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分析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分析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25都心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等值线解析大阪御堂筋中心区内,建筑密度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式分布特征。高建筑密度的街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中心位置,在轨道交通御堂筋线的大阪站、淀屋桥站、本町站、心斋桥站等地区有较为集中的分布,并依托站点,形成蛙跳式的峰值地区分布特征。总体来看,高建筑密度街区依托公共建筑簇群,沿轨道交通线形布局,并在硬核内集聚的特征更为明显。

亚洲城市中心区的极核结构分析

在对建筑密度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平台的相关功能,对其空间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对建筑密度的分布进行等值线聚类分析,以探寻不同建筑密度街区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

1)建筑密度分布受传统商业街区及住宅等影响较大,呈现出不同格局

东京都心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特征较为明显,整体呈现出东北部高密度,西南部低密度的分布特征(图4.25)。以隅田川为界,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以墨田区为中心,包括江东区北侧地区,江东区南侧也有少量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集中分布;西侧以台东区为中心,包括荒川区南侧地区、中央区东侧地区,以及山手线“上野站-秋叶原站-东江站-新桥站”及周边地区。而建筑密度较低的街区分布更为明显,皇宫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最为突出的低建筑密度集中区;东京湾周边地区以国际展示场硬核为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低建筑密度街区集中分布区。从其整体趋势来看,不同等级的建筑密度街区分布相对集中,但高建筑密度地区则呈现出一定的混杂度,连续的高建筑密度等值线之间,往往会出现较多的低建筑密度等值线形成的孔洞区。

从图中还能反映出一个重要现象,即高建筑密度的街区基本均分布于硬核以外(图4.25(b))。在秋东桥硬核连绵区内的上野站至秋叶原站之间,以及东京站周边地区,形成了两处建筑密度高值集聚区,但仍有大量的高建筑密度街区分布于硬核外围。硬核内的高建筑密度街区以商务、商业等用地为主,而硬核外的高建筑密度街区则以居住用地为主。这反映出,在都心中心区这种顶级中心区内,无论是商务、商业等公共职能,还是生活居住职能,均是以较为紧凑的高密度方式布局。

图4.25 都心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等值线解析

大阪御堂筋中心区内,建筑密度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式分布特征(图4.26)。高建筑密度的街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中心位置,在轨道交通御堂筋线的大阪站、淀屋桥站、本町站、心斋桥站等地区有较为集中的分布,并依托站点,形成蛙跳式的峰值地区分布特征。这些街区基本均以商务、商业及金融用地为主,且均位于中心区的硬核连绵区内。此外,在硬核及中心区的边缘,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高建筑密度街区集聚区,如天王寺区北侧、堂岛川两岸,以及福岛区北侧地区等。同都心中心区一样,这些地区也多是居住用地的集中分布区,但其集聚的规模及特征尚未达到都心中心区的级别,不够明显。总体来看,高建筑密度街区依托公共建筑簇群,沿轨道交通线形布局,并在硬核内集聚的特征更为明显。

低建筑密度街区的分布则呈现出“一区、一带、一环”的格局(图4.26(b))。“一区”即为大阪城公园及其周边部分街区形成的以公园绿地为主的低建筑密度集聚区;“一带”则指依托堂岛川所形成的,以开放水体及绿地为主的从中心区中部穿过的一条低密度街区集聚带;“一环”则指中心区边缘地区存在的大量低建筑密度街区,基本形成一个围绕中心区的环状,这些街区也主要以居住社区中的绿地开放空间等为主。

图4.26 御堂筋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等值线解析

图4.27 海湾-乌节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等值线解析

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内,建筑密度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整体格局(图4.27)。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东侧硬核范围内,海湾硬核连绵区内以商务、金融、商业、文化等公共设施为主,而小印度硬核是较为传统的商业街形式,以高密度、低高度的商业建筑为主,其周边地区也是类似的住宅建筑。这些高建筑密度的地区基本形成连绵发展趋势,形成一条高建筑密度街区集聚带。此外,西侧的乌节硬核连绵区也以商务、商业等公共设施为主,形成了一个高建筑密度街区集聚区。中心区中部南北两侧各有一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高建筑密度集聚区。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中心区内的轨道交通站点基本都位于硬核范围内,并与公共建筑簇群形成的高建筑密度街区联系紧密,呈现出沿轨道交通东西线线形展开的格局。

