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哲学与同源性的道、真、善、美

和哲学与同源性的道、真、善、美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还有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原性意义。还可以说,“道”是宇宙中最率性、最自由的神明。它表达了“首善”、“首美”或“至善”、“至美”、“至善神”等诸多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共同思想和理念,可谓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总的来说,真、善、美,皆可从面部而起。简言之,真、善、美有自身生成性的伦理关系,和谐则是建立于真、善、美之上的一种极高明的理性。

和哲学与同源性的道、真、善、美

要进一步理解人面鱼纹彩陶盆的人文底蕴及其意义理性,《道德经》中的一些语句可以作为参考:

(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4]

善行无辙迹。[25]

夫唯道,善贷且成(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可谓宇宙通行的硬通货)。[2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7]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8]

很难说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就拥有《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底蕴,但有些理念应当已经存在或者处于萌芽状态。这里将两者进行对比,是因为“道”这个汉字的构型与人面鱼纹的构型高度契合。“道”还有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原性意义。

“道”字由“首”和“辶”组成。“首”在动物孕育成形的过程中最早形成,因而含有初始性语义;“辶”含有走动、行动、运动、运行等语义。李泽厚先生形象地说,“道”是行动着的神明。还可以说,“道”是宇宙中最率性、最自由的神明。

“道”是行动着的神明这一解读,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道”所拥有的诸多思想维度意涵以及尤为重要的宇宙万物的本体论意义。正因如此,“道”的本体论内蕴还可以用“太初有道”来表达。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语境下,这种表达或许更为准确,语体及意蕴也更为古简深闳。

《道德经》中还有这样一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9]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来说明“水”有“上善”的体性与德性。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几近于“道”,“道”很显然就是“上善”、“最高善”。将“道”解释为“首善”、“至善”或“最高善”,跟它的本意是重合的,只不过是将“道”的这种思想内蕴维度具体化了。(www.xing528.com)

“首”和“道”的上述人文思想意义,在汉字创制时应当发挥了不小的影响。如汉字中的“善”和“美”,都与人们熟悉的家畜“羊”有密切的关系。“善”和“美”都含有“羊”的上部,从直观而言,“善”和“美”的含义就源于“首”。看一个人是否“和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面部表情。“美”则可以视为人与一只蹲着的雄健的“羊”相迎所得到的观感及拟形。

或许基于“首”、“善”、“美”乃至“生”的早期思考和理念,人面鱼纹彩陶盆才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中华文化内蕴。它表达了“首善”、“首美”或“至善”、“至美”、“至善神”等诸多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共同思想和理念,可谓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几乎将当时人们能够想到的全部良好愿望转化成为心目中的最高神祇,以临照人世间及万事万物,是至善、至美、至高无上的高度重叠与统一的化身。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理念和人文内蕴作为基础,《周易》中才会有这句人们非常熟悉的箴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早期汉字还具有图画的特征,后来逐渐线条化、规整化。这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说明,史前艺术对后世文字的产生和创制具有重大的历史铺垫作用。许慎的《说文》有这样的释义:“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徐铉注说:“羊大则美。”这主要是从字体的构型和主体的经验来解读的。对于美,许慎主要从味觉来解读。但美与其说是味知觉,毋宁说更多是一种视知觉。因此,要理解善和美的潜语义,或者解读古人对善和美的原初效用向度的理解,不仅需要找到比较契合其潜语义的语词,还需要考虑语词的域值及其透彻性和穿透力。“美”字的起源本身或许就含有这样的美学命题:“生命因雄健而俊美。”或曰:“善因其健而生美。”《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体性意蕴不外乎如此。

另外,从楷体汉字构型来看,“真”具有“十目”一致同意的共识的潜语义,因而“真”是认识的目的,而且可以通过比较和实践获得确证。因此,大体上,人面鱼纹构图也隐约有“真”的某些图像性原初形态。总的来说,真、善、美,皆可从面部而起。

在日常生活上,“真”与“伪”相对,两者都受“善”的约束和控制。例如,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友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是一种生活艺术,其中不是说不要真或不要真诚,但有时过于直接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高兴,甚至可能使对方受到伤害。因而对“真”要有相应的和合度的掌握,要有所约束和控制,而善就具有这种功能。“美”是对事物存在的效果的正向肯定,具有对“真”和“善”的内在性做最终判断和评价的作用,因而是“真”和“善”的综合反映。简言之,真、善、美有自身生成性的伦理关系,和谐则是建立于真、善、美之上的一种极高明的理性。正因如此,所谓自由,善者自由而已。

至此,我们会不禁对古人所造之字所拥有的朴素而高远的聪明睿哲表以由衷的赞叹,而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蕴含的中华文明的温柔敦厚、深美闳约,亦足以对人的灵魂产生一次幽深的激荡:美,何以如斯!善,何至于斯!

进一步说,无论是汉字还是中国哲学的范畴构建,无不含有感知和认知的双重理性,无不含有从感知走向认知的连通性,因而蕴含着人类对事物认识的规律性。所以,所谓汉学,既是文字学,又是文化学,同时还是中国哲学,有其客观的难度和深度,并以此激发出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既是文化的国度,又是哲学的国度。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思想的中国,无论站着还是卧着,都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都有着难以企及的博大和精深。这说明,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抑或民族,如果能够从自身文化中得到丰富而饱满的精神和解、精神喜悦与满足,实乃人生莫大的幸福。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判断:善可以让人感知,善就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德性及其让人满意的和合度。既有来自先天的以及内在和内生性的善,又有来自后天的以及外在和外生性的善,善是可以持续和积累的。善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让人成功,但它是人生、为人处世最安心妥帖的通途。它应是人生的基本态度,但又是人生的重要挑战。

有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人人有善、万物有善,唯人类有善善之善。同理,美也是如此:人人有美、万物有美,唯人类有美美之美。为什么这样?其他善和美主要是先天的,缺乏主体性的内生动力,只有人类有主体性的内生动力和意向性生态力,能够持续地追求与完善原有的善性,不断地创造和增加善,因而也最富有生生之能。是以说:人人有善,万物有善,唯人类有善善之善;人人有美,万物有美,唯人类有美美之美。而人类与其他动物乃至万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有主体性的内生动力、意向性生态理性和生态意识,人类是善的歌者、美的舞者。这种追求既是人类的万善之源,又是人类的万美之源,因而更需要倍加珍视之。实际上,无论是善还是美,都可以让人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和谐正效应,让人仿佛感悟到宇宙存在的真谛,让人觉得自身与整个宇宙都联系在一起,因而值得我们善知之、生生之、善善之、美美之,进而拥更大的善、拥有更大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