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战时工业发展趋势

中国战时工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只是根据几种较完全的材料,将我国战时工业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特点,作一个较客观的具体分析,以便我们对于前途的希望能够获得坚实的把握,而对于当前的困难也有较实际的认识。依据截至三十二年底的最新统计,后方各省共已拥有工厂4524家,资本2636851801元,工人273336人。

中国战时工业发展趋势

一、前言

今日后方各省的工业,几乎完全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事业。这些新兴工业的特征,如我们已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的,战地既成工厂的内迁,是后方工业产生的主要方式。但是后方工业的迅速发展却已显示了几个重大意义的事实:“第一,后方工业是从近百年来半殖民地经济和买办经济的清算中,深刻认识并完全采取民族工业的新形态。第二,技术的必须自求解决,打破过去完全依赖外国输入的方法,而为我国幼稚的工业技术真正开始了若干奠立基础的工作。第三,后方工业的长期发展,必将由在经济落后的区域移植若干工厂的方式,进步到工业广泛而长足的发展以至各个经济部门依照工业的要求的全盘改造。还有,后方工业是完全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兴起的,所以尽量供应争取最后胜利所必需的军需民用,自仍是今日最主要的任务;但同时,如果今日后方工业能够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组织上建立较坚强的基础,则在战后实现工业化的大建设中,今日的所谓后方工业自应成为登高自卑的重要凭藉;而在苦难奋斗中积累起来的技术上的和经营上的经验,亦更将成为利用外资发挥较高效率的主动能力的。”

上面所说的几点,自是在后方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萌芽而存在的事实,但如希望它能发荣滋长为工业革命的主导力量,实在还需要许多重要的客观和主观的条件。战争固然给予了我们的工业许多困难挫折,譬如器材、原料、动力、交通以及经济落后区城的一切不与工业经济相配称的条件,但是外商特权停止后的绝对保护条件,绝对的有效需要以及有利于生产者的通货膨胀等,却是空前未有的有利环境。亦就因为这种战时的特殊条件,许多工业经营家担心于战后国际自由竞争的市场的恢复,发生民族工业能否存在的怀疑,自不是一种无病呻吟。同时,资金、成本、原料和销场等错综织成的当前困难问题,使得公私工业都陷入左右为难的苦境,而寄其希望于逝去不久的景气重复来临!

这一切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自不是我们这里所能作到的。本文只是根据几种较完全的材料,将我国战时工业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特点,作一个较客观的具体分析,以便我们对于前途的希望能够获得坚实的把握,而对于当前的困难也有较实际的认识。假如其能对此有所贡献,似乎亦正是我们现时所最缺乏与需要的了。

二、工厂设立上的观察

现时所称后方的诸省,都是我国经济落后的区域。近百年来,国际经济的侵蚀,在这些地方所起的作用更多是属于消极的一方面,换句话说,除促进少数的日用必需品输入和原料输出的商品化外,机械的生产方法既少移植,而社会经济亦仍保持在半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基础上的地方经济的形成。如以新式工业的创立来说,据我们依据工业登记的统计,则现时的后方诸省,在战前全国3935家工厂中,仅占有237家,在38000万元资本中,仅占有1600万元,在42万工人,仅占有3300人。此项厂数、资本及工人数字,在全国占取的相对地位,亦仅为6.03%、4.28%和7.24%,并且这些工业还多为纺织工业,日用品的化学工业和供照明用的电气事业罢了。老实说,这些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既无足重轻,而在地方经济上,无论从产品的数量或新的生产方式言,亦似极少影响的。如与其所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和二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积相较,显然更可看出这个落后中国的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后方各省工业,直到中日战争发生才真正开始踏上建设之路,而那些由上海、武汉等处内迁的446家工厂以及12万吨左右的器材,就是发动后方工业普泛建立的一个原动力。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工业建设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高度的经济条件,举凡机械、动力、劳力、原料、销场和交通、金融等都须有适当配合,而这些条件,在后方各省都是最不完备,在平时亦非短期内所能准备起来的,所以过去,这些地方的资本所有者,既不知兴办工业,而沿海地区的工业家,以至于最热心于在华设厂的帝国主义者,亦都对此缺乏了兴趣。只有抗日战争的发生和发展,才改变了人们对于落后区域经济价值的认识,与开始做些改变经济条件的人为努力。举例说:战争的特殊需要,国际路线断绝后的供需失调,以及通货膨胀下生产者的利润率的提高等,都在[在]激动了工业家的经营勇气,改变了经济的计算标准。同时,这些内迁的工厂,不单迁移了相当数量的机器和技术人才,并且因为在446家工厂中,所谓“工业之工业”的机器制造工业,差不多占了总数的一半。所以它们内迁之后,当然不只是各个工厂的单纯的恢复,而在它们恢复生产过程中,必须供给了发展其他工业的一个物资条件。在这样的客观的和主观的新因素之下,后方各省的工业就蓬蓬勃勃的在战时的特殊环境中空前的发展起来了。依据截至三十二年底的最新统计,后方各省共已拥有工厂4524家,资本2636851801元,工人273336人。如与战前相较,计工厂数增加了18倍,资本额增加了164倍,工人数亦增加了82倍。因为通货价值的变动关系,资本额的增加,或不足适当的反映工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但从厂数和工人数的巨大增加上,指示后方工业业已面目一新了。这种后方工业的面貌,有如下表所统计:

