意思是作为“含口钱”。那时人死了以后要往嘴里放点银器),有时这枚准备做“含口钱”的银圆都会被土匪夺去,病人只有望着流泪而已。这种惨状不只是目不忍睹,简直是耳不忍闻。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腾冲人仍然年年往外走。作于清道光年间的《和顺温暾小引》所言“不得已、为家贫、不得不走;抛父母、别妻子、吞声独走”这就是永远在“走”的腾冲人的真实写照。一旦千辛万苦到达异国他乡之后,想要回来一次又谈何容易。《和顺温暾小引》中有一句“只消看、阿瓦城、土塚坟丘”。说明来此经商的腾冲人不但多,而且住得久,最终埋骨于此。在上缅甸有不少华侨公墓,墓碑上清晰地镌刻着“云南腾冲”的字样,充分显示了侨居国外的华侨永不忘故土的思乡之情。(www.xing528.com)

走出国门的腾冲人,靠着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精打细算、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拓展开放的精神,珠积寸累、集腋成裘地一点一点地积攒起自己的家业,才有了后来在异国他乡的立足之地和回国的光宗耀祖。

最早“走”出国门的腾冲人首先居住在上缅甸,然后陆续移居到缅甸的其他地方,特别是铁路沿线的各站口,以瓦城(曼德勒)为中心。之后,随着个人的发展、经济势力的增强,又有不少人移居印度、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腾冲现有散居在世界各地的30余万华侨,成就了腾冲成为云南著名侨乡的历史地位。

腾冲人的“走”不仅改变了自身及家庭的历史,也改变着腾冲的历史。众多的腾冲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收获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腾冲辉煌灿烂的华章。敢于“走”出去,不畏艰险,才能创造一片生机。数千年来,腾冲人靠双脚、靠肩背身挑,“走”出了“宝井路”,背回了“翡翠城”,荣获了“极边第一城”的称谓。而今的腾冲人也在传承着先辈永不停歇“走”的精神,不但重修腾密公路,“走”向东南亚,而且高速公路开通、机场通航,让腾冲又“走”向了内陆,“走”向全国各地……腾冲人永远在“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