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汉书》魏智勇传

《白话汉书》魏智勇传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韦贤已经七十余岁,在丞相位上五年,地节三年,因年老体衰,奏请乞骸骨退休,宣帝赐予黄金一百斤,免职回家,又赐予宅邸一座。韦贤享年八十二岁,去世,谥号为节侯。韦贤有四个儿子:长子韦方山担任高寝县令,去世较早;次子韦弘,官至东海郡太守;三子韦舜,留在鲁国守护祖上的坟墓;四子韦玄成,以通晓经书官至丞相。父亲韦贤把韦弘作为继嗣,欲让韦弘辞去职务。

《白话汉书》魏智勇传

韦贤,字长孺,鲁国邹县人。韦贤的曾祖父韦孟,原来居住在彭城,曾经做过楚元王刘交的太傅,既而辅佐元王的儿子楚夷王刘郢客及孙子楚王刘戊。刘戊荒淫无道,韦孟为此写诗劝谏。后来,韦孟辞职回家,把家迁至邹县,临行前又写了一篇谏诗。其谏诗如下:

肃肃我祖,来自豕韦,黼衣朱绂,四骏龙旆。彤弓征伐,安绥荒原,领导邦国,辅佐殷室,超越大彭,功勋辉煌。周代我族,依然荣光。赧王信谗,我族受谤。族遭谮毁,朝政受伤,赏罚不行,王室难堪。诸侯列国,自作主张,卿士离心,宗周坠亡。我祖势微,迁于彭城,至于我辈,劳苦谋生,强秦凌弱,荷耜耘耕。强秦暴虐,上天不佑,眷顾南楚,授汉天命。

煌煌大汉,四方征伐,天下归附,万国荡平。封赏子弟,楚国诸侯,赐我禄位,职为太傅。辅佐元王,祗敬俭朴,惠我黎民,任用贤臣。享国一世,功烈垂后,夷王继位,奉祀祖考。夭亡短寿,戊王继统,左右侍臣,皆为君子

可叹戊王,不思进取,不唯履冰,承续祖贤!国事日废,逸游荒诞,犬马为侣,野外狩畋。专注鸟兽,忽视垄亩,庶民哀伤,大王欢娱。远离仁德,亲近佞臣,亵玩不足,谄谀是信。佞夫扬眉,诤臣叹息,大王懵懂,似昏似迷!疏远臣下,放纵恣肆,荒废祖业,漠视国祚。

嗟叹大王,皇室至亲,不顾先祖,美德传闻!天子肃穆,俯视下土,朝廷官员,执法严酷。一旦驾临,无视亲疏,嗟叹大王,执迷不悟!

罔顾镜鉴,后嗣哀伤,迷途知返,岌岌危亡。冰冻三尺,大王应悔,我王聪敏,早日更张。补救过失,悔过自新,追思先贤,秦缪称王。岁月易逝,时不我待,往昔君子,显名于世。呼吁大王,何不观览!亲近贤臣,重视往鉴!

韦孟在邹县写诗,内容是:

卑微小臣,既老且丑,岂不恋位,哀我王侯。王宫肃穆,俊杰逞雄,环顾左右,污秽肆虐。

我请退休,报于天子,天子怜我,发齿衰微。大汉天子,明哲且仁,赐我安车,以惠小臣。可叹小子,岂不怀土?俟我王悟,暂且居鲁。

远离祖庙,哀思环顾,可怜学生,随我迁鲁。至于邹地,剪茅作庐,学生助我,筑墙修屋。

我已迁鲁,心念故土,梦游渎上,立于庙堂。梦应何兆?梦中谏诤,诤有何用?辅弼我王。寤寐外邦,喟然长叹,思念祖上,涕泪流涟。颤颤巍巍,咨嗟诀别,我师仲尼,授我遗业。济济邹鲁,礼义之邦,诵习弦歌,异于他乡。我虽鄙陋,悉心向往,学生欢喜,乐在此乡。

