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溢出效应与职业培训的关系

经济溢出效应与职业培训的关系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溢出子效应一般认为,职业培训与社会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企业组织完成,通过“波及效应”对职业培训产生“溢出效应”。因而,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组织的整合程度成为经济溢出子效应的关键,这也是企业内部组织的在职培训能够尽快产生实际经济效果的根本原因。

经济溢出效应与职业培训的关系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也称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单独行动和决策,使另外未参与行动或决策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利益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当出现受益状况时,说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对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具有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某个组织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新功能主义认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存在“功能性外溢(Functional Spillover)”和“政治性外溢(Political Spillover)”两种“外溢”现象。功能性外溢专门指向事物的经济方面,反映了经济内部各要素、各方面紧密联系的实质;政治性外溢指通过邻近地区的政策学习而产生政治外溢,反映了相同政策的激励效应。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可产生功能性外溢与政治性外溢的双重效应。其中,经济外溢效应可分为经济溢出子效应、财政溢出子效应和人口迁移子效应三个方面。

(一)经济溢出子效应

一般认为,职业培训与社会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一方面,企业组织招聘劳动者的过程多在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完成,职业培训机构能否为企业供应符合标准要求的劳动者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职业培训对企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企业组织完成,通过“波及效应”对职业培训产生“溢出效应”。Hass(1964)研究认为,社会能否实现有效整合,其关键在于经济社会的溢出效应。如果某一事物仅在自我独立的部门内部运作,则难以完成社会整合任务[61]。因而,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组织的整合程度成为经济溢出子效应的关键,这也是企业内部组织的在职培训能够尽快产生实际经济效果的根本原因。Anselin等(1997)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是一种内在不均衡的发展过程[62]。职业培训被包括于社会发展状况之内,如果企业难以在区域内招聘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劳动者,势必将招聘区域外延,对临近区域产生依赖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范围也将发生变化,实现跨区域就业,对其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生成经济溢出效应。

(二)财政溢出子效应

财政溢出子效应也是双向的。一方面,职业培训的发展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为区域财政收入提供有效来源。另一方面,基于职业培训的公益性,政府财政政策是管理和引导职业培训发展的重要手段。Heclo(1978)研究发现,世界各国政府总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促使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63]。职业培训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例外,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政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否则,就会导致政府政策失灵或失效。当职业培训出现较大规模的区域聚集或外溢时,政策制定者必须认真考虑政策的合理性与适切性,各类职业培训资源是否做到了合理、有效配置。(www.xing528.com)

Stigler(1974)研究认为,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力量既可能是产业发展的潜在资源,也可能对某一产业构成威胁[64]。目前,虽然有关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存在诸多争议,但世界多数国家已将其纳入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实施统计,属于服务业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培训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政府应责无旁贷地通过立法以及财政杠杆加以管理。同时,政府管理力量和管理手段的错置,或忽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会影响职业培训的发展,直接制约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

(三)人口迁移子效应

职业培训可引起人口的跨行政区域迁移,包括迁入和迁出两个方向,对区域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一般认为,外来移民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正面贡献,即本区域吸收外区域劳动者的数量越多、来往越频繁,产生的正向经济外溢效果就越显著。如果引进的都是高技能人才,通过社会交流等途径还可有效提升本地劳动者的技术素质,进而促进本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Mulligan等(1995)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所累积的人力资本对美国各州的经济产出均具有正面影响,其溢出效应受到州内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的跨州迁徙数量以及科技外溢效果等因素的影响[65]。顾佳峰(2007)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迁徙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相依赖性[66],职业培训所形成的人口迁移溢出效应十分显著。

实际上,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所产生的人口迁移溢出效应就是一个最好例证。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参加职业培训之后,实现了向城镇、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土地开始有序流转,集中在一些种田能手之中,农业规模经营逐渐形成,农业机械化逐步推行,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逐步提升。这样,通过职业培训转移出的农民就使另一部分依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得到了相应的经济实惠。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返乡时所带回的资金、信息乃至生活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67]。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有时候人力资源迁移过多,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尽平衡的现状,西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往沿海地区迁移。一方面,劳动力依据市场规则流动,实现了合理配置与优化。另一方面,也导致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每年春运期间运力紧张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