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列和解释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影视纪录片写作的一些基本要点和准则:
第一,使用日常语言。整体而言是要追求一种简易、平实、口语化的风格,但是在信息的传递上却要简洁、清晰、明确。对于初学者而言,我们在撰写解说词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方式是:首先对他人说一下你打算在每一段解说词里所要展示的内容,如果对方能够明白你的意思,然后才开始撰写你的解说词。在撰写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或者默念你的稿件来寻找语感。初稿完成后,还可以再次向他人朗读,以确保你的每一段解说词都能让人明白表达的意思,又有足够吸引力。
第二,写短句而非长句。除了个别非常风格化的文艺电影,无论解说词还是字幕都非常忌讳用长句子来表达观点,尽量每个句子只说明一个意思、一个观点,或者一个主要信息。句子太长、信息复杂或者观点太多,观众或听众就会感到困惑。(注意,为了寻求一种限定性的准确,这本书本身经常不得不使用长句子,但是千万不要模仿)
第三,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一般而言,我们还是认为纪录片要追求一种叙事风格的客观性,要尽量客观地陈述一件事情而不是渲染一件事情,或者太强烈地表达创作者自身的观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感性的内容交给画面自己来传递和表现就足够了,使用文字是画蛇添足。
第四,避免套话。其实任何追求精良文字或与众不同的写作者都希望自己避免套话,多点新颖表达。但对初学者而言,要提醒自己的是尽量少使用成语和俗语,因为这些词汇容易陈旧,也容易让你泛泛而谈。还有就是少使用排比句,毕竟你是要描述一件事情,而不是发表一场演讲。
第五,注意时态和语态。在英语的写作环境里,我们往往会要求写作者尽量多使用“现在进行时”来进行叙事;在汉语的写作环境里,对语态的感受没有那么精确,但同样会强调以一种“现场目击者”视角来描述事情。另外就是叙事的时候,尽量少用被动语态,多用主动语态,易于观众理解。(www.xing528.com)
第六,反复确认文字是否足够精炼。纪录片的文字写作是个精雕细琢的过程,要斟酌你的每一个词和观点,对信息进行提炼,文字要尽量简单和精短。这不仅仅是体现在解说词的写作上,也体现在提示性的字幕上。看下文的例子,想想我们这样来用字幕提示地点是否正确。
显而易见,这样太复杂了,对于观众而言什么区什么街道的信息没有意义,也许仅仅一个“上海”就够了,也许仅仅是“上海,上海大学”也已经足够充分了。但是在一屏字幕里出现了两次上海就会显得重复,那么不妨在字幕里只出现“上海”两个字作为地点的提示,然后用解说来补充信息:“这座大学坐落在……”
第七,开篇尤其要注意新闻要素。影视作品开篇的解说词或者字幕一般未必涵盖新闻全部要素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原因(why)与经过(how),但至少应该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最重要的信息,作为叙事的起点。如上所述,地点未必非常详尽,但是必须要有。时间则未必精确到小时,但因为纪录片都是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非当天发生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注明事件发生的大概日期。有时也许是年份,有时也许是季节,有时根据情况可以精确到月和日。当然,某些展现人物一天之内活动的影片可以精确到小时。然后要注意的是,在人物出场(亮相)前后,要介绍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或者相关的人物状态,可以运用解说词,也可以是在人名字幕里进行信息补充。
第八,根据剪辑确定解说词时长。一般来说是先完成镜头素材的剪辑,然后根据镜头剪辑的内容以及画面的时长,来撰写解说词。这是一个要综合判断的写作过程:其一是要根据画面的长度,来推演解说词的时长,从而判断解说词的信息量;其二是同时要根据画面内容来思考解说词将传递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能否被相应的时长所容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