续表

从上述的统计中,有两个特殊意义的现象值得加以强调的说明,第一,后方工业的工业部门的分配,和战前的情形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譬如战前3935家工厂中,饮食品工业占24.19%,纺织工业占22.44%,化学工业占13.80%,机器工业占9.50%,服饰品工业占了7.80%,冶炼和电气工业只占1.5%左右,但战时工业中,化学工业以1081家占了第1位,机器工业以仅次纺织工业的839家占到第3位,文化工业占第5位,金属品和冶炼工业则占了第6和第7位。在一般情形下,重工业的比重的大小,如可作为一国工业发展的指标的话,那末,我国输入新式生产方法以来,即局束于轻工业的局面,在战争中却已完全把它改换过来了。第二,战前工业的地域分布,大多偏于沿海的几个通商口岸,但战时工业却已普遍到后方的各个省区,而四川、湖南、陕西、广西、贵州、云南和甘肃,更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区域,尤以四川一省的工厂数量占了总数的44%以上,它的地位几乎可以和战前的江苏相媲美了。我们在上面已对后方工业作了一个业别和地域别的横的观察,现在更在设立时期上作一纵的观察:

第二表 我国战时工厂设立时期统计

依据第二表的统计,使我们可以对后方工业的发展得到如下的几个较明晰的认识:首先,从总的方面看,自二十七年以来,各种工业每年设立的厂数都有迅速的增加,尤以三十年达到发展速度的最高峰,在此以前,每年的新增工厂约当其前一年的127%、150%以至206%,在此以后,发展速度却已大见减低,尤其三十一年的新增工厂,仅当三十年的66%,而成为战时工业最不景气的一年,但是这种不景气并没有继续发展,如三十二年的新设厂数,则已出乎一般意料之外的复重见上涨之势。如三十二年开工工厂虽仍只当三十年的87%,但较三十一年却已增加36%,即较二十九亦已增加33%。就各个工业部门看,则以机器制造工业、电器制造工业、饮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发展速度较为稳定,化学工业的上涨速度虽最高,但三十一年的下落程度亦最甚。至于在三十二年已恢复三十年之水准者,则有木材及建筑工业、饮食品工业、文化工业及冶炼工业等。另一方面,水电工业、土石品工业及文化工业等,则比较的不能追随一般的发展趋势,而表现颇不稳定的状态。再从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工厂设立的累积数看,则以化学工业及饮食品工业的增加倍数最多,前者约为26倍,后者约为25倍,其次为纺织工业约增19倍,木材及建筑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各约增13倍,电器制造工业约增12倍,其增9倍至5倍者,为金属品工业、服饰品工业、冶炼工业、土石品工业及水电工业,而以文化工业增加倍数最少,仅达4倍而已。

上面已将后方战时工业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分析,这里仍须对三十二年的设立工厂加以必要的说明。因为近一二年中工业的困难继续增加,停工闭歇的事业时有所闻,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三十一年以后工厂设立已走上一年减少一年的下坡路了,其实,如第二表所示,事实上并不尽然的。并且我们所统计的三十二年工厂数字,因为时间关系尚不能将已设立而未声请登记的工厂全部包括在内:据我们的估计,三十二年实际设立的工厂,恐怕已赶上或超过了三十年的总数。现在为了对三十二年设立工厂有一更明确的认识,我们特制了第三表和第四表:

第三表 三十二年设立工厂之类别分布

第四表 三十二年设立工厂之地域分布

上列二表之分析,已甚了然。今为使各业相对地位的变动,更得一明确观念,特与三十年以前之情形比较说明如下。在厂数方面,化学工业则由22%,增至33%,机器制造工业则由18%,增至20%,饮食品工业则由9.6%增至11.74%。在资本方面,化学工业仍保持原来的比数,其相对地位获得增进者,为饮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前者由4.30%增为11.32%,后者由14.98%增为17.33%,其减低了的为冶炼工业及机器制造工业,前者由15.59%减至8.65%,后者则由17.42%减至15.15%。在工人数方面,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三大重要部门,大致尚能保持原来地位,不过相对的比数,纺织工业则由38.59减至27.76,而文化工业则由11.67增至20.41,机器制造工业亦由13.06增至14.41。此外,冶炼工业及饮食品工业的比重,亦多增加。第四表所列工业的地域分布,亦已发生相当重要的变动,即在厂数方面,四川已由44%增为46.61%,湖南由13.34增为17.49,贵州由2.98增为9.79,云南由2.72增为3.52,甘肃由3.69增为5.10,可见工业已有向这几省集中的趋势。此外,广西只保持原来地位,而陕西却由10.24降至2.09了。在资本方面,湖南由3.92增至18.65,广西由7.80增至10.10,贵州由2.39增至6.12,反之四川、陕西、云南等却颇有减低。在工人数方面,亦以湖南由13.06增至27.11,广西由6.63增至8.26,贵州由1.89增至5.67,所增较多。反之,四川、陕西、云南诸省皆有减低。从上面的比较分析中,可知三十二年工厂的业别分配上大致尚是集中于机器、化学、饮食品等事业上。但可注意的,即年来一般所谓机器制造工业不景气的氛围中,减少停工或倒闭的现象,竟未吓倒企业家,以至三十二年新设的机器工厂仍然占了157家之多。如以重庆区而论,各方调查去年停歇的机器工厂,约有五六十家,可是同年开工的工厂仍有83家,超过停工的厂数以上,足见当前工业生产问题,原因极为复杂,决不是浮光掠影的偶举一二事实所能完全说明的了。其次,工业区域的分布,现已有由四川湖南两大工业中心渐向其他原料和市场条件较能利用的省区转移之趋势,上述的甘肃和贵州相对地位的增高,就是一种证明。同时,陕西新设工厂的减低趋势,似乎在工业建设已达饱和状态的原因之外,恐怕尚要在其他的经济政治因素上寻求解释的。此外,还有一点须说明的,即从每一工厂的平均资本和工人数量看,则资本由516千元增至915千元,而每厂工厂数量又由64人减至42人。前者的原因自是通货价值不断变动的表现,决不可以作为工厂规模扩大或资本准备充分的了解;反之,由于后者的减少,证明新设工厂更加是以小型工厂占了最大的比数。同时,我们还可以补充的说明,这些工厂在动力的使用上,一般的均无什么进步。这样,这种小型工厂的普遍设立,是与近年来从实际经营中所发生的合并集中趋势不相协调的,同时亦即说明大多数的工业经营家,仍没有接受实际教训,换句话说,他们仍没有放弃“以商养工”和“以工护商”的商业政策,而将他们的生产事业建立于较健全的基础之上。

最后,我们还要从工厂异动另一方面的情形上,观察三十二年度工业变动的趋势。依据工矿调整处的调查,重庆区停工的机器工厂共有52家,共有工具机数201部。这里告诉我们的,不只是停工厂数占了总厂数14.3%的一个严重事实,同时,由于停工工具机数只占总数的6%的一事实,可见停工的全都属于规模微小的机器工厂及修理厂,而规模较大的工厂却都尚能支持,甚至相反还有能进行充实扩大的。又据我们不大完全的资料,三十二年上半年全后方工厂异动的情形是:

第五表 后方工厂异动统计(三十二年上半年)