在此基础上,低建筑密度街区的分布则呈现出纵向的双带状形态(图4.27(b))。中心区最东侧紧邻滨海湾,滨水地区基本以大型的公园绿地为主,形成一条明显的低建筑密度街区集聚带。同时,中心区中部由“总统府-富康宁公园-珍珠山城市公园”一带集中了多处大型的绿地及开放空间,严重影响了建筑密度的提升,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建筑密度较低的街区集聚带。此外,由于海湾-乌节中心区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中心区硬核内也分布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海湾硬核连绵区-小印度硬核”高建筑密度街区集聚带中零星出现一些低建筑密度街区的孔洞区。

首尔江北中心区中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分布特征与东京都心中心区较为类似,多分布于硬核外围(图4.28)。具体来看,南大门硬核连绵区东南角有几处高建筑密度街区的集聚区,而在其东侧外围地区也有一处较大的集聚区,并基本与硬核内连接为一体;东大门硬核连绵区内基本没有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而在其外围地区,则环绕了多个高建筑密度街区集聚簇群。南大门硬核连绵区内的集聚区是集中的商业街区,以高密度、低高度的小型商业建筑的集聚为主,而两个硬核连绵区外围的集聚区则基本均为高密度的老旧居住区,或在老旧居住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商业住宅混合街区。整体上看,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基本呈现出环绕硬核连绵区布局的特征。

建筑密度较低的街区则更多的集中于两个硬核连绵区中部,多以商务、商业、金融、行政等公共职能为主(图4.28(b))。这些功能多采用高高度、低密度的建筑簇群形态,并伴有一些开放的绿地等景观生态空间,使其建筑密度较低。此外,中心区的边缘地区一些新开发的高层居住区密度也相对较低。

香港港岛中心区建筑密度的分布基本呈现出线形展开与簇群集聚相结合的格局,这也与中心区狭长的用地形态有关(图4.29)。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区中部,在港岛线的上环站、中环站、金钟站、湾仔站及铜锣湾站周边均有集中的高建筑密度街区集聚,且在中心区西侧,西安里及西环码头附近也有少量的集聚区。中环硬核连绵区内的高建筑密度街区主要以商务、金融等功能为主,铜锣湾硬核内的高建筑密度街区则主要以商业、商务及酒店等功能为主,而湾仔站至铜锣湾站之间的高建筑密度街区以高度集聚的商业居住混合功能为主。整体来看,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随中心区形态线形布局的特征明显,但这种线形格局的连续性并不强,中间多有一些断裂,形成了线形与簇群相结合的形态格局。

建筑密度较低的街区主要集中于中心区南北两侧,滨水沿山地区(图4.29(b))。中心区北侧维多利亚湾沿岸的码头及湾仔海滨长廊地区形成多个低密度街区集聚区,中心区中部南侧沿山地区及跑马地游乐场也是较为明显的低密度街区。这些低密度街区多为生态、景观、广场等开放空间,或历史建筑所在街区。

图4.28 江北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等值线解析

图4.29 港岛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等值线解析

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则表现为明显的东部高密度,西部低密度的形态格局(图4.30)。中心区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分布相对集中,多位于中心区东侧中部黄浦江沿岸地区。该地区包括南京东路、外滩等著名的商业及商务金融街区,街区尺度较小,历史及老旧建筑较多,建筑密度较大。就其功能来看,包括商业、商务、金融及居住等诸多功能,其中公共职能多分布于人民广场硬核连绵区内,而居住功能则分布于外围。其余大部分地区,街区尺度明显增大,建筑密度则明显降低,在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交汇处,依托人民广场及多处绿地形成了低建筑密度街区集聚区。此外,中心区西侧边缘地区及黄浦江沿线地区也有多处建筑密度较低的街区集聚区。

图4.30 人民广场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等值线解析

从各中心区建筑密度的等值线分布情况来看,建筑密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中心区整体用地格局(如港岛中心区、海湾—乌节中心区等)、轨道交通线路(如御堂筋中心区、海湾—乌节中心区等)、硬核集聚(如御堂筋中心区等)、传统街区及历史建筑(如都心中心区、江北中心区及人民广场中心区)等。且中心区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海湾—乌节中心区同时受到轨道交通线路、传统街区以及用地格局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综合来看:

(1)极核结构的中心区基本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多会在传统商业及居住集中区形成高建筑密度街区的集聚区(6个中心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集聚区);(www.xing528.com)

(2)轨道交通的走线及站点的布局多与硬核关系紧密,会促使站点周边形成高密度开发的街区,当达到一定的集聚程度后,站点之间会连接为一体,形成沿轨道交通线形发展格局(6个中心区内除江北中心区及人民广场中心区外,其余中心区均体现了一定的轨道交通引导性);