韦孟在邹县去世。也有人说,这是韦孟的子孙好事,为了颂扬先人,写下这些诗。

从韦孟到韦贤,已经五代。韦贤为人质朴,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学问,兼通《礼经》《尚书》,教授《诗经》,号称邹鲁大儒。朝廷征召韦贤,拜为博士,兼任给事中,在宫中为昭帝侍讲《诗经》,后来又担任光禄大夫詹事,官至大鸿胪。昭帝驾崩,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与朝廷公卿商议,拥立孝宣帝。宣帝即位,韦贤参与废黜昌邑王,拥立宣帝,宣帝赐予韦贤爵关内侯,享受食邑。后来,韦贤担任长信宫少府。因为做过昭帝的老师,在朝中受到敬重。本始三年,韦贤继蔡义之后,担任丞相,受封为扶阳侯,食邑七百户。当时,韦贤已经七十余岁,在丞相位上五年,地节三年,因年老体衰,奏请乞骸骨退休,宣帝赐予黄金一百斤,免职回家,又赐予宅邸一座。丞相退休,从韦贤开始。韦贤享年八十二岁,去世,谥号为节侯。

韦贤有四个儿子:长子韦方山担任高寝县令,去世较早;次子韦弘,官至东海郡太守;三子韦舜,留在鲁国守护祖上的坟墓;四子韦玄成,以通晓经书官至丞相。邹鲁的百姓有民谣称:“留给子孙黄金满箱,不如留予经书一部。”

韦玄成,字少翁,以父亲在朝中的职务担任郎官,在皇帝身边侍骑。韦玄成从小就喜欢学习,继承父业,待人谦逊谨慎。出外遇到认识的朋友步行,一定要让随从下车,让朋友坐在车上,并一直送到家里。这样的做法,韦玄成习以为常。待人接物,对贫贱者尤为礼遇,因此而声名远扬。韦玄成以通晓经学被提拔为谏议大夫,转任大河郡都尉。

韦玄成的哥哥韦弘在朝中任太常丞,负责宗庙祭祀,掌管皇陵园邑,事务繁杂,得罪的人很多。父亲韦贤把韦弘作为继嗣,欲让韦弘辞去职务。韦弘避嫌,没有辞官。在韦贤病危时,韦弘果然因为宗庙祭祀之事被人告状,获罪,投入监狱,等待判决。宣帝派人询问韦贤,谁是爵位继承人,韦贤心中有怨气,不肯讲话。韦贤的门下学生,博士义倩等与族人商议,改变韦贤的遗嘱,让丞相家丞上书大行令,以大河郡都尉韦玄成为继嗣,继承爵位。韦贤去世,韦玄成在任上获知消息,又听说自己继承爵位,韦玄成知道,这绝非父亲原来的想法,于是佯装疯狂,躺在床上屙屎拉尿,说话疯疯癫癫。后来到了长安,在下葬时,要继承爵位,韦玄成更是装疯卖傻,不肯接受爵位。大鸿胪向皇上奏报,宣帝将奏章交予丞相、御史大夫调查。韦玄成一向有很好的名声,士大夫怀疑韦玄成佯装疯癫,认为韦玄成这样做,是为了把爵位让与哥哥。负责调查的丞相府掾史给韦玄成写了一封信,说:“古人辞让,一定要有像样的名义,这样才能让后世人瞻仰。而今先生自坏形象,佯装疯狂,蒙受耻辱,有辞让的名誉,也难以让人知道。先生不应该为博取名誉,这样行事!在下愚陋,此前在宰相府执事,请先生将真实想法透露一些。否则,我担心先生会遭人误解,而我也做了小人。”韦玄成的朋友、侍郎章也向朝廷上疏:“圣王重视礼让,应该优待韦玄成,不要因其志向而受到伤害,让他安贫乐道好了。”丞相、御史大夫以韦玄成没有病,佯装疯狂,弹劾韦玄成欺骗朝廷。宣帝下诏,不要弹劾,召韦玄成进宫。韦玄成不得已,只好接受爵位。宣帝赞赏韦玄成有辞让的高风亮节,任命韦玄成为河南郡太守。任命韦玄成的哥哥韦弘为泰山郡都尉,后来升任东海郡太守。

几年后,韦玄成受命担任未央宫卫尉,既而转任太常。因为与平通侯杨恽的关系很好,杨恽被杀,杨恽的故旧朋友全部被免职。再后来,韦玄成以列侯位陪祀惠帝庙,早晨进入祠庙,天上下雨,道路泥泞,韦玄成没有乘坐驷马车,而是骑马参加祭祀。有关官员弹劾韦玄成不敬,像韦玄成一样的列侯,都遭到削去爵位的惩罚,降为关内侯。韦玄成因为过失,失去父亲的列侯封爵,叹息道:“我还有何面目再进祖庙!”写诗自我谴责,诗中讲:

我祖显赫,侯于豕韦,受赐伯爵,辅弼殷商。功勋卓著,享有车服,朝拜商都,四骏奔驰。德能昭显,传于后世,从周至汉,历代享爵。

楚国太傅,辅佐元、夷,厥功至伟,祗守恭敬。戊王即位,迁居邹城,五世相传,父谥节侯。

节侯仁德,美名远播,辅弼昭、宣,教导五德。年老退休,唯留馨香,赏赐丰厚,百金府邸。封邑扶阳,位于京东,皇帝挽留,为国筹谋。六辔安车,车马辚辚,仪仗排列,天子朝臣。行为端庄,善待宗师,四方遐迩,仰慕威仪。

封邑继承,在我仁兄,我有仁兄,谦让输诚。美哉仁德,赫赫有名,致我受位,滞留京城。叹我小子,不知肃敬,扰乱礼制,横遭贬黜。

父享显爵,由我毁弃;家族蒙羞,因我招之。谁能倾诉,抚慰我心;奋勇举首,愿征戎狄。三公显位,俊杰其中,无谓小子,终攀显位。华山高峻,仰视可登;道德君子,励志可行。嗟叹我辈,往事堪忧,继往开来,掷地有声。四方群贤,可为镜鉴,它日威仪,再履光荣!(www.xing528.com)

有一段时间,宣帝宠幸的姬妾张婕妤生的儿子淮阳宪王刘钦,热衷于政事,又熟悉法律,宣帝很欣赏刘钦,有让刘钦继位的想法,可是,太子是在宣帝身份卑微时出生,太子很小就失去母亲,因此,宣帝迟迟下不了换太子的决心。过了很久,宣帝欲以礼让感化宪王,为刘钦安排一位辅弼大臣,召韦玄成拜为淮阳国中尉。当时,宪王刘钦还没有回到封国,韦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儒生讨论经学异同,在石渠阁展开一场有名的讨论,讨论结果逐条奏报宣帝。及至元帝即位,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府,升任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刘骜,后来,韦玄成升任御史大夫。永光年间,韦玄成继于定国之后担任丞相。被贬黜十年,在父亲后面,韦玄成再次担任丞相,受封为列侯,实现愿望,封邑仍在原来的地方,一时间,被世人传颂。韦玄成为此而写诗,自述从挫折中奋起的艰难,以警示子孙,诗中讲:

君子肃穆,功德厥伟,仪容恭敬,堪为楷模。我辈惭愧,德能不侔,曾为朝臣,荒嬉失足。

圣明天子,美德昭彰,不以前谴,授我九卿。我须奋起,夙兴夜寐,奋发图强,不遑疲惫。天子明鉴,擢我三公,怜我改悔,复我爵位。

我既荣登,望我旧阶,先考居位,泪眼婆娑。司直祝捷,光耀门庭;群公百僚,贺我嘉庆。拜谢卿士,抚慰我心,三公高位,惶恐难任。辅佐圣上,竭力同心,但有差池,贬退无期。叹息旧谴,心怀惧惮,今居高位,敢不忧虑。

戒我后人,命运无常,谨慎处位,瞻仰悉心。处事恭谨,车服严整,无荒无嬉,以保爵封。以我为戒,不慎蹶跌;我今复位,先祖护佑。呜呼后人,谨言慎行,无玷显祖,维护汉室!

韦玄成担任丞相七年,在操守方面不如父亲韦贤,但文章著述超过父亲。建昭三年,韦玄成去世,谥号为共侯。在昭帝朝,韦贤迁至平陵县,韦玄成又迁至杜陵县,患病去世前,韦玄成通过使者奏请元帝:“不能忍受父子分处两地,退休后,奏请搬回平陵县,死后与父亲的坟墓葬在一起。”元帝批准奏请。

韦玄成的嗣子韦宽继承爵位,去世,谥号为顷侯。嗣子韦育继位,去世,谥号为僖侯。嗣子韦沈继位,去世,谥号为节侯。从韦贤起,封爵传至玄孙。韦玄成哥哥高寝县令韦方山的儿子韦安世,历任郡太守、大鸿胪、长乐宫卫尉。朝廷认为,韦安世也有宰相器度,还未来得及任命,韦安世病逝。东海郡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通晓《诗经》,哀帝在做定陶王时,韦赏在定陶国担任太傅。哀帝即位,韦赏以旧臣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受赐爵关内侯,食邑一千户,享年八十余岁,寿终正寝。宗族子弟,官至二千石者有十余人。

