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一年(1498),一个叫江瑢的国子监学生上疏,弹劾刘健、李东阳阻塞言路,独断专权,请求明孝宗严加处理。奏疏刚一递上去,孝宗朱祐樘便勃然大怒,当即将江瑢逮捕,并亲自安慰刘健、李东阳,让他们安心继续工作。而刘健和李东阳也不计前嫌,还为江瑢求情,使他免去了牢狱之苦。
是什么让这两个人取得了明孝宗如此的信任?
其实,在孝宗朝,这是一个三人的团队。这个团队中,有刘健、李东阳,还有谢迁,他们是三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他们各有所长,正是三人各自的努力和相互的配合,最终成就了一个盛世的理想。
刘健是河南洛阳人。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可能是方法不对,所以纵然他拼命刻苦学习,成绩却并不算好。于是,他谢绝了所有的人际交往,天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玩命地读书。一直到22岁那年,他才终于走出书斋,开始出门交游。也就是在这次出游中,刘健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救星——薛瑄。
薛瑄在当时,可是社会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他不仅是朝廷里以直言敢谏出名的正直大臣,还是著名的理学学派——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在薛瑄的悉心教导下,刘健得到了河东学派的真传,以前读书时期不明白的疑点,一点一点地豁然开朗起来。天顺四年(1460),刘健一举考取进士,继而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当时的他26岁。
进入翰林院后,刘健又恢复了本性。他又开始闭门读书,和谁也不来往,也就是凭着这一股执着劲儿,刘健被当时的大学士李贤看重,邀请他一起参与《明英宗实录》的编修工作,编修工作圆满完成之后,刘健因表现突出而充东宫讲官,也就是说他成了太子朱祐樘的老师。
弘治元年(1488),刘健入阁,是为礼部侍郎。在任上,刘健终于发挥出了他的真正才能,那就是,他有着惊人的决断能力。在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上,什么宜急,什么宜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只要有刘健在身边,朱祐樘都能得到最精准的答案。
这就是明初著名的阁臣刘健。但是,只有他是不够的。在另外两个人的配合下,大明王朝才最终恢复了它往日的繁荣。而他们三人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也是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内阁政府,“天下称贤相”,赞之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这里所说的李公和谢公,就是指李东阳和谢迁。(www.xing528.com)
谢迁,弘治八年(1495)入阁,担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此时的谢迁年已四十有余,但依然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是个难得的美男子。如果说朱祐樘从小对于刘健的感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怕”的话,那对于谢迁,朱祐樘则是打心眼里迷恋。
谢迁刚入阁不久,立即又被朱祐樘任命为新一届的太子少保,继续再教自己的儿子。谢阁老与刘阁老虽然都坚持原则,光明磊落,但相比之下,谢迁有着一个特长,就是口才极好,而且善于据理论争,又诙谐幽默。
朝廷里有了新的政策方针,朱祐樘都去找谢迁传达。朝臣中不论谁有了新的见解,也都会先去找谢迁商议。如果能得到谢迁支持,经他一摇旗呐喊,很快就能得到上至朱祐樘,下至文武百官的支持。所以,谢迁在朝中的人际关系也极好,左右逢源,满朝文武,很少有不喜欢谢迁的。
但是,谢迁绝对不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他所为之摇旗呐喊的对象,都是他所认同的善政,而且他从不收受贿赂。最难得的是,刘健这个暴脾气到处招惹是非,谢迁就到处跑着给他圆场。刘健曾经几次与李东阳发生冲突,差点大打出手,都是谢迁出面调停,方才化干戈为玉帛。由此可见谢迁的作用之大,也可见明孝宗朱祐樘的用人之能。
谢迁与刘健的配合,可谓是滴水不漏。但纵使一个人拍板决断,一个人大搞宣传,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总还是缺少些什么。因此,第三个人的出场,起到了让这个团队四角俱全的效果。
李东阳,人称“李公谋”,他“4岁能作径尺书”,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通,18岁就考中进士,弘治八年(1495)入阁,任礼部右侍郎。他不仅在政治方面才华横溢,更是出色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在他的引领下,还形成了明代著名的诗歌流派——茶陵诗派。而在朱祐樘的这个新班子里,他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谋划。
这三位阁老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在引领明王朝走上繁荣的同时,也成了一段政坛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