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诗鉴》挖掘康有为:戊戌变法维新派领袖

《中华诗鉴》挖掘康有为:戊戌变法维新派领袖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康有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即“公车上书”。后在上海设强学分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一时间影响很大,被维新人士喻为戊戌变法维新派领袖。今辑有《康有为全集》等。形势迫使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他“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中华诗鉴》挖掘康有为:戊戌变法维新派领袖

根深疾痼陷危亡,赤子连呈医治方

破旧良招疗病体,开新变法整朝纲

构思华夏分三制,遐想环球汇一疆

夺目彩虹犹未逝,剪裁列国大文章

康有为(1858-1927年)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丹灶(今佛山市南海区银塘乡,又名苏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进士。鉴于民族危机加深,第一次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图中国富强。后在广州长兴里聚众讲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闻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康有为义愤填膺,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写出洋洋一万八千字的“上皇帝书”。联合赴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即“公车上书”。警告清政府说:“割地事小,亡国之事大,日本一国得逞,列强必接踵而来,今东边及台湾一割,法窥滇、桂,英窥滇、粤及西藏,俄窥新疆及吉林、黑龙江,必接踵而来,岂肯以礼让为国哉。”(载《康有为全集》)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后在上海设强学分会,设立学堂、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支持下,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九月“戊戌政变”发生,逃往国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进行长达十六年的周游世界各国,吃尽了“尝百草”的艰辛历程,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提出“以工立国”与“以商立国”的近代化经济构想。自称:“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辛亥革命后才回国。于1917年和张勋策划复辟清室,旋即失败。其维新变法思想的杰出贡献是,提出:“变”是“物之理”,“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圣人,糅合《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思想,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一时间影响很大,被维新人士喻为戊戌变法维新派领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今辑有《康有为全集》等。(www.xing528.com)

②根深疾痼陷危亡,赤子连呈医治方:是说晚清王朝已陷入积重难返、濒临危亡的关头,犹如一个急待抢救的“重病号”。康有为为挽救其命运,从光绪十四年到二十四年(1888—1898)先后向光绪帝七次上书,阐述其一系列救国的“医治之方”。

③破旧良招疗病体,开新变法整朝纲:指康有为面对满目疮痍的晚清王朝,欲医治衰弱的“病体”、为整顿荒废的朝政,提出必须破除墨守成规“恪守祖训”的老套,实行变法维新以整肃朝纲。语意引自《上清帝第二书》:“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陈规)之势治天下……”又上《变法请及时发愤运筹全局折》:“中国今当强敌四逼之时,非变法不能自保,而法不能变,则惟守旧者阻挠之故……”

④构思华夏分三制,遐想环球汇一疆:指康有为在变法维新运动中提出的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构思将三权合一的立法、行政、司法改为三权鼎立(即分治)之治的设想。汇一疆: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立的空想社会主义模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部曲。“太平世”即天下“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大同书》)即无国界,天下一家

⑤夺目彩虹犹未逝,剪裁列国大文章:意指康有为领导的激荡而短暂的“百日维新”运动,如一道彩虹,虽惨遭守旧派的镇压而失败,但余晖并没有逝去,它对中国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起到了推动作用。形势迫使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他“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立志做一个尝百草的“神农”,为祖国寻找一剂医国救民的良方,采择西方各国之长,先进之措施,撰成一篇篇大作,他的《大同书》被学者誉为“奇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