在高祖时,高祖诏令诸侯在封国内建立太上皇庙。在惠帝朝,惠帝尊高祖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为太宗庙,凡皇帝巡幸过的郡国,都要建立太祖庙、太宗庙。本始二年,宣帝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武帝巡幸过的地方,也要建立祠庙。这样,全国修建的祖庙、宗庙,六十八个郡国,共计有一百六十七所。在京师,从高祖到宣帝,加上太上皇、悼皇考,陵寝旁还要建立祠庙,共计有一百七十六所。陵园有寝殿、便殿,每天在寝殿祭祀,每个月在陵庙祭祀,按照时令在便殿祭祀。在寝殿,每日供食四次;在陵庙,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在便殿,每年祭祀四次。每个月要把先帝的衣冠抬出来巡游一次。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也有陵寝园,与先帝的加在一起,共有三十所。每年祭祀一次,要供食两万四千四百五十五次,动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巫师、屠宰、乐人一万两千一百四十七人,负责为祭祀饲养牲畜的士卒还未计算在内。

在元帝朝,贡禹上奏谏言:“在古时,天子只保留七座祠庙,而今,孝惠、孝景庙的嫡系后人都已经不在人世,应该将其庙宇拆毁。郡国的祠庙,凡不符合礼制者,也应该迭毁。”天子赞成贡禹的建议,还未来得及实施,贡禹去世。永光四年,元帝下诏,讨论撤除郡国的祠庙,元帝说:“朕听说,圣明君王治理天下,随着时间推移,修订法令,因时制宜。汉建国初,天下初定,远方还未归附,皇帝到过的地方,都要建立祠庙,为的是树立朝廷权威,消除反叛的隐患,加强中央集权。而今,托庇天地护佑,祖宗福荫,天下统一,百蛮前来朝贡,仍然遵循原来的制度,已经疏远的亲属还像原来一样祭祀,这不是祖宗的想法,朕为此而忧虑。经传不是说‘我不亲自祭祀,与不祭祀一样’吗?将此事交予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大夫、博士、议郎讨论。”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议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廷议,说:“臣等以为,祭祀并非由于外界的影响,而是发自内心,是真心去做。因此才有圣人祭祀先帝,孝子祭祀双亲。在京师建立宗庙,皇帝亲自主持祭祀,宗室及官员按照职务带着祭品助祭,这是尊奉祖先的大义,五帝三王都是这样做,万世不易。《诗经》讲:‘助祭者肃穆进入庙堂,助祭者有诸侯、卿士,天子主持祭祀。’《春秋》大义,父亲的祭祀不设在支庶家,国君的祭祀不设在臣仆家,帝王的祭祀不设在诸侯。臣等以为,在郡国的宗庙没有保存的必要,毋须再修葺。”奏议得到批准。此后,撤除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不再祭祀,相应减少守卫的吏卒。

撤除郡国宗庙,过了一个月,元帝下诏:“人们常讲,圣王制定礼仪,建立四位亲人的祠庙,祖宗的祠庙永远保留,表明尊祖敬宗、孝敬父母。朕继承祖宗宏业,祭祀礼仪至今还未完善,常感到惶恐,不敢擅自决定,将此事交予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大夫、博士讨论。”韦玄成等四十四人经过廷议,提出奏议:“《礼经》讲,最早受命的帝王,最早受封的诸侯,称为太祖,后嗣即位,五座祠庙以外,就应该拆除,祠庙里的神位,收藏在太祖庙,每五年举行一次大祭,叫作一禘(dì)一袷(xiá)。袷祭时,迭毁宗庙及还未迭毁庙的神主,在太祖庙合祭,父亲为昭,儿子为穆,孙子再为昭,这是古时的礼法。祭祀的意义是这样的:‘君王禘其父辈,以祖先配享祭祀,建立四座祠庙。’意思是,从父亲继承王位,在祭天时,祖庙里的诸位神主配祭,不再为他们建立祠庙,显示亲属关系已经疏远。为自己的直系先辈建立四座祠庙,以表明对亲人的孝道。嫡系亲人没有了,将其祠庙拆毁,以表明关系疏远,显示亲情结束。周室建立七座祠庙,因为后稷是周室的始祖,文王、武王接受天命,这三座祠庙不能拆毁,加上直系先辈的四座祠庙,共有七座祠庙。除了后稷作为始祖建庙,文王、武王接受天命,功勋卓著,也要建庙,一旦后嗣帝王没有直系亲人在世,就将祠庙拆毁。成王完成文王、武王的伟业,制定礼仪、礼乐,功德茂盛,也没有保存祠庙,只是去世后,以谥号褒奖生前的行为。《礼经》讲,太庙在宫中大门以内,意思是不敢远离亲人。臣愚以为,高帝接受天命,创立汉朝,作为太祖,建立祠庙,应该永远保存,后边的皇帝祠庙,一旦亲属关系疏远,祠庙就要拆毁。现在到处都是宗庙,昭穆没有排序,应该迁入太祖庙,按照礼仪,排定昭穆位序。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祠庙,应该迭毁。悼皇考的祠庙,仍有子孙在,可以保留。”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文帝在世时废除诽谤令,撤销肉刑,躬行俭朴,拒绝贡品,罪人家属不受牵连,不谋私利,放出宫中的美人,重视百姓后嗣,赏赐优待老人,抚恤鳏寡孤独,仁德深厚,堪比天地,为民谋利,恩德施与四海,应该建立太宗庙。廷尉尹忠认为,孝武帝确定正朔,改变服色,安绥四夷,应该建立世宗庙。谏议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把悼皇考神主位放在昭穆排序不合礼仪,应该排除在外。