就上表所统计117家工厂异动性质来看,以增资居最多数,计有32家;实际上改组的25家中,还包含了17家增资的在内。如此,增资的已占总数的42%,歇业次之,共28家,如与转让合计,亦仅占31%弱。就各工业部门来看,则以土石品工业最多,占38%强,机器工业次之,占27%,纺织业又次之,占16%,而以化学工业状况最好,其变动的二厂亦仅属改组性质。再分析歇业的原因,计资金缺乏的占25%,经营不善的占21%,销路停滞的及原料缺乏的各占21%,技工缺乏的占3%,其他占8%。依据上述分析所示,我们可以说,三十二年后方工业的不景气情形,并非如传言之甚,而所谓一般的不景气情形下,还掩蔽了集中和淘汰的积极作用。不过,如果此种构成工业变动的原因,不能适时的加以克服,而任其自然的发展下去,同时,亦没有什么足以刺激或支持生产新因素,则今后工业生产的疲滞趋势,似将更会发展,而此种淘汰和集中的作用,亦将日趋剧烈的了。

三、工业产品数量上的观察

在上面,我们已从工厂的业别和区域分布的分析,对于后方工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概括的认识。不过这种分析,自是十分粗略的,现在为了获得更进一步的较具体的认识,我们打算再从各种工业产品数量增减的角度上来作一较详实的观察。

关于后方工业的生产统计,工矿调整处曾有工业生产指数的编制。其以二十七年为基年的总指数,是二十八年130.72、二十九年185.85、三十年242.96、三十一年302.17、三十二年375.64。这种指数的一般的增涨,或能相当地反映后方工业生产的总趋势。不过这个指数仅包括了34种产品(计生产用品18种,消费用品12种,出口品4种),而有产品报告的厂数亦欠完全,所以它的代表性不免受了较大的限制,同时,更因产量没有公营民营的分别统计,对于我们的分析亦少适用。今特依经济部统计处新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后方重要工矿产品产量第二次统计”之数字,分制生产用具、材料用品及消费用品产量之量比,以为分析的根据。今先将生产用具产量的量比录载于下:

第六表 生产用具产量量比(以二十九年产量为100)(www.xing528.com)

上表中我们所以将原动机、工具机、作业机和交通工具归并一起来考察的原因,是因为此类产品的增减,不单表示机器电器及交通工具制造工业本身的兴衰,并亦可以作为一般工业生产状况的指标看待的。根据上表的量比,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生产用具生产情形的几个较明晰的认识:第一,就各年度的一般情形看,三十年可算是最景气的一年,除了纺纱机制革机生产微有减少外,各种产品均行增涨,且发电机(以部数计)、电动机、工具机、工具、冶炼业用机、土石品业用机、酒精业用机、织布机、碾米机、制烟机、印刷机及造船修船等都曾达到产量的最高峰。三十一年则是转变中的一年,上述21种产品中,指数表示继续上涨的,只有原动机、发电机(以K.V.A计)、炼油业用机、制糖业用机、制纸业用机、小型纺纱机、面粉机等七种,其他约占三分之二的产品已开始下降,不过多数均曾保持二十九年的水准以上,其中只有大型纺纱机和以部数计算的电动机是例外,以及制革业用机更已达到了没有出品的地步。三十二年的生产用具的生产,则已如一般人所说的已进入萧条时期,在21种产品中,没有生产的占了2种,减产的有15种,降至二十九年水准以下的亦达7种之多,比较上年增加的仅有炼油业、酒精业、大型纺纱机及面粉机4种作业机,而原动机冶炼业用机及交通工具之减产速度特别显著,似尤值得注意者。第二,在各种产品中,有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增减趋势至不稳定,而在各项作业机的生产中更表现了突增突减的现象。这不单指示各项消费用品工业包含了客观条件的不定因素,同时亦说明了各种基本工业之市场基础的薄弱。无疑的,此种产品需要的急剧变换,实给予机器制造者以计划上、技术上和原料上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三,在各种产品中,工具机的生产趋势,比较稳定,尤其三十年及三十一年工具生产指数的特增,似是表示机器制造工业本身之扩张及充实的特殊需要,而三十二年之产量的突然下落,又似是说明此种扩充已达到饱和的地步。第四,发电机及电动机的量比,以K.V.A及马力计算的减少程度,远不及以部计者减少之甚,这似又一面说明我们制造技术的进步,另一面又说明市场上对于较大动力的发动机的需要,却仍有增未减。如果我们的这个观察未曾错误的话,那末生产用具的生产问题中,实在包含了需要和技术的两个因素,而如何改进技术和扩张需要,正是我们当前急待解决的双重任务了。

其次,我们来观察材料用品的生产情形:

第七表 材料用品产量量比(二十九年产量为100)

