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促进民间武术传播与发展

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促进民间武术传播与发展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完善武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据实地考察,佛山先后建成了黄飞鸿纪念馆、鸿胜纪念馆、叶问堂、李小龙祖居等武术文化旅游景点,佛山武术博物馆还将梁赞故居、陈胜故居、鸿胜祖馆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此,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抢救和保护传统武术的研究课题。对传统武术进行抢救和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促进民间武术传播与发展

(一)依法推进武术文化产业,提高管理的科学

武术文化产业既有体育的属性又有文化的属性,既有事业的特点又有产业的特点,所以它的发展先是在体育和文化的框架下的发展,然后才是在事业和企业框架下的发展。在现有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为武术文化产业单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主动适用于体育、文化、事业和企业多个领域政策法规,以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可以预计,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需求,一些政策和法规将会陆续完善出台,以确保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发展得到相关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植。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完善武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通过管办、政企、政事、企事分离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建立与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主要是做好宏观指导,整体规划,在产业项目、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品牌塑造、投融资政策、人才队伍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把武术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系中加以指导,并制定规则、规范市场和监督管理,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武术文化产业经营。另外,要建立健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植体系,在资金、立项、税收等方面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尤其要重点支持有市场竞争力或有品牌优势的武术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大力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全局的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最后,抓住核心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础,坚持调整改组相结合,支持鼓励发展多元的武术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武术教学、健身、培训、竞赛、表演、俱乐部等核心产业的发展,并带动武术相关产业和武术辅助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打造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少林”“少林寺”和“少林武术”是不可复制的特殊品牌,但它给预计要开发武术文化产业的省市和地区的启示意义是巨大的。少林寺是以“禅武医”为依托确立的产品主题和品牌形象,并打造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文化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禅宗佛教的核心内容,围绕着这个核心以僧人、木鱼袈裟佛经为产品价值的体现,而少林武术则是最具魅力和最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我国青少年来寺院就是想学会像《少林寺》中那样的“真功夫”。外国人则是以习武为主,兼学佛医,与之相应的产品构成消费的终端。“少林药局”的成立为少林寺的损伤救治秘方开发提供了可能,如少林练功保筋通脉方、少林练功通气血方和少林练功洗手和伤方等都是出家人在习武和修道过程中,总结和积累出来的少有的保健价值功法和养生健身良方。如今,这些良方得到了有效开发并投入市场,初步实现了“武医结合”“为民所用”的产业目标,效果良好。

后起之秀的佛山提出了“以武养武,以武兴市”的发展战略目标,采取政府扶植,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谁投资,谁受益”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武林圣地”为依托,打出了李小龙(其祖籍在顺德、其师叶问)和黄飞鸿(其祖籍在佛山)两张王牌,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据当地政府官员讲,近些年来,佛山多次到国外招商引资,有60%的外国人了解“李小龙”。在李小龙辞世近50年的时间,他依然受到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时代人们的追捧,据说关于“李小龙”的品牌在全世界的价值超过10亿美元。佛山抓住了这两张王牌,效益日显。据实地考察,佛山先后建成了黄飞鸿纪念馆、鸿胜纪念馆、叶问堂、李小龙祖居等武术文化旅游景点,佛山武术博物馆还将梁赞故居、陈胜故居、鸿胜祖馆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当地丰富的“武林人物和事迹”素材为《黄飞鸿》《叶问》等功夫影视片和文艺作品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佛山的习武人群以本市市民为主,以中老年人为主,约占80%;培训内容依次为太极拳、散打和一般性武术套路。武术图书、音像、器材和服装等大量涌向市场,并产生了相应消费。其基本程序为注意—兴趣—欲望—行动—满足。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

上述内容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市场经济规律问题,那就是,实施武术文化品牌战略,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武术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通过保护、开发、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品牌为武术文化产业带来资本聚集、规模扩大、品牌提升、消费导向、产业示范、利润增值等多重效益,从而提升武术文化的竞争力,以求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三)重视武术文化申遗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武术文化产业悄然兴起,这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优秀的武术文化,只有保护好,才可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武术濒临失传,或正在失传。对此,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抢救和保护传统武术的研究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设立“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文化界迅速回应,次年中国的昆曲率先入选,目前我国共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www.xing528.com)