各种奏议,元帝一时拿不定主意,拖了一年,元帝再次下诏:“人们常讲,作为帝王,祖有功,宗有德,孝敬亲人,是做人的根本大义;保留四座直系亲人的祠庙,以表明对亲人的孝敬。高帝除暴安良,建立汉朝,接受天命,功劳最大。孝文帝原来是代王,吕氏叛乱,海内震动,朝廷大臣、天下百姓共同拥立文帝,文帝在一番谦让后,登基即位,之后,努力消除暴秦的乱象,提倡三代的礼仪,百姓恢复生产,社会安定,生活幸福,至德至伟。高帝是太祖,孝文帝是太宗,世代享受祭祀,保存祠庙,朕以为应该如此。孝宣帝在孝昭帝之后即位,于礼仪是继承关系。孝景帝祠庙及悼皇考祠庙,没有直系亲人在世,按照礼制迭毁。”韦玄成等上奏:“永远保存祖、宗祠庙,祖、宗以外的祠庙,第五个,即应迭毁。高帝为太祖,孝文帝为太宗,孝景帝排序为昭,孝武帝排序为穆,孝昭帝与孝宣帝均为昭。皇考祠庙,子孙还在,保留祠庙。太上皇庙、孝惠庙,没有亲人在世,应予以迭毁。太上皇庙的神主,原地埋在陵园,孝惠帝排序为穆,神主迁进太祖庙供奉,不再修复陵园。”元帝批准奏议。

参加讨论的官员,又以《诗经·清庙》提到,祭祀神主的礼仪,要求清静,把已故皇帝的衣冠拿出来巡游,后边跟随车骑官吏,还要接受风雨气息,不利于神主清静。“祭祀不必追求数量,数量太多,是在烦扰神主,烦扰神主不敬。”应该按照古时的礼仪,在四季祭祀宗庙,陵园每日、每月的祭祀应该停止。元帝没有批准奏议。第二年,韦玄成再次上奏:“在古时,圣人制定礼仪,以区别尊卑贵贱,国君的母亲,不是嫡妻不能配享祭祀,在寝殿上摆上食物即可,国君去世就要停止。陛下禀性笃孝,继承传统,修建祖宗祠庙,制定迭毁制度,排定昭穆位序,大的礼仪已经完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陵寝地,按照礼制,奏请停止修复。”元帝批准奏议。

又过了一年多,韦玄成去世,匡衡继任丞相。元帝生病卧床,在梦中,梦到祖宗责备拆毁郡国祠庙,元帝的弟弟楚孝王刘嚣也做了同样的梦。元帝下诏询问匡衡,欲将拆毁的祠庙恢复,匡衡坚决反对。元帝的病情愈发沉重,匡衡也惊慌起来,到高祖庙、孝文庙、孝武庙祷告:“后嗣曾孙皇帝继承先帝伟业,夙兴夜寐,不敢懈怠,欲发扬光大祖宗之宏业,以彰显祖宗之盛功。祭祀的礼仪,全部遵循先圣之经文。有关官员认为,此前建立祠庙,是为了维系海内人心,并非为了尊祖、孝亲。依靠祖宗神灵护佑,而今天下安宁,远方归附。宗庙建立在京师,天子可以亲自祭祀,郡国祠庙不再修复。皇帝遵循礼仪,敬奉神明,祭祀祖宗,不敢有所遗忘。而今皇帝有病,长久不愈,梦见祖宗因毁庙之事责怪,楚王刘嚣也做了同样的梦,皇帝内心恐慌,诏令臣匡衡恢复郡国祠庙。臣按照古代帝王主持宗庙的祭礼,须亲自到场,郡国官吏地位卑贱,不能主持。祭祀之本义,以民为本,近几年粮食歉收,百姓饥困,郡国宗庙没有财力修复。《礼经》讲,凶年不举行祭祀,因为宗庙神主不高兴,故没有修复,因此而违背礼仪,如果违逆祖宗心愿,臣匡衡愿意承担责任,遭受祸殃,大病一场,掉在沟里。皇帝至孝至仁,应该获得福佑。愿高帝、孝文帝、孝武帝省察,皇帝至诚至孝,保佑皇帝万寿无疆,早日康复,恢复健康,永保宗庙,天下幸甚!”