续表

材料用品的生产趋势和生产用具的情形不大相同,第一,除了锡钨锑汞因为外销运输条件的限制,铅与水泥因为内销的限制,和铜因为原料的限制,不得不表现增减不定或萎缩外,一般均在正常的逐年增产之中。第二,在铜铁生产过剩的呼声中,它们的产量反表现稳定的增涨趋势,尤其是钢的产量,三十二年更表现突飞猛进之势,这似是说明多年来的艰难缔造,已到了可以大量增产之时。第三,材料用品的生产,除了少数的原料或外销运输问题外,只要内销不生大的问题,它的增产超势是可以继续维持的,而品质的如何改进以及生产适合需要的更多样式的产品,却是摆在工业家前面的问题,同时,所谓优胜劣败的淘汰作用,亦似将愈演愈烈的。

复次,我们再来观察消费用品的生产情形:

第八表 消费用品产量量比(二十九年产量为100)

如上表所示,消费用品的生产,是后方各种工业中情况最称良好的一个部门。除了电灯泡及电线的生产,因为原料的限制,发生波动不定的现象;火柴的生产,因为销场的限制,表现减产趋势外,一般均能稳定,上涨或维持正常的水准。总之,各种消费用品的工业中,并非没有遭遇原料、销路、资金或运输等问题的烦扰,但就客观的可能及需要条件而论,这些工业依然存在着更大的发展可能的。

由以上三表对于生产用具、材料用品及消费用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概括的说,在我国战时特殊环境下,这三种工业的遭遇除了相同的条件外,还有各自不同的特殊问题,并由于这种特殊条件的作用,而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趋势。如我们在上面所究明的,这三种工业生产的一般趋势,只有消费用品工业是处于较正常的发展状况中,现在主要的是如何增加生产的问题。材料用品的诸工业,一部分供给国内市场之需要者,则在产量上和品质上还继续提出了增加和改进的问题,另一部分供给国际市场的产品,品质上虽多有极大的改进,而在目前的国际运输条件之下,自仍不易脱离萎缩萧条的厄运。然而处在最恶劣的境遇的,还是要算生产用具的诸工业。这种生产用具的诸工业,除了三十年或三十一年所谓景气的时期,一般的均已遭遇最实在而普遍的销路问题。据我们的研究,生产用具工业,虽说是一切工业之母,而其所以繁荣滋长仍须依存于一般消费及材料用品的工业之发展速度;如果此种生产用具的工业建设,仅仅建立于单方面的主观计划,或依赖于自身的扩张所生的需要,则在短时繁荣以后,终必遭遇再生产上的严重困难。不幸的,我们生产用具的诸工业的问题,最主要的正是消费及材料用品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较的远为落后,以致发生了极大距离的脱节。另一方面,生产用具工业的生产技术,在战时已有了各种个别的重要进步,但终因为过去技术基础的薄弱,和战时条件的特殊困难,我们的机器工业仍难胜任整套或整件产品的制造,它的主要业务,无疑的仍是停留在部分自造和配件零件的阶段上,至于品质的不能尽合标准要求,似乎尚是次要的问题。这种产非所需和需非所产的矛盾现象,正是整个问题的关键。这种问题的形成原因自然极为复杂,亦非那一个人或短时的努力所能克服,不过我们以为摒去一切浮夸的空谈,一知半解的曲论,从技术上、政策上和配合上重新检讨几次,总是切实有效的工作。我们到目前才能注意这类的问题,确不免已有为时稍晚之感,但“亡羊补牢”究竟还不失为明智勇敢的行为。我们如要真正建设工业的话,无论将来有怎样完美的条件可以利用,而学习并通过这种考验,还是一个不可跳跃的过程。

从产品数量的比较研究上所观察的后方工业发展趋势的几个特征,已如上面的论述。但是这些发展趋势的特征,尚只可说是一种总的趋势,我们如果更进一步的依照工业经营方式——公营或民营的分别来研究,则在许多工业部门中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知道自战争发生以来,公营方式的工业已以新的姿态,新的发展方向而取得日益重要的地位。依据三十一年的统计,公营工业的地位,在厂数上,已占取17.5%,资本总额上占取了69.58%,工人总数上占取了31.95%,和在动力设备上占取了41.29%的重要地位,我们现在再从公营民营工业之产品产量上作一更具体的比较,以观察其发展趋势的特征。

第九表 公营及民营工业之产品产量比较(百分比)

