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武术在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中的传播与发展

民间武术在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中的传播与发展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术是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与武术最为密切的“武舞”要算较早的具有典型表演性质的活动。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武舞”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说明远在殷商时期,武舞已经常出现于宫廷宴乐之上。在祀神祭祖时或在战争获胜时都举行武舞,以表现人们真诚、喜悦、欢快之情。无论哪种范畴的“武舞”,其与“乐”均有密切关系。

民间武术在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中的传播与发展

武术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长时间、多学科文化不断积累和渗透的结果。其中,美学思想的渗透构成了武术美学思想体系,它既相同于美学的某些特征,又有别于美学的某些属性,这是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武术的美学特征上,如动作美、姿态美、劲力美、技击美、节奏美、结构美、名称美等。对其美学特征背后的、深层次的美学思想挖掘明显不足,以至于这些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态。另外,这些研究过多地套用美学学科的知识,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现象严重,缺乏对武术自身美学因素的挖掘,如意韵、形神、刚柔、动静、情趣等。笔者试想对武术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思想根源,从美学角度认识中国武术的本质和特征,以丰富武术文化,促进武术文化发展。

武术从产生开始,就具有“练、用、看”三种基本功能,其中“看”是指它的观赏价值,具有观赏价值的东西一般都含有一定的表演艺术性。通过优美的造型、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深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引以为乐。

与武术最为密切的“武舞”要算较早的具有典型表演性质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有“祀”则“舞”,有“戎”则“武”。“舞”与“武”的融合构成武术套路的雏形。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武舞”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武舞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据《尚书·益稷》记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大意是人们敲打着石鼓,模仿着各种野兽的姿势,翩跹起舞。二是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据《商书·伊训》记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这说明远在殷商时期,武舞已经常出现于宫廷宴乐之上。在祀神祭祖时或在战争获胜时都举行武舞,以表现人们真诚、喜悦、欢快之情。(www.xing528.com)

武舞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表达情感的“大武舞”,其内容在于表现“周武王伐讨之乐”,这种武舞属于文艺范畴;另一种是“练武”的武舞,如“干戚舞”,“干”即盾,“戚”即斧,乃是一种手执盾、斧等器械进行搏斗技击的单纯操练,其动作粗犷,“发扬蹈厉以示勇”,属于体育的范畴。无论哪种范畴的“武舞”,其与“乐”均有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