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代哲人艾思奇:腾冲史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

一代哲人艾思奇:腾冲史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思奇故居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生于和顺水碓,2岁时随母亲前往昆明居住。艾思奇首开了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河。1965年3月22日,中国的一代哲人,党的优秀儿女、侨乡的精英艾思奇,以56岁的盛年,与世长辞。艾思奇在青少年时期,曾受他大哥李生庄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2010年4月2日,在艾思奇诞辰100周年之际,家属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葬在家乡后山,一代哲人魂归故里,长眠于家乡的青山绿水之中。

一代哲人艾思奇:腾冲史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

艾思奇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生于和顺水碓,2岁时随母亲前往昆明居住。艾思奇幼年曾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中学时在昆明积极参与进步学生运动,后两渡日本留学,热衷于马列主义哲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即以“大众哲学”名震中外。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使当时许多热血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1935年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达延安。在延安他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发起组织了“新哲学会”。艾思奇首开了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培养党的党干部、为宣传研究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而勤奋工作。他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党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述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纲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及有关哲学论著300余篇。1965年3月22日,中国的一代哲人,党的优秀儿女、侨乡的精英艾思奇,以56岁的盛年,与世长辞。他一生胸怀坦荡,刻苦勤奋,实事求是,热情诚恳,深受世人敬仰,毛泽东主席曾评价他为“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个好人,也是第二个好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艾思奇在青少年时期,曾受他大哥李生庄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李生庄是一个才华横溢、思想进步的人,20世纪20年代曾在南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攻读西洋哲学,是早期中共地下党员,学生会负责人。20世纪30年代初随父亲李曰垓到腾冲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署秘书,创办腾越女子师范学校、《腾越日报》等。他为培养腾冲人才,推动腾冲新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艾思奇的成就也与他的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民主气息密不可分,他的父辈兄弟5人,3人受过高等教育,其中2人曾留学日本。其父李曰垓早年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经济特科班,参加过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蔡锷发起的讨袁战争,撰写过有“昆伦山下,谁非皇帝子孙?逐鹿中原,合洗蚩尤兵甲!”名句的《讨袁檄文》,被章太炎称之为“天南一支笔”,曾任云南军政部次长、第一殖边督办,政绩卓著,并有著述传世。(www.xing528.com)

艾思奇只是幼年时在和顺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但他一生一直怀念家乡,关心家乡。和顺图书馆建馆10周年(1938年),他从延安寄来《一封家信》,对家乡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明确提出了:“要大众化,书只供几个特等人看读,那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书是要大家来读,要多多去找适于大众阅读的书……”他以一生追求真理,勤奋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来回报家乡、家乡人也为他而骄傲,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和顺人成长。

艾思奇的家人,同样也不忘记远在天末的腾冲,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专程从北京回腾冲,代表全家将1918年所建盖之屋捐给腾冲政府。艾思奇故居经政府拨款整修后,于1984年正式向外开放,故居内呈展着艾思奇生前书信函稿、个人著述、生活用品、不同时期的照片。这些实物展示着艾思奇为研究、发展、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毕生奋斗的光辉业绩。近年来,政府、柏联和顺公司又投入巨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保单位。

2010年4月2日,在艾思奇诞辰100周年之际,家属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葬在家乡后山,一代哲人魂归故里,长眠于家乡的青山绿水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