续表

上表我们所以不惮烦琐的作出每一产品的公营民营之百分比数,不单希望指示公营民营工业之在各工业部门中之分布的方向和相互的真实地位,并与第六表第七表及第八表所统计的生产用具、材料用品及消费用品诸工业生产的量比较研究,更可具体的知道后方工业生产的一般趋势中,公营工业和民营工业的盈虚消长颇有差异极大的特点存在的。这种公营民营工业间的细密的比较研究,只有任从读者的继续工作,在这里,我们只能提供下列四个较一般的认识:第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和企业家对于公营民营工业范围如何划分问题,曾发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主张,但根据我们这里的产品统计,可见公营或民营工业在各工业部门的分布上,已经并无什么重工业轻工业的范围可分,只有彼此不同的重心所在了。在上表所列51种产品中,除了石油工业的产品是公营工业的专利事业,电线的生产,亦已渐成公营工业的专营业务,除漂白粉为民营工业的产品外,我们可以说公营工业的重心,生产用具工业方面是在原动机、发电机、电动机的生产,民营工业的重心,是在工具机和船舶的制造,而各种作业机则公营民营都有制造,且增减变换,年多不同,不过一般的说,民营工业在作业机的生产上是较占优势的。材料用品工业方面,公营工业的重心是钢、铁、铅的生产,尤其钢的产量,现已有90%以上握在公营工厂的手中,反之,酸、碱及水泥的生产,民营工业则占绝对的优势,这在基本工业应归国营的主张上,却成了理论与事实恰相矛盾的现象。消费用品工业方面,除我们已在上面指出的石油和电器产品,已为公营工业专营业务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公营工业已普遍的从事各种消费用品的生产,而其地位亦已日臻重要,除肥皂、火柴和植物油代煤油的比数尚在20%以下,普通已达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而植物油代汽油、代柴油、轻革和机纱的产量,更已占取60%至80%的优势。反之,民营工业占优势的则在肥皂、植物油代煤油、火柴、重革、面粉、煤、焦、机制纸、厂布、酒精等产品的生产。此项产品之公营民营工业重心的所在,除可比较其相对地位外,并可在产品的重要性上,看到今后变动的趋向。第二,有一值得注意的现象,即除了各种作业机的生产因受市场需要的影响,公营和民营工业都表现或增或减至不稳定的现象外,公营工业的相对地位一般的多在继续增涨之中,而民营工业的产品,无论产量的绝对数字是在增加或减少,但在相对地位上却是一年一年的显著的低落下去。这在生产用具的原动机、工作机,材料用品的钢铁和酸碱,或是消费用品的煤、焦、植物动力油、酒精、面粉、机纱、厂布、电泡和电线的生产上,不论彼此的客观条件优劣,而公营工业的相对地位日在增高之中,则已是不可争的事实;且在现存的一般条件之下,公营工业更将继续发展下去,也是无可怀疑的。第三,我们在前面论工业生产的一般趋势时,曾指出少数工业产品指数的上涨以及多数产品指数的下落现象,但如依据第九表公营和民营分别观察时,则上涨的因素,既多属于公营工业产量的突增,例如铁、钢、锌、锡、酸、煤、焦、植物动力油、酒精及机纱等,在民营工业方面,实际产量还是颇有减少的;反之,在指数下落的诸工业,如原动机、发电机、电动机、工具机及厂布等的生产,在公营工业方面又是续有增加的。唯一的例外,是酸、碱等指数的升高,却由于民营工业的增进。有人以为公营工厂的产量报告不尽可靠,民营工厂的报告或多隐讳,这虽多少影响了我们的数字的确实程度,但是我们如不误解为公营工业可以独外于萧条条件而繁荣滋长,则某种需要的确定,原料的便利以及资金融通的容易等比较有利的条件,自可使公营工业较易实现生产计划和较多的忍耐逆流的□击力的。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指出的,即是无论公营或民营工业,增产或维持旧状的都是属于规模较大设备较全的大工厂,规模愈小的工厂却多是减产、停工以至在工业范围内已被集中被淘汰着的。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已在发展的合并或联营组织,正是工业自救的必然方向,同时抗战以来盛行一时的小型工业的主张,以至于“工业农村化”或“农村工业化”借尸还魂的农本主义,已遭遇客观事实的无情的清算。这是很明白的,即使在战时的绝对保护的条件之下,工业的经济条件仍然不能完全抹煞的,哪一种形式更合于经济的要求,亦即谁能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的机会,即使没有国际的自由竞争,这种集中或淘汰作用亦是不会停止的。