又祭告迭毁的宗庙,匡衡说:“此前大臣们认为,古时帝王继承祖宗制定的法规,取象于天地,按照五行排序,亲属关系按照五服排序,天子奉承天命,故率其意而遵其制。举行禘祭、祫祭,不超过五次。受命之君躬奉上天,永享万世福祚。宗庙以五座祭庙为准,最上为太祖庙,每隔一年,有一次袷祭,祭祀符合天意,后嗣永享福禄。太上皇并未接受天命,直系亲属已经断绝,应予以拆除。孝莫大于严父,父亲尊奉者,儿子不敢反对;父亲反对者,儿子不敢去做。按照礼制,大宗儿子不能以母系为准,作为后嗣,由嫡子祭祀,到孙子为止,这是为了尊敬祖先、父亲。祭祀时,每日供献四次祭品,不定时祭祀的陵园不再修复。皇帝思念祖先,悲伤哀悼,没有完全执行。高帝功德茂盛,受命于天,敬善乐古,顺应天意,子孙后代,享受赐福。臣以为,把宗庙的神主迁入祖庙合祭,才是长久之计,高帝的旨意,后世谁敢不听?选择吉日,把太上皇的神主、孝惠帝的神主、孝文太后的神主、孝昭太后的神主迁入太祖庙,以昭显祖宗仁德,理顺天人位序,作为后世祭祀大礼。而今皇帝没有得到福佑,患上重病。皇帝欲恢复已经拆毁的祠庙,臣匡衡以为,这不符合礼制。如果违背高帝、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太上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心意,臣匡衡承担罪责,甘愿受到惩罚。现在皇帝的病还未痊愈,又诏令朝中大臣,恢复被毁的宗庙。臣匡衡与朝中大臣认为,天子举行祭祀,要遵循礼制,制度要有所传承,违犯传统,背弃礼制,不可以奉祀祖先,皇天不佑,鬼神不享。按照《六经》祭祀礼仪,也认为不妥,无可奈何之下,写下这篇祝文。文中有不妥之处,罪在匡衡,让臣遭受祸殃。皇帝获得福佑,恢复元气,早日康复,永保宗庙,与天同寿。百神之主,祝祷安息。”在每个宗庙诵读祭文。

又过去很久,元帝的病拖了几年,不见好转,长安城拆毁的祠庙重新恢复,像原来一样祭祀。当初,元帝制定迭毁礼,保留孝文庙为太宗庙,孝武帝的嫡系子孙还有在世者,世宗庙不拆。元帝再次申明:“孝宣帝尊孝武庙为世宗庙,损益之礼,不敢改变。其他的,按原样恢复。”将郡国祠庙拆除。

元帝驾崩,匡衡上奏:“此前,先帝生病,恢复长安城已拆毁的祠庙,先帝还是没有获得福佑。经查,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亲属仍有在世者。孝惠帝、孝景帝的嫡系子孙已经没有在世者,应予以拆除。太上皇、孝文帝、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的祭祀,奏请停止,不再祭祀。”成帝批准奏议。当初,高后担心臣下妄议先帝陵寝庙园规制,制定法令,妄议者杀头。元帝改变制度,废除这条法令。成帝没有子嗣,河平元年,恢复太上皇陵寝庙园,按时祭祀。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的神主,放入太上皇寝庙,恢复妄议宗庙的法令。

