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社会性质-《中华远古史》

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社会性质-《中华远古史》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王朝自禹和启建立了传子制,于是禅让制终止,出现了夏王朝父子相继的各代世系。下面,我们根据《夏本纪》所记夏王朝的点滴史迹,略作说明。但这要获得夏民的同意,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足见当时人民还有很大的民主权力。酒是由谷物制造的,酒的出现,也可说明农作物的产量已大大提高。可见,夏代已处在氏族社会的崩溃阶段。

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社会性质-《中华远古史》

夏王朝自禹和启建立了传子制,于是禅让制终止,出现了夏王朝父子相继的各代世系。司马迁所作《夏本纪》列有十七王的名字,事迹记得很少,大概是只根据《世本》和《谍记》两种材料写成的[279]。晋时出土的《竹书纪年》所列之夏世系,与《夏本纪》所记大致相同。《世本》、《谍记》和《竹书纪年》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学者辗转传抄,于是出现了一些分歧。下面,我们根据《夏本纪》所记夏王朝的点滴史迹,略作说明。

据说启死后,继位的是太康、仲康等兄弟五人。《史记》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中之《五子之歌》已亡佚[280]。所说的“昆弟五人”,《楚语》作“五观”,《墨子·非乐》作“武观”。于是后人有谓“五子”即“五观”[281],亦即“武观”[282]。其实谓“五子”为“五观”尚可,谓“五子”为“武观”则不可,因《墨子》所说的“武观”似为书名,不是人名

太康失国的原因,孔安国谓其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283]。夏初,游牧经济一定尚处于重要地位。这从后来殷代卜辞中卜猎之多,可以想见在商以前的夏初,游牧、田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一定更大。所以,田猎是当时正当的生产活动,不会构成失国的原因。

《史记》又称太康死,弟仲康立。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曾往征,并作《胤征》誓师词。《胤征》篇久亡,内容不可详知[284],而其羲和乱日,则今古文经说相同。伪《古文尚书》有:“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历史上这次日食到底有没有发生?发生在哪年哪月?均无从考定。唐人始明著其事为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蚀[285]。此又由伪《古文尚书》推演而出。《汉书·律历志》、《晋书·天文志》都未载此日蚀事,可见唐以前尚无此说。而一些中外学者却根据伪《古文尚书》研究这次日蚀,提出了七八种不同的具体日期,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持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或公元前2165年5月7日两说的人较多[286]。但由于所根据的是伪书,所以这些研究可以说毫无价值。

夏代在太康、仲康、相及少康时,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夏与东夷的斗争。东夷自古居住在今山东全省、江苏北部、安徽东北角、河南东部一带,即所谓太皞、少皞之后。他们的姓氏传说有风、盈、嬴、偃等。《论语》有“九夷”之称。有夏一代长期与他们进行过战争。奇怪的是司马迁写《夏本纪》对此却一字未提。所以,《索隐》、《正义》及《左传疏》都讥太史公此处的疏略。这件史实存在于《左传》(襄公四年、昭公二十八年、哀公元年),《楚辞》(《离骚》、《天问》),《论语》(《宪问》)诸书所载故事中。根据故事传说,夏的太康天天宴饮游乐,不恤民事,引起人民的怨愤。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酋长羿知道人民不拥护太康兄弟,就取而代之,“因夏民以代夏政”[287],当了夏族的首领。可是为时不久,羿也因荒于田猎,被其大臣寒浞所杀,寒浞占有了羿的妻妾和家业。

后来夏的仲康及其儿子相逃奔同姓部落斟寻与斟灌(今河南巩县西南一带),寒浞来攻,灭相。幸喜相妻后缗方娠,逃奔母家有仍氏(河北任县),生子少康。少康年长,做了有仍的牧正,又被寒浞所逼,逃奔到有虞氏(河南虞县),虞君妻以二女,叫他在纶邑经营。少康后来终于纠合同姓氏族,将寒浞灭掉,恢复故土。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少康中兴”。这次夷夏之争,至少有好几十年,夏王朝经过了三世,其斗争,在那时来说,是相当激烈的。

上面这段故事,当然也跟其他传说一样,其中包含着一些后人附会的成分,甚至还杂有神话传说。但是,其中一定含有真实的历史。首先是启以下还是兄弟相及,这可以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残遗。其次,羿是夷族,他可以当夏族的首领,好像成了部落联盟的酋长。但这要获得夏民的同意,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足见当时人民还有很大的民主权力。其三,寒浞被其父所逐,羿将他收留下来[288],这是氏族社会中收养义子的习惯。寒浞既是作为羿的本氏族成员之一,所以他可以“篡”羿之位。因为被收留的义子,其权利与本氏族成员完全平等。他的篡位还是在“外内咸服”的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窥见夏代的原始公社制虽然正处在逐渐崩溃之中,但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基本的民主权利,其社会性质还应划入原始社会。夏代的农业生产大概有很大发展。传说禹这个尚未脱离生产劳动的酋长,曾大力倡导农业,“躬耕而有天下”[289],“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290]。又“尽力乎沟洫”[291],变水灾水利。传说夏时已知造酒[292]。酒是由谷物制造的,酒的出现,也可说明农作物的产量已大大提高。(www.xing528.com)

少康以后传六世到孔甲,据说他好鬼神,事淫乱,诸侯多叛。又传三世就到了夏的最末一代桀。据说桀是一个有名的昏君,后世几乎把古今所有恶事都推在他的身上。当然其中必有附会不实之词,但他不是受人拥戴的氏族首领则可断言。据传说,人民诅咒桀早死,桀听了,笑着说自己是天上的太阳,太阳什么时候死,他才死哩[293]。夏民于是指着太阳骂他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破灭呀?我们情愿跟你一同死亡!”[294]这说明夏末氏族首领职务已在转化为统治权力,一族之长高于一切人之上,已经以统治者自居,甚至自比为永不灭的太阳。不过,桀的罪恶只限于夏邑,与别国或别的氏族没有多大关系,更无关于天下。这时东方与夏并存的商氏族的酋长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率众起而灭夏。《易》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夏代已处在氏族社会的崩溃阶段。

有关夏代历史,还有两件事自古聚讼,未能解决:

一事是禹都所在,《诗经》、《尚书》、《左传》、《史记》内均无明确的记载。后人所举有多处:一为阳翟[295];一为平阳或安邑或晋阳[296]。周末人所传,一为阳城[297],一为晋阳[298]。从周初封唐叔于夏墟,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299]来看,周初人认为在今山西省的晋国为夏之本土。

旧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此皆根据应劭、皇甫谧之说[300],古书并无明证。但考《夏书》佚文有:“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301]陶唐即尧[302],而河内冀州[303],即指今山西省地。唐尧既居此,唐尧、虞舜、夏禹实行王位禅让制,则夏禹初年亦当居此同一区域为是。

综合诸种说法,则禹都当在今山西境内,似无可疑。不过,到夏代末世,则夏都确已迁至河南河、洛之间(详见本章第三节“考古发掘与夏文化”)。大概夏代初期在山西南部,后来向南、向东发展,于是从山西进到河南省的洛阳一带。

再一事即夏代的历年问题。《古本竹书纪年》一说夏代“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304],可是又说夏年多于商[305];《左传》则说商年多于夏[306]。这些都是周末人的记载而分歧如此。如果夏年多于商年,则夏年当不止471年,因《古本竹书纪年》谓商用岁496年[307]。又考汉人或说夏400余年[308],或说夏432年[309],可见夏代的精确年数久难考定。从禹到桀大概经历了400多年,以公元计算,有夏一代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