在“申遗”方面的先行者是“少林功夫”。多年来,少林寺借助多方力量为“申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后续的传统武术“申遗”提供了借鉴作用:一是要深刻认识世界级“申遗”工作是高标准、高规格的。我国应根据国际“公约”的精神,制定一套可操作的“申遗”路线图。二是要整合庞杂而丰富的传统武术内容。应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精心筛选、科学整合、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三是要不断扩大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影响,组织人力策划“世界武术巡演”,加大在国外的宣传力度。对此,还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把“申遗”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重要的是用“申遗”的要求和标准来抢救和保护濒危文化产业。

对传统武术进行抢救和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其相容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一种“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的呼声。

(四)大力开发武术旅游市场,提高社会的影响力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人数居世界第一位。武术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崛起的一项新兴产业,它是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旅游业的繁荣而悄然产生的。少林武术文化旅游是极大成功的,堪称典范,相关的研究文章多如牛毛,这里不再赘述。在“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影响下,武当山大声呼喊出“天下太极出武当”的最强音,并开启了武当山太极拳旅游之路。以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举办的“武当武术文化节”为例,其就创下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旅游开发战略。湖北省是将武当山旅游产业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以统筹规划的,以大山大水大人文为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城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实现山、水、城互动,人文与生态相融,打造集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十堰市就“一体化”旅游问题提出了多条思路,其中特别强调:必须坚持高标准规划;坚持以武当山为龙头产业;要“坚持生态第一,旅游第二”“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资源换资本;注意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旅游产业大跨越、大发展……武当山旅游以“第三、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契机,对相关的软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比武、问道、观光、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武当山以山峦起伏、景色秀美、建筑独特、道法玄机、崇尚宝剑、练气养生而闻名,进而吸引了大批旅游、修道、习武和投资者,现在每年到此参观的游客达数百万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真正唱响了“水之阴,山之阳,天下太极出武当;有为、无为、无不为,中华精神美名扬”的时代音符,不断提升“武当山—世界遗产,国家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河北省也是个武术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但“名盛形散”也是现实,大多零散于乡间,空间聚集度较低。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以“侠义”为资源整合主线,塑造以“尚义任侠,慷慨悲歌”为内涵的“河北省武术”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正定历史名城和旅游的优势,以此为核心建立综合性武术文化产业园—“华武园”,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武术文化产业园林。“华武园”占地约17公顷,塑造文武“二圣”的文化内涵,并与正定大佛珠联璧合,打造地域旅游“礼佛朝圣”新品牌。此园是集国内外搏击竞技赛事、学术段位资格认定、中外高端专业人才培训、影视拍摄、文武一道名家论坛、旅游休闲和“华武”系列文化产品开发推广于一体的武术文化产业基地。以“华武园”为中心,辐射全省武术文化产业,如沧州武术园、保定摔跤园、广府太极园、蓟州北少林禅寺等。近年来,河北省旅游局对外发布了反映沧州、保定武乡风貌的专题片—《武乡行》《保定保健旅游》《一代宗师》和《太极拳乡记行》,有效提高了河北省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每年来此地学武、观光的外国人有增无减。到八极拳发源地孟村县学习武术的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武术爱好者达上千人次,日本还成立了“日本八极拳研究会”,八极拳成了孟村县对外经济、贸易、旅游、文化交流的媒介,为孟村县对外开放架起了桥梁创造了效益。

以上两个成功实例各有千秋,湖北省是将武当山旅游放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龙头的位置做综合规划的,既突出了武道结合的特点,又带动了“圈内”的旅游产业,可谓大视野、大旅游。而河北省集中整合“名盛形散”资源,设立主线、深挖内涵、打造品牌,以正定“华武园”为核心,开发其他零散武术文化资源。两例的共同特点是,整体规划都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上,根据本省经济状况、自然资源、武术文化底蕴、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考量所做出的,既符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又凸显武术文化的魅力,较为规范地实践了“策划—投资—运作—回收”的经营模式。

总而言之,“以武养武”是一种古老而新兴的模式,古时就有广收门徒,传播武术技能及受聘于军之教者;在民间有“导引之士”和“养形之人”,教授导引养生方法的。还有依靠其勇力、武技依附贵族、富门为生的人,他们就是“以武养武”的先辈。今天的“以武养武”较之过去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它是将武术文化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以开发和利用的,其市场决定武术文化产业的兴衰。开发和利用武术文化经济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职能部门必须对武术文化产品和市场发展前景做出客观、准确的估价,并建立全国性的武术文化产品体系和管理体系,按照经济规律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开拓武术文化市场,挖掘武术文化所蕴藏的巨大资源和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于人类,享用于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