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涵盖了历史著作《光绪大事汇鉴》和《宣统大事鉴》

涵盖了历史著作《光绪大事汇鉴》和《宣统大事鉴》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柏岩集》别集。《赵柏岩集》还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和《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两种影印本,及《全州历史文化丛书》2001年和2012年两种点校本。1922年潜并草堂铅印本《赵柏岩集》计13种41卷,分15册线装,首册卷首有《赵柏岩集总目录》,以《庭训录》冠于诸稿之首。《光绪大事汇鉴》和《宣统大事鉴》是《赵柏岩集》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历史著作,在晚清当代史中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涵盖了历史著作《光绪大事汇鉴》和《宣统大事鉴》

《赵柏岩集》别集。赵炳麟编撰。1922年潜并草堂铅印本等。

赵炳麟(1874—1927),派名浙杭,又名长荣,字竺垣,一字炳粤,号养真子,晚号清空居士,又号柏岩,广西全州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散馆,授编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监察御史,历掌福建、江苏、京畿各道,“遇事敢言,弹劾不畏权贵,号铁面御史”,[932]与同为监察御史的赵启霖、蒋春霖有“三菱公司”之称。[933]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调资政院协理,出资刊印全州乡贤谢济世的遗著《谢梅庄先生遗集》,偕给事中陈田奏劾袁世凯“包藏祸心”,袁世凯遂以足疾罢归。宣统二年(1910年)奏劾庆亲王奕劻,为权贵所忌。次年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赵炳麟遭倾轧以四品京堂候补回籍督办桂全铁路,事未成,授广西宣慰使,固辞不受。民国初年两次当选国会议员,后避居故里。1917年,为避战乱,应阎锡山之邀,出任山西省实业厅厅长。1925年离晋赴京养病,1927年病逝于北京。事迹见《(民国)全县志》第十一编《赵炳麟传》、赵启霖所撰《清空居士墓碑》及《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二十九辑之《赵炳麟先生事略》。

赵炳麟是清末民国年间广西的著名士人,在史学、诗歌古文领域都很有成就,生平著述颇丰,是“近代粤西著述最丰的少数文化名人之一”。[934]1922年,赵炳麟在山西实业厅厅长任上将自己生平的著述结集出版,并请赵启霖题写书名,即山西太原潜并草堂铅印本(或曰赵启霖署检本)《赵柏岩集》。《赵柏岩集》还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和《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两种影印本,及《全州历史文化丛书》2001年和2012年两种点校本。

1922年潜并草堂铅印本《赵柏岩集》计13种41卷,分15册线装,首册卷首有《赵柏岩集总目录》,以《庭训录》冠于诸稿之首。《庭训录》1卷,赵润生撰,赵炳麟辑,内容主要是赵炳麟生父赵润生所撰家书,《庭训录》卷首赵炳麟的题识称:“编辑教子各书之可传世者,弁以《国史列传》《墓志》《墓表》,都为一卷,冠诸拙稿之首。”《庭训录》以降,为赵炳麟所撰《光绪大事汇鉴》12卷、《宣统大事鉴》1卷、《汇呈朱子论治本各疏》1卷、《兴亡汇鉴》1卷、《谏院奏事录》6卷、《柏岩文存》4卷、《潜并庐杂存》2卷、《柏岩诗存》4卷、《柏岩联语偶存》1卷、《潜并庐诗存》2卷、《柏岩感旧诗话》3卷、《潜并录诗存初续》3卷。

《光绪大事汇鉴》和《宣统大事鉴》是《赵柏岩集》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历史著作,在晚清当代史中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二者以编年的形式,较为集中地记述了清末光绪、宣统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中法战争中俄伊犁之议、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预备立宪、摄政王执政、武昌起义、清帝退位等等。这些历史事件大多为赵炳麟亲历亲闻,他除了大量征引诏令、奏疏等第一手资料外,还记载了许多事件的细节脉络,可补正史之缺。此二书又有1993年巴蜀书社《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

《汇呈朱子论治本各疏》与《兴亡汇鉴》合一册,前者为光绪末年赵炳麟“奏请勤求帝学”,将“朱熹奏疏关系治本者,节其要而择其精,汇辑为书”,并在每篇奏疏后面附上按语加以阐述;后者为宣统元年(1909年)赵炳麟奉旨进讲《皇朝文献通考》《先正事略》,为此而编辑的一部讲义,共10篇,分别从用人、行政、纲纪、政事、财政、军事等方面阐述“我朝之所以得及前明之所以失”的兴亡之理。(www.xing528.com)

《谏院奏事录》主要收录了赵炳麟在京任监察御史期间所上奏疏,“集中劾奕劻、袁世凯二疏,颇为时重”,[935]还有《论陕甘路政疏》《筹辽备倭疏》《密陈管见疏》《论桂邕铁路片》《密陈外交大计疏》等奏疏,眼光独到,深切时局,揭露了俄、法、日的侵略野心,力主练兵布防保卫边陲,倡导兴修铁路实业救国,尤为世人称道。

《柏岩文存》及《潜并庐杂存》,收录赵炳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以后至担任山西实业厅厅长期间所撰文章,内容十分广泛,有策论、札记、序跋、游记、书信、传记、墓志、寿序、演讲词、讲义等。赵炳麟从小跟随父亲赵润生读书,中进士后又成为理学名臣徐桐的门生,他十分重视理学的社会功用,试图通过提倡理学来挽救“欧风东渐,旧学凌夷,世道衰微,人心陷落”(《宗圣社演说词》)的颓局。在古文创作上,他注重义理、考证、辞章相结合,主张经世致用,不空谈义理,在古文风格、技巧等方面都深受桐城派的影响。此外,他的文章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高丽营避难记》《陈中丞传》以及他与当时许多名人的书信往来等,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国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也体现了他的政治见解和心路历程,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赵炳麟个人的思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柏岩感旧诗话》载诗话五十余则,采用因事存诗、因诗记人的方式,记述了清末民初的许多逸闻趣事,涉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等历史事件,颇多可采之处。

《柏岩诗存》《柏岩联语偶存》《潜并庐诗存》《潜并录诗存初续》,主要收录了赵炳麟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后各种体裁的诗作和对联,涵盖写景、述怀、酬唱、咏史、题赠等诸多方面。赵炳麟的诗作“少时已具骨力,至老亦未见颓唐,吐辞属事,自成一家”,[936]其风格与近代诗坛的岭南诗派相仿,多咏叹古今,指陈得失,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赵炳麟作诗多取法杜甫白居易,表现出强烈的救世意识和爱国情怀。这些诗作对于考察清末民国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和士子文人的思想风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