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的实现

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的实现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有志青年要志存高远、躬身垂范,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先进的技术体制及综合测量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后,二十五所团队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

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的实现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社会理想的实现之中,以社会理想为指引,在社会理想的实现中让个人理想得到凝练和升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有志青年要志存高远、躬身垂范,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

2.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知识点导图

精选案例1

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国 研制原子弹因辐射致癌

扫一扫 学一学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就是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一遍遍试验。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邓稼先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资料来源:徐焰.“两弹元勋”邓稼先.《北京青年报》,2001.6.25)

基本知识点

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思考

什么样的个人理想才是融入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www.xing528.com)

精选案例2

航天青年:让青春和使命“交会对接”

寒冬腊月,130米高塔之上,阵阵寒风呼啸而至,坚守在高塔上的人裹了裹身上厚厚的军大衣,对着冻僵的手指呵了呵气,打开设备开始记录数据。

酷暑8月,32层高楼上,在42摄氏度高温的炙烤下,高楼顶上的人接力搬运设备,一件一件清点着产品,汗水早已湿透衣服。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空间载荷技术研制团队(以下简称“二十五所团队”)来说,已成家常便饭。二十五所团队副主任邓晓东介绍,这个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32岁,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主要承担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等空间有效载荷的总体设计及研制工作。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新时代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我们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在一次次重大工程历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领军者,二十五所团队主任蒋清富感慨地说:“青春的成长是在摸爬滚打中磨砺的,是艰辛曲折中的螺旋上升,需要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奋斗,我们年轻一代在实现中国航天梦想的同时,也实现着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二十五所空间载荷技术研制团队的年轻人,以奋斗者姿态传承航天情怀,他们的青春和使命在一次次奋斗中完成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2日20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距离天宫一号还有217公里时,团队研制的微波雷达就已经准确捕获目标。一小时后,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完美对接,举世瞩目的“太空之吻”在微波雷达的牵引下圆满完成。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先进的技术体制及综合测量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后,二十五所团队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表彰大会。主任设计师贺中琴兴奋地说:“我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与这么多航天人一起分享喜悦,感到非常光荣。我们的理想和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很自豪!”

二十五所团队在简单地进行庆祝后,又马上回到工作岗位,他们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火星探测器着陆两大难题。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创新奋斗没有止境,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必须快马加鞭。

(资料来源:张曼玉.航天青年:让青春和使命“交会对接”.《中国青年报》,2019.5.10)

基本知识点

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大学生应当做到以下3点: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思考

1.航天青年的事迹对于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2.大学生应该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