四、工业技术改进上的观察

技术是工业的发生及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同一的资源或原料,因为技术的进步或落后,就发生了利用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异;同一的工具,亦因技术条件的优劣,就产生产品种类和品质的多寡优劣。我国近百年来工业建设的艰难挫折,不单由于我们没有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亦还因为我们的技术不能充分的控制和使用输入的自然科学和机械。自然,技术的进步,又须依赖于工业的发展,而不能由其自身来决定的。抗战的发生,一方面由于外援的断绝,另一方面更由于迫切的需要,迫使我们的工程师不得不在技术上作了许多仿造、改良和发明的努力。这种工业技术的进步,对于今后工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实在比在后方建立几个工厂更为重要而深远。关于工业技术的改进,经过经济部审查而得到专利的有如下统计:

第十表 经济部核准专利案件统计

上表统计六年来我国工程界和学术界仿造发明的案件共有336(338)件,这在工业先进的欧美各国或视为卑不足道,但在技术落后并向以输入成品的我国,如与民元至二十六年核准专利者共计不过257件相较,自不能不谓为空前的盛事。尤其值得欣喜的,就时期言,几乎年有增加,而年度越后发明仿造的数量亦愈增多。就性质言,二十九年以前,家具文具的创作,占了极大的数量,三十年以后,机器、电器、化学、矿冶及交通用具的发明,已占到重要地位,且在年年增加之中;而化学物品的呈请专利,始于二十八年,矿冶的发明,始于三十年,尤足说明我国工业技术之质量并进的新现象。

就核准专利各案的内容分析,则以仿造欧美制品或方法的占最多数,其意义亦最巨;发明的件数虽在逐年增加,但因种种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距离重要而广泛应用的阶段究尚遥远。而就目前以至将来的需要看,学习并把握先进国的技术,通过普泛的仿造,实为走上发明和发展工业的必要阶段。今将战时技术改进的重要内容略加介绍:〈略〉

五、结论

我们在上面已将我国战时工业的发展趋势,从各方面作了一个具体的分析。这种分析,虽然十分粗略,但既是从具体材料出发的,自不必在此结论中多所申说。这里,只能综述我们所见和所信的于下:第一,我国战时工业曾是以最大速度在后方各地经济中树立并发展了自己的相当重要的势力,但自三十一年后确已渡过发展的高峰而转入一个困难重重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尚不是什么崩溃的性质,各类各式工业的盈虚消长既不尽相同,而淘汰与集中亦复起着相当有力的作用,但是一般的说,萎缩中的挣扎已代替了蓬勃的生气,临时的因素已代替了长期的工作计划,几乎可说是到处皆然的;而从各种条件观察,严重的困难所激起的急剧变化,亦显然不是属于已经过去的一年,今后的若干时期将会是更需要艰难奋斗的。第二,当前的工业生产问题是发生及发展于多方面复杂矛盾的条件之上: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经济政策与财政政策,通货膨胀与信用紧缩,原料与市场,公营与民营,管制与自由以及各个工业部门之间,技术与制造之间,都存在了许多客观和主观不能配合的矛盾,而此种客观困难的日益发展,主观愚妄与各自的图谋近利,又不免尽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亦是可能解决的,但必须有敏锐正确的远见,本末主从的方针,和大刀阔斧与砥柱中流的决心和勇气,才可减少新生的障碍,而开展一个光明平坦的前途。第三,我们的工业生产问题,并不多是黯淡的画面,如同工厂的设立和技术的改进年有增加的事实,就说明当前的困难,实是属于继续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客观上和主观上不能配合工业要求的问题,而我们对于此种困难解决的广度和深度,亦就决定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同时,战时保护和通货膨胀的条件所提高的超额利润,最大部分虽然又成了商业资本或奢侈靡烂生活的支出,但亦有不少的成为累积工业资本的源泉,事实上我们亦已看到若干由小厂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和产业组织,兢兢业业的在技术上产品上讲求改进,而意识的负起民族工业家的任务了。最后,还要说一点,战争固然给了工业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同时亦唯因战争才给了民族工业以发展的机会。如何把握这种最好的时机,政府和民间,都应用最大的决心和努力,使基本的改善工业条件和治标的工作互相配合起来,以使全部工业都能走上长足发展的道路,才是符合战时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真正要求。在工业生产的现阶段上,还有宽广的国地可供真正工业生产者的各自的发展之用,而不需亦不能以他人的牺牲为自身的生存发展之条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