(3)中心区的自然地理及生态景观条件是建筑密度较低的街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中心区的低密度街区基本都是围绕这些地区集聚;

(4)建筑密度较高的街区多为商务、商业、金融等公共建筑簇群(江北中心区公共建筑簇群多采用高高度、低密度的形态模式),而建筑密度较低的街区则多为较新的居住区(传统居住区建筑高度较低,间距较小,导致密度较大)。

2)建筑密度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圈层特征

在建筑密度分布基础上的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地摒弃杂乱信息的干扰,以冷热点来计算高建筑密度以及低建筑密度街区的核心分布区域。

东京都心中心区内建筑密度的热点地区主要分为2个部分,一个位于台东区西侧及上野站至秋叶原站之间的地区,另一个分布于江东区北侧至墨田区地区,且两个热点地区相互毗邻,空间距离较近。而冷点地区则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心区的西侧及南侧边缘地区,包括皇宫、港区、国际展示场硬核等地区。整体来看,东京都心中心区建筑密度冷热点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扇形特征,热点位于中心区东北侧,以此为核心,呈密度扇形递减分布(图4.31)。

图4.31 都心中心区建筑密度聚类分析

图4.32 御堂筋中心区建筑密度聚类分析

大阪御堂筋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也主要分为2个部分,以中心区中部堂岛川为界,北侧的热点地区集中分布于大阪站东侧及南侧区域,而堂岛川南侧的热点地区则集中于淀屋桥站-本町站-心斋桥站沿线的东侧地区,且2个热点地区已经基本连接为一体。冷点地区则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边缘地区,有3个明显的区域,大阪城公园及周边地区、浪速区以及淀川河川沿岸地区。整体来看,御堂筋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的热点及冷点规模上基本相当,空间上呈现出圈层分布的特征,热点集中于中心,冷点环绕于外围(图4.32)。

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也形成了2个主要的集聚区,以轨道交通北南线为界,分为南北2个部分,北侧以小印度硬核及其周边地区为核心,并包括了海湾硬核连绵区部分地区;而南侧则主要集中于海湾硬核连绵区内,位于轨道交通东西线来福士坊站及丹戎巴葛站之间的西北侧地区,且2个热点地区较为独立。冷点地区较少,集中于滨海湾北侧地区。整体来看,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明显多于冷点地区,空间上呈现出条带状分布格局,也可看做是圈层式扩散的一种拓扑形态(图4.33)。

首尔江北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仅有1处,位于东大门硬核连绵区东侧地区。主要的冷点地区有3处,中心区东南角地区,中心区中部地区以及南大门硬核连绵区及其西侧大片地区。整体来看,首尔江北中心区的冷点地区较多,且主要集中于中心区边缘地区。在空间分布上,热点地区偏于中心区一侧,依此为核心,随着距离增大,温度递减,表现为一定的扇形拓扑特征(图4.34)。

图4.33 海湾—乌节中心区建筑密度聚类分析

图4.34 江北中心区建筑密度聚类分析

香港港岛中心区的热点地区位于中心区中部,中环硬核连绵区西侧,港岛线上环站至中环站之间的区域。冷点地区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中心区中部沿山地区、中心区西侧西宝城地区、中心区东侧的湾仔海滨长廊及跑马地游乐场地区均有冷点的分布。整体看来,港岛中心区内建筑密度分布的冷点地区略多于热点地区,但在空间分布上,热点地区较为集中,而冷点地区相对分散,整体上以热点地区为中心的圈层式格局特征较为明显(图4.35)。

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位于南京东路周边地区;冷点地区分布同样较为零散,在南北高架及延安路高架交汇处、人民广场地区、黄浦江沿岸北侧等多个地区均有分布。整体上看,人民广场中心区建筑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较少,但相对集中,冷点地区较多,但相对分散,虽然热点地区偏于一侧,但并未形成与冷点地区的相对分布,整体格局更像是围绕热点地区扇形展开的格局,也可认为是圈层扩散的一种拓扑形态(图4.36)。

图4.35 港岛中心区建筑密度聚类分析

综合全部案例建筑密度冷热点分布格局来看,基本可以分为2种集聚模式,而无论哪种模式均表现了一定的圈层分布特征。2种模式分别为:

(1)热点地区分布于中心,冷点地区环绕在外围,形成明显的圈层式分布格局,典型的如大阪御堂筋中心区、新加坡海湾—乌节中心区以及香港港岛中心区;

(2)热点地区偏于中心区一侧,但冷点地区呈现出环绕热点地区分布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扇形分布格局,典型的如东京都心中心区及上海人民广场中心区。

图4.36 人民广场中心区建筑密度聚类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