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衰微:追溯中华远古史

西周衰微:追溯中华远古史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王、康王均称周初贤主,有此成绩,当是实情。但康王卒,子昭王立,《周本纪》即称“王道微缺”。下一世穆王即位后,又称“王道衰微”。传到穆王的孙子懿王时,再称“王室遂衰”。足见西周从极盛之世,过渡到中世,即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西周政治中心周围的这些文化落后的戎狄,一遇周族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就会乘机骚扰和掠夺。王室日衰,夷王崩,他的儿子就是好专利而酿成“国人”大暴动的厉王,这时国事衰颓已至不堪收拾了。

西周衰微:追溯中华远古史

谚语云:“物极必反”、“日中则昃”。任何事物发展到顶点,如不改弦更张、别辟蹊径,就势必要衰落下去,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西周的盛世,《史记·周本纪》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成王、康王均称周初贤主,有此成绩,当是实情。但康王卒,子昭王立,《周本纪》即称“王道微缺”。下一世穆王即位后,又称“王道衰微”。传到穆王的孙子懿王时,再称“王室遂衰”。足见西周从极盛之世,过渡到中世,即开始走下坡路了。

周的建国在西土,东方、东南方一带的少数族一直对周政权叛服无常。如周初克商之后,东方的东夷、淮夷以及熊、盈之族本已宾服,可是当武王死,成王幼,周公当国见疑,奄君薄姑见有机可乘,乃怂恿武庚叛周,共同举事。《逸周书·作雒解》谓当时出现了管、蔡二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这些反叛者大多数属于少数族东夷或淮夷。他们的居地在今山东以及江苏、安徽淮水流域,往西一直到汉水以东。其中奄在山东曲阜,徐是淮夷中的大国,还有熊、盈之族的荆楚(周初时楚原在今江苏、安徽一带,以后才沿江西上到达湖北)[1370],这些少数族对周族人并没有就此停止对抗,《尚书·费誓》载有鲁国伯禽伐淮夷的战争。西周初期、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也载有一些征伐荆楚的战争(如《令簋》、《过伯簋》等不少器铭),就是明证。

周的建国在西土,尤以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为其根据地。可是这一带少数族也很多,成为周的心腹之患。如今山西本为周族的兴起之地,但又是少数族荟萃杂居之所,周初唐叔受封于夏墟,受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1371]。夏墟在晋南今之翼城附近。足见今山西南部戎狄很多,所以才称疆以戎索。一直到春秋时,晋国仍是“戎狄之与邻”[1372]。在西周中、晚期,杂居在今山西南部的,有鬼方、狁(犬戎)、姜氏之戎、太原之戎以及其他戎狄。至于陕、甘一带,少数族也不少,见于《史记》的《周本纪》、《秦本纪》者就有西夷、西戎,有彭戏氏、邽冀戎等。其中西夷、西戎意为西方的少数族,可能包括很多不知其名的戎狄。在西周政治中心周围的这些文化落后的戎狄,一遇周族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就会乘机骚扰和掠夺。

西周中、晚期,就是在长期对付东、西方这些少数族的战争中,耗费了大批资财,大大损伤了国家的元气,国库空虚。西周统治者只好对农民的剥削越来越重,《诗经》有“大东小东,杼柚其空”,民怨沸腾,人民对西周政权失去了向心力。(www.xing528.com)

由于各地的地方政权和少数族不断发展,从昭王、穆王时起,他们与周王室的矛盾逐渐加剧,军事冲突也就不断发生。如东南方的楚国在昭王时反周,周昭王十六年伐荆楚,十九年丧六师于汉[1373]。《史记·周本纪》则谓:“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此与《左传》所谓“昭王南征而不复”[1374]正合,或是实事。

昭王既死,子穆王立。《左传》称: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必皆有车辙马迹(《左传》昭公十二年)。故有北征犬戎,西行流沙,经昆仑见西王母之传说(见《穆天子传》郭注引《竹书纪年》)。其事迹见于晋初地下发现之《穆天子传》。大概这本书是战国时人之记载,故书中多夸大演义之辞,但亦透露周初可能实有穆天子远游之事。考流沙包括中国甘肃、新疆及中亚一带,其地甚广,不能确指某地。西王母为西方之地名(《尔雅·释地》),亦可能为其首领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若以《古本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考之,西王母当在昆仑山附近,不出今甘肃、新疆界内。总之,穆王为人好大喜功,喜巡狩,好征讨,《史记·秦本纪》称,秦远祖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后汉书·东夷传》又称:“徐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后得骥騄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诸种记载矛盾重重,灭徐的是周还是楚?徐偃王是与周穆王同时呢?还是与楚文王同时?《淮南子·人间训》又说灭徐的是楚庄王,时间更往后了。所以,向来学者如谯周、崔述、马骕等对这个故事都持怀疑的态度。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故事不像无中生有,纵然其中夹杂了不少矛盾和错误,但其大枝大节必有史实存在。楚文王、楚庄王都是春秋时代的人,灭徐为一大事,《左传》不容一字不提。所以,我们现在的看法是徐偃王确亡于周穆王告楚、令伐徐,但不一定是楚文王或楚庄王时事。我们赞成徐偃王与周穆王同时,当时楚国尚处于今江苏、安徽之间的大江流域,北与淮水流域的徐国为邻,徐为楚所败,史称徐偃王“乃北走彭城”(《后汉书·东夷传》),从地理上看,也是合理的。

穆王喜好南征北战,又游幸无度,《左传》称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左传》昭公十二年)。子共王立,共王崩,子懿王立,懿王崩,共王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子夷王立(《史记·周本纪》),夷王始“下堂而朝诸侯”(《礼记·郊特牲》)。王室日衰,夷王崩,他的儿子就是好专利而酿成“国人”大暴动的厉王,这时国事衰颓已至不堪收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