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世族制度的产生及其对中华远古史的影响

西周世族制度的产生及其对中华远古史的影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这种世官、世禄的行政机构萌芽甚早,它脱胎于氏族制末期新的氏族贵族制度。于是,世官、世禄制度便开始正式出现。西周的其他贵族,也有类此的情况。召氏宗族有关仆庸土田问题也见于青铜器铭,这两支在西周期间都成了历代显赫的世族。这一世族当从周文王的兄弟虢仲、虢叔说起。山西南部之“西虢”(北虢)国君,为虢叔之后,世世为王朝卿士,称“虢公”。这是西周王室所倚重的最大一批世族。

西周世族制度的产生及其对中华远古史的影响

西周这种世官、世禄的行政机构萌芽甚早,它脱胎于氏族制末期新的氏族贵族制度。那时,氏族首长已从氏族选举转变为某一支氏族贵族世代执政的局面[1136]。周族克商后,已进入阶级社会,氏族贵族就变为明显地高出于一般氏族成员之上的当然贵族,世袭执政的氏族长也变为世袭的官吏。于是,世官、世禄制度便开始正式出现。

周武王之攫取天下,赖本氏族内之贵族和同盟部族鼎力合作,终于使他成为天下共主。武王清楚地看到天下既非由一人之力而得,这个果实,也只有采用利益均沾的方式,大封同姓和异姓之有功者为诸侯,为采邑主。受封者往往即世袭其职,父子相传。如晋、齐、鲁、宋、卫、郑等诸侯国之建立即其显例。

较小的侯国如“邢”,是周公之后[1137]。这个邢国在今河北邢台县一带。1978年河北石家庄元氏县出土《臣谏簋》,铭中记载邢侯及其臣属谏,抵御戎人入侵事。这个邢国从西周初年世世代代传下来,成为中原地带周公后裔的一支世族。第一代邢侯之次子留王朝,作王室大臣,并食采于畿内的井邑。陕西周原一带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有井伯、井叔,盖即井氏留居王朝的一支世族,从成康到夷王时有关井氏的青铜器,据王培真先生统计有29器;七个并氏代表人物,经历了西周八个王约二百年,一直是西周一支显赫世族[1138]。《史记·鲁周公世家》索引称:“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世为周公。”周公长子伯禽为鲁侯,次子与其父周公旦一样,仍留王室,世为周公。如春秋时之周公黑肩[1139]、周公阅[1140],这一支世族是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在王室执政柄的贵族。

从这些记载可知,仅周公旦一人之后裔,就产生了这么多支大世族。西周的其他贵族,也有类此的情况。如周初克商时“赞采”的召公奭,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说:“与周同姓,姓姬氏。”[1141]《索隐》说:“始食于召,故曰召公”;又说:“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可见召公奭之后裔,除这里提到的北燕一支外,还有留周室代为召公的一支。厉、宣时代召伯虎为王室所倚重,协助申伯经营江汉,诗人咏之(见《诗经·大雅·崧高》、《江汉》)。召氏宗族有关仆庸土田问题也见于青铜器铭(见《琱生簋》),这两支在西周期间都成了历代显赫的世族。