成帝驾崩,哀帝即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永光五年元帝颁发制书,高帝为太祖,孝文帝为太宗。建昭五年,元帝颁发制书,孝武帝为世宗。损益之礼,不敢增减。臣等愚以为,迭毁制度应该继续执行,停止妄议宗庙的法令。臣奏请与朝中大臣共商此事。”奏议得到批准。光禄勋彭宣、詹事满昌、博士左咸等五十三人提出奏议,祖宗以下,超出五庙者,予以迭毁,后世再有贤君也不能与祖宗并列。子孙予以褒扬,建立祠庙,鬼神不会享用祭品。孝武帝功勋卓著,嫡系子孙一旦离世,也要拆毁祠庙。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提出异议:“臣听说,在周室衰微时,四夷交相侵略中原,猃狁最强大,今天的匈奴就是当年的猃狁。在周宣王时,征伐猃狁,诗人为此做诗:‘征伐猃狁,抵达太原。’还有:‘战车滚滚,雷霆震震,将军方叔,征伐猃狁,荆蛮来降。’周宣王成为中兴之主。到了周幽王,犬戎入侵,弑杀幽王,抢走宗庙的礼器。从此后,南夷、北夷交相侵略中原,中原不断受到蛮夷的欺凌。《春秋》记载,齐桓公南伐荆蛮、北伐山戎。孔子说:‘若不是管仲,我们这些人就要披发,穿上左衽的衣裳。’原谅齐桓公的罪过,肯定齐桓公的功绩,把齐桓公作为五霸之首。汉建国,冒顿单于强大,打败东胡,擒获月氏王,兼并其领土,地广兵强,成为中原的心腹之患。南越国尉佗总领百越,自称帝号。中原虽然安定,外患一直压迫中原,没有一年安宁。一方有难,八方告急,天下受到惊扰,深受其害。孝文帝以厚礼馈赠,与匈奴和亲,匈奴仍然来犯。更有甚者,军臣单于出动铁骑十几万,逼近京师及周围,朝廷不得不征调军队备战。匈奴为患已久,并非一朝一夕。诸侯王、郡太守勾结匈奴及百越谋逆,也并非一人。匈奴在边郡杀害郡太守、都尉,劫掠人民,难以计数。孝武帝痛感中原遭受匈奴袭扰,疲惫不堪,难以安宁,派遣大将军、骠骑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率领汉军,南灭百越,设置七个新郡;北扫匈奴,逼迫浑邪王十万之众归降,在北部新设置五个属国,建立朔方郡,占领匈奴放牧的草地;东征朝鲜,设置玄菟郡、乐浪郡,斩断匈奴的左臂;西征大宛,兼并三十六国,与乌孙结成联盟,设置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隔断婼羌与匈奴的联系,斩断匈奴的右臂。迫使伊稚斜单于陷于孤立,远遁漠北,从此后,边郡无战事。武帝开疆拓土,设置十几个新郡。功业奠定,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安定天下,富裕百姓。武帝的雄才大略,昭显后世。武帝招集天下贤俊,与朝廷同心协力,修订制度,改变正朔,改换服色,建立天地祠庙,建立封禅制度,改易官员名称,封赏周室后裔,确立诸侯制度,诸侯王不敢再有谋逆之心,后世帝王仍在享用武帝奠定的基业。呼韩邪单于称臣,为汉守护边境,百蛮臣服,此乃万世基业,宣帝中兴的丰功伟绩,也难以超越。高帝建立汉朝,为太祖;孝文帝圣德茂盛,为太宗;孝武帝功勋卓著,为世宗,这是宣帝昭示的德音。《礼记·王制》与《春秋穀梁传》记载,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人有二庙。天子驾崩七日,殡殓,七月后安葬;诸侯去世五日,殡殓,五月后安葬。这是办理丧事的尊卑位序,与祭庙的数字相同。文献有记载:‘天子三昭三穆,加上太祖祠庙,共有七座祠庙;诸侯二昭二穆,加上太祖的祠庙,共有五座祠庙。’在世君王仁德茂盛者,流芳后世,仁德浅薄者,被后世非议。《春秋左传》讲:‘名称地位不同,礼制有所区别。’从上往下,每级减少二位数字,这是礼制规定。七的数字,是礼的正数,普遍认同的常数。宗不在这个数字。宗的意思,是变数,后世有功德者,以宗表示,不预设数字。在殷代,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周公在《尚书·毋逸》里,以殷室三宗,告诫成王。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宗没有具体数字,只要建立功德,就能被后世立为宗。即使保留七庙,孝武帝的祠庙也不应该拆除,以世宗称谓武帝,表明武帝在世时的丰功伟绩。《礼记》祭祀典章这一章讲:‘圣王制定祭祀制度,为民众建立功勋者,应该受到祭祀;以劳苦服务国家者,应该受到祭祀;从危亡中挽救国家者,应该受到祭祀。’以此评价武帝,既有劳苦之功,还有建立功德之功。对于异姓,有功劳者还要祭祀,更何况祖先?有人讲,找不到帝王有五座祭庙的文献,以殷代中宗、高宗为例子,以‘宗’肯定功绩,仍然要拆毁祠庙。一边肯定功绩,一边拆毁祠庙,这样做,违背常理,不符合歌功颂德、尊崇道义的本意。《诗经》讲:‘甘棠茂盛,勿翦勿伐,召公休息。’这是思念先圣,连先圣休息时曾经驻留的大树也要保留,更何况尊崇一个人的功绩,却要拆毁他的祠庙?迭毁之礼是有,但也有规制,生前没有建立功德者,以亲疏关系,确定是否保留。至于祖、宗祠庙,多少为准,上古留下的典籍并无明文记载,如何确定数量,不能以难以考订的文献妄加评议。孝宣帝已经通过朝中公卿廷议,参考很多儒生的建议,以世宗为武帝建立祠庙,永远保留,传之于后世,昭告天下。臣愚以为,孝武帝生前建立丰功伟绩,孝宣帝又给予肯定,不应该拆毁祠庙。”成帝看了奏议,表示认同。制诏书:“采纳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奏议。”

