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鹤峰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鹤峰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鹤峰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之一,走马、中营两镇定为标准化示范乡镇。畜牧部门向农业部争取扶持款8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十五”期间,推广粮油作物栽培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县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单位。

鹤峰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史

打造绿色生态茶园和鹤峰茶叶品牌 为做大做强茶产业,建成“茶叶大县”,2002年,县茶叶工作局挂牌成立,当年6月成功举办“鹤峰县茶叶产业建设专家研讨会”,邀请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黄继仁为首的10名全国知名茶叶科技和营销专家参加。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县茶叶局制定实施方案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规程;在走马木耳山等地举办无公害茶叶样板点;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物理杀虫;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茶叶机械等。

到2005年无公害茶园面积11.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占总面积的17.2%;茶叶总产量8248吨,产值1.5亿元,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5481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250吨,产值5000万元。白果茶厂、世为、翠泉、骑龙、长友等公司成为茶叶龙头企业。鹤峰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0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之一,走马、中营两镇定为标准化示范乡镇。

2007年茶叶总面积13.2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2.9万亩。茶叶产业连续6年增产增收,茶叶产量首破万吨大关,达1.04万吨,比2005年增加2152吨;茶叶产值2.1亿元,比2005年增0.6亿元;为农民提供现金9800万元,比2005年增4319万元。

2012年,申报“鹤峰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取得成功,被中国茶叶学会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称号。

林业产业发展 2000年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2003年省政府批准《湖北省鹤峰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级实施方案》,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森林营护面积279万亩;公益林建设面积46万亩。工程计划总投资17879.08万元。安排专兼职426名管护员,建立四级管护体系。2012年按《天保二期工程总体规划》要求,天然林得到全面保护。129.5万亩重点公益林补偿工作完成与农户签订补偿合同,每年可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800万元以上。鹤峰县被省绿化委员会表彰为2012年度全省“造林绿化模范县”。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完成全县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设计,工程期内造林总任务30万亩。总投资41134.64万元。2002年正式启动。2002—2012年退耕还林29.19万亩;2002—2003年累计为退耕农户兑现粮食11250吨,兑现种苗粮食、生活费6925万元,实现“山上增绿、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各项指标均达100%,工程建设成效受到中南林科院专家好评。

2012年省林业厅对口支援鹤峰。帮扶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名优经济林等16个项目,投入资金6700万元,资金额度比上年增长20%。

畜牧产业发展 “十五”时期,畜牧业按照全省畜牧业“稳定三分天下,抢占半壁河山”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加大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稳定发展。“十五”期末,生猪存栏15.63万头,出栏13.9万头;大牲畜存栏1.1万头,山羊饲养10.2万只;家禽出笼15.9万羽。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山羊产业的决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捆绑资金20万元,用于品种改良,种羊引进,栏圈改造等。畜牧部门向农业部争取扶持款80万元。2005年山羊饲养量10.2万只,年末存栏4.12万只,年出栏5.08万只。(www.xing528.com)

2010年,生猪存栏24.32万头,同比增加0.71%;出栏23.34万头,同比增加12.35%。山羊存栏7.4885万只,同比增加11.68%;出栏7.7925万只,同比增加19.01%。牛存栏1.3319万头,同比下降18.3%;出栏3906头,同比增加12%。家禽出笼43.17万羽,同比增加58.64%;存笼37.3万羽,同比增加7.1%。牧业总产值24596万元,同比增长10.58%;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7800万元以上。

2012年,生猪存栏27.96万头,同比增加19.48%;出栏25.65万头,同比增加1.86%。山羊存栏8.32万只,同比增加16.6%;出栏8.22万只,同比增加1.48%。大牲畜存栏1.25万头,同比增加1.4%。家禽存笼42.76万羽,同比增加1.69%;出笼50.88万羽,同比增加13%;禽蛋产量3603吨,同比增加45.1%。牧业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13.8%。

现代农业发展 “十五”期间,推广粮油作物栽培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四大作物和十三项技术。2001年,全县粮食大丰收,总产突破10万吨大关。之后,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年总产仍稳定在8.9—9.8万吨之间,5年产粮食47.41万吨,比“九五”期间46.44万吨增加0.97万吨,增长2%。

2010年,县委、县政府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机遇,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自然灾害,促进大灾之年农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36万亩,总产量9.9858万吨;油料作物4.889万亩,总产0.501万吨。

201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农民纯收入4779元,同比增加16.1%。县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单位。全年粮油作物播种面积41.86万亩,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10.27万吨,实现“九连增”。

2002年,鹤峰县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应用试点县。试点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唱戏、区域示范、稳步提升”的新格局。实行“企业+基地+农户+信息化”“专业村带动型(专业村+信息化+农户)”“协会推动型(民间专业协会+信息化+农户)”“学校参与型(学校+信息化+学生+农户)”和“部门联动型”等多种推动模式。推广手段,在单机版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基础上,新开发“电脑农业一点通”、网络版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鹤峰电脑农业网、技术光盘、技术指导卡等多种软件。软件开发,由中科院与县电脑农业办首次开发,转向由当地农业技术专家二次深度开发和网络版专家系统开发。鹤峰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在中科院首次开发的基础上,完成波尔山羊、茶叶标准化生产,板栗等22个专家系统的本地化改造和8个网络版专家系统开发。

县政府设立县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从事电脑农业推广,与各乡镇电脑农业办公室,形成电脑农业推广的技术网络。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按年终考核结果进行奖惩。通过几年努力,全县9个乡镇全面铺开,涵盖65个专业村,80个中心示范户,8个民营企业,30个专家系统,3个示范学校和1个专业协会。全县2万多农户8.5万余人享受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带来的实惠。全国各地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县市前来“取经”。通过电脑农业这一媒介,向外宣传推介了鹤峰。同时,将容美屏山村、燕子董家村电脑农业示范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纳入扶贫帮扶和深度开发。通过示范村建设,屏山、董家两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各族群众亲切地把电脑农业称为“生产管理的好帮手”“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