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远古史:先周族东西迁徙

中华远古史:先周族东西迁徙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虞古本一字,称虞为东,则其迁地在西。所以《穆天子传》和《诗经》的说法完全一致,都说周太王从豳迁岐是自东徂西。太王迁徙时所逾之梁山,大概在河西。周太王从山西汾水旁的豳西迁,逾今之洛水,逾河西之梁山,再往西即到达陕西岐山。可见先周族这次大迁徙,确是自东而西,与《诗经》、《穆天子传》所记完全相合。

中华远古史:先周族东西迁徙

先周族从豳迁岐山是在古公亶父(周太王)时,《史记·周本纪》说: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这是说周太王从豳地渡过漆沮,越过梁山,最后达到岐山。从豳到岐,没有说明其迁行方向是西迁还是南迁。在这一点上,《诗经·大雅·緜》篇却有明确的记载: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徂)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

这里虽然没有说从何处迁于岐下,但先周自公刘就“于豳斯馆”,大概也是自豳迁岐。其方向很明白地说是“率西水浒”,是从东西迁。

与《竹书纪年》一同出土的《穆天子传》也说:

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穆天子传》卷二)(www.xing528.com)

既说“始作西土”,其原处必在东可知,封吴太伯于“东吴”是指山西南部的虞。吴、虞古本一字,称虞为东,则其迁地在西。所以《穆天子传》和《诗经》的说法完全一致,都说周太王从豳迁岐是自东徂西。

按照旧说,以豳为今陕西泾水上游的邠,岐为陕西的岐山县,从地理位置上看,邠在岐山之北,从邠迁岐应当说是南迁,不应说是“率西水浒”或“始作西土”。可见旧说极不正确。奇怪的是,千年来竟无人发其覆者何哉?

其实,太王“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根据我们的看法,豳为山西汾水旁边的一个地方。漆沮乃指陕西渭水北的洛水。《禹贡》:“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又说:“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文字很清楚,漆沮水是指泾水与黄河之间流入渭河的洛水。《水经注·渭水》就说:“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也。”《汉书·地理志》述《职方》谓“曰渭、洛。”颜师古注曰:“洛即漆沮也,在冯翊。”可见漆沮为洛水,前人多能言之。后人徒以惑于周人自陕西泾水旁之邠迁于岐山县之说,把漆沮一名析为漆和沮二水,并谓在汉之右扶风。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过去笔者曾用周金文及较早的文献证明渭北之洛水,古只名漆沮水,到战国末年始有洛水之名[865]

太王迁徙时所逾之梁山,大概在河西。按梁山、岐山之名,山西与陕西都有。《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以《尔雅》“两河之间曰冀州”度之,则此梁、岐二山,必在山西境。《汉书·地理志》左冯翊夏阳下班氏谓:“《禹贡》梁山在西北。”班固所说的《禹贡》梁山虽然未必可信,但谓河西有梁山或是事实。太王所逾之梁山,恐即指此。至于岐山即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近已有田野考古证实之。

周太王从山西汾水旁的豳西迁,逾今之洛水,逾河西之梁山,再往西即到达陕西岐山。可见先周族这次大迁徙,确是自东而西,与《诗经》、《穆天子传》所记完全相合。

从以上六个方面看,我们下一结论,说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当非孟浪之言也[8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