刘歆又认为:“礼制规定,对待祭祀,要有所区别,《春秋外传》讲:‘日祭,月祀,四季享,每岁贡,直至在位君王去世。’祖父为日祭,曾高祖为月祀,远祖为四季享,在祭坛设祭,每年摆放贡品,君王去世,举行大禘祭。君王在世,功德宏伟,祭祀的场面也宏大,亲属关系分出远近,祭祀的程度随着关系递减;较远的亲属,仅表示尊敬,禘祭是大祭。后世君王在先祖的神位前排列,确定昭穆位序,孙子辈至祖父辈排出昭穆,迁进祖庙时,要按照位序排列。圣人对于祖先,从感情出发,礼仪考虑周到,不拆毁祠庙。自从贡禹提出谏言,制定迭毁礼,惠帝、景帝及太上皇的陵寝庙园遭到毁弃,成为废墟,失去礼仪本意。”

平帝元始年间,大司马王莽上奏:“宣帝本始元年,丞相蔡义等奏议,追谥孝宣帝父亲的陵寝为悼园,安排三百家民户守护墓园,宣帝元康元年,丞相魏相又奏议,父亲为士人,儿子为天子,应该以天子礼仪祭祀父亲,悼园名称改为‘皇考’,建立祠庙,增加守护陵寝庙园的民户,达到一千六百户,陵寝所在地改为县。臣愚以为,不应该建立皇考祠庙,让后嗣祭祀更不应该。孝文太后的南陵(文帝母亲的陵寝地)、孝昭太后的云陵(昭帝母亲的陵寝地),因为迭毁礼不再修复,陵寝地的名称不再更改。臣与大司徒何晏等一百四十七人讨论,认为,孝宣帝以昭帝哥哥孙子的身份作为继嗣,接续皇统。在元帝朝,孝景帝和悼皇考的祠庙,还有亲人在世,没有拆毁。按照皇统及生父,宣帝就有了两个父亲,违背礼制。按照蔡义的奏议,父亲去世的谥号为‘悼’,安排祭祀寝庙的民户符合礼制。魏相奏议,将悼园改为‘皇考’,建立祠庙,增加百姓,将陵寝地改为县,违背皇统,不符合礼制。父亲是士人,儿子为天子,以天子礼仪祭祀者,有虞舜、夏禹、殷汤、周文王、汉高祖,他们受命于天,成为帝王,并非继承祖业。臣奏请,废弃皇考庙及奉明县的陵园,不再修复,撤销南陵、云陵两个陵寝县(平帝元始四年,云陵县并入云阳县)。”奏议得到批准。

司徒掾班彪说:汉继承亡秦,很多古籍没有保存,为祭祀祖宗,制定制度,只好因时制宜,不断修改。从元帝、成帝以后,学者的观点逐渐增多,贡禹主张拆毁祠庙,匡衡主张改变郊祀,何武谏言设置三公,再后来又有反复,制度纷乱,难以确定。为何会这样?上古时的文献缺失,古今异制,各为一家,很难偏重于某一家。考察诸儒的观点,刘歆博闻多识,立论最有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