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象州县革命老区事业发展

象州县革命老区事业发展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经济建设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飞机播种的发展。(三)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科技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全县农、林、牧、医专业技术人员从“文化大革命”前的275人,增加至1978年的709人。象州县各级机关和人民群众,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然取得各方面事业的若干进步,值得肯定。

象州县革命老区事业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经济建设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但经过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在艰难曲折中仍取得一定的成绩。197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71%,其中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53.7%,年均递增4%;粮食总产量增长72.2%,年均递增为5%。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966年至1976年为1657.34万元,年均105.67万元,其中20世纪60年代农林业年均投资17.72万元,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1倍多,20世纪70年代年均投资99.83万元,增长较快。

(一)农林业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之下,产量增加较快。1967年,水稻产量首次突破1亿公斤,此后一直不断增加。

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66年至1970年,兴建石龙、马坪电灌工程,桐木凉亭坝引水工程及小型水库14座,共增加灌溉4.86万亩。1971年至1975年,共投资425.13万元,建设小型水库8座,塘坝4座,引水工程1处,增加灌溉2.67万亩。1969年,有大、中型拖拉机17台。1977年,有大、中型拖拉机285台,机耕面积17.96万亩。

飞机播种的发展。1968年,分茶花山、那敖、石里3个播区,飞机成功播造马尾松林25.24万亩(有效面积,下同)。1968年、1973年、1976年,武宣县仁元、界首、六峰山3个播区延伸象州境飞播2.64万亩,飞播总面积93.44万亩。1971年至1977年,于中虎岭、笔架山、象州、马旦、古平、马坪、同庚7个播区,先后4次飞播39.86万亩。

林场的建设。1969年8月,中虎岭林场重建。1969年,有集体林场25个,1978年发展到93个,经营面积31.97万亩。1972年,茶花山林场建立优良杉木种子园82亩。

(二)工业的发展

1966年,工业总产 值536.6万 元,1976年 达1295.4万 元,11年 间年平均递增9.2%。工业产值在1967年至1968年连续下降,降幅为11.9%、31.7%,此后有两年徘徊不前。1974年至1975增长较快,其他年份呈缓慢增长。

建成了若干国营工业企业,涵盖食品加工、服装针织、建材化工、机械五金等。1970年4月,兴建象州县水泥厂和氮肥厂。1972年,建成农机厂,生产电动打谷机、碾米机、台钻、电动切蔓机等动力机械,产品打入北京、新疆、湖南、海南等市场。(www.xing528.com)

此外,1968年,石里至运江线建成通车。到20世纪70年代末,县城至各公社均建成公路通车。

(三)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科技队伍得到发展壮大,全县农、林、牧、医专业技术人员从“文化大革命”前的275人,增加至1978年的709人。科普活动得到推广,特别是科学种田等得到大力推广。

中、小学校和在校学生有较大的增加,教育经费也相应增加。1976年拨款123.44万元,占政府总支出的22.69%。但教育质量比较低,教师总体文化素质不高。1976年,全县中学教职员中,大学文化程度仅占17.4%,比1964年下降41.1个百分点。

为了配合宣传中心工作,提倡业余作者大量创作“渔鼓”“快板”“三句半”。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较大。1969年,全县农村普遍实行合作医疗。1971年建立象州县卫生防疫站,全面开展对麻疹、小儿麻痹、流脑等疾病的免疫工作,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1974年,恢复县妇幼保健站,全县各大队有女“赤脚医生”131人,生产队有接生员。

象州县各级机关和人民群众,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然取得各方面事业的若干进步,值得肯定。但是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平稳性存在相当大的不足,效率普遍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太多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