虢氏家族也是西周时期一支有名的世族。这一世族当从周文王的兄弟虢仲、虢叔说起。《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国语·晋语》胥臣说,周文王曾“咨于二虢”。韦昭注:“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兄弟二人均以“虢”名,盖以其最初所居之虢地为名。“虢”在何处?史家一般都认为陕西雍州的西虢最早,山西南部的北虢是平王东迁时从雍州搬过来的。这种说法根据太薄弱。笔者认为,根据东汉人班固贾逵三国时人韦昭等的记载,北虢时代最早。班固《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下自注曰:“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班固在这里虽然说虢有三地,但他只在“陕县”(陕与大阳同为北虢)一地注“故虢国”三字。可见班氏认为三虢中只有位于今山西省南部的北虢为“故国”。稍后的许慎说文解字》在“陕”字下也注曰:“古虢国”。愈可见诸虢中以山西省南部的“虢”(班固名为北虢)为最古、最早。很可能在商末年,虢仲、虢叔与太伯、虞仲的情况差不多,当周太王西迁岐山时,他们这支文王的兄弟,也未跟着走,而仍留守故地,就是山西南部“虢”地,后来建立了虢国(北虢)。等到周武王克商之后,大封同姓诸侯时,按着哥哥外封,弟弟仍留原地为王朝卿士的惯例,虢仲以哥哥身份东封于今之荥阳一带。因在原地虢之东,故名为“东虢”。弟弟虢叔仍留原地的“虢”,自然就成“西虢”了[1142]。虢叔之族,世世为王朝卿士,称“虢公”。王室中的卿相在王畿内均有食邑,虢叔后世之“虢公”自然也在王畿内有食邑,后人称之为“小虢”或“西虢”,所以,雍州这个“小虢”(西虢)是山西南部的“西虢”(班固称北虢)的一个采邑而已,这两个“西虢”本系一国,同为虢叔之后裔。这也可以说明,传世的青铜器,如《虢文公子鬲》、《虢季子白盘》等陕西雍州出土之虢季氏铜器与1956—1957年在河南陕县上村岭出土的《虢季子鬲》,同为虢季氏的器,并且虢文公子可能就是虢季子,为同一人。郭沫若认为就是《周本纪》所说谏宣王不籍千亩的虢文公。可见陕西雍州的西虢,与山西南部的西虢(北虢)为同一国族[1143]。(www.xing528.com)

山西南部之“西虢”(北虢)国君,为虢叔之后,世世为王朝卿士,称“虢公”。如周夷王时率六师伐太原之戎的“虢公”(见《古本竹书纪年》),周厉王时的“虢公长父”(见《吕氏春秋·当染》,《墨子·所染》误作“厉公”;《荀子·成相》作“孰公长父”,“孰”或作“郭”,郭、虢同音),周宣王时谏宣王不修籍千亩的“虢文公”(见《史记·周本纪》),周幽王时为人“佞巧善谀”的“虢公石父”(见《周本纪》;《郑语》),及幽王死,立王子余臣为“携王”的虢公翰(见《古本竹书纪年》)等,一系列的“虢公”,以及春秋晋献公灭虢时,奔京师的虢公丑(见《左传》僖公五年)等,大都是留大阳为“西虢”的虢叔的后代。

古史上除了上面谈到的北虢、东虢、西虢和小虢外,还有一个“南虢”。《水经注·河水》谓:河水“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北魏郦道元注曰:“河南即陕城也……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实这个南虢与河北岸的北虢本是一国。最初位于大河北岸下阳的“虢国”,后来发展到大河南岸上阳,于是虢国以大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后世史家便以北区名为北虢,南区名为南虢。所以,南北二虢乃一国也[1144]

上面我们所列举的周公旦之后、召公奭之后和虢仲、虢叔之后所产生的这些典型的强大世族,都和周王室或同姓诸侯存有血缘关系。这是西周王室所倚重的最大一批世族。

另外,早在文王时代,与周公、召公和毕公地位等列的有一个荣公,或作荣伯,大概也是姬姓。《史记·周本纪》集解引马融说:“荣伯,周同姓,畿内诸侯为卿大夫。”春秋时晋国胥臣曾对晋文公说,昔者周文王曾“重之以周、邵、毕、荣”[1145]。《国语》韦昭注谓此指周文公、邵康公、毕公和荣公四人。可知荣氏家族早在周文王时代就已有了地位。成王时代伐东夷,息慎来贺。王曾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1146]。康王时器记载荣伯代表周王锡命邢侯[1147]。共王时器记载着荣伯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一些活动[1148]。一直到周厉王时,古文献上记载着厉王宠信“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这几位荣氏官吏都出自荣氏,从文王到西周末年,世世袭有“荣公”、“荣伯”称号,充当朝廷重臣,掌握历代周王朝的政权,这也是姬姓中的大世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