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探古:宋河镇的书映台桥,荆门市唯一的纪年标志民国水泥桥

荆门探古:宋河镇的书映台桥,荆门市唯一的纪年标志民国水泥桥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山县宋河镇西约一公里处的书映台山脚,有一座南北向跨于一小河上的名桥,它就是书映台桥。史料记载,书映台是一处易守难攻,扼守宋河镇西侧的战略要地。能否攻克宋河镇关键在于拿下书映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书映桥仍然是应随公路上京山境内的一座重要桥梁。书映台桥,是荆门市范围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标志的民国水泥桥。

荆门探古:宋河镇的书映台桥,荆门市唯一的纪年标志民国水泥桥

京山县宋河镇西约一公里处的书映台山脚,有一座南北向跨于一小河上的名桥,它就是书映台桥。

书映台桥创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笔者2006年6月2日考察此桥,只见山台巍峨,溪水潺潺,在绿林之中,隐藏着一座水泥古桥。其桥结构为1墩2孔的石混平板桥,桥墩两头呈尖角形。桥长6米,桥宽3米,桥高3米,桥板厚0.3米。四边护岸八字各长2.4米。西侧桥板边上制有阴文大楷书“民国十七年高守诚建修”10字。此桥现保存完好。

据考,高守诚是清末民初宋河镇高家畈村人,是宋河镇上有名的桐油商人,好施舍,喜行善,口碑很好。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他的堂弟高启圭曾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当过京山县县长。民国初,高守诚发现宋河至三阳公路,因道路崎岖,河流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于是他出资在这段公路上修建了三座桥梁,书映台桥是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其余两座早已毁失。

书映台桥

书台映月,乃京山宋河古时八景之一。相传东周时,孔子周游列国,以车载书行至楚国,到了宋河西边的山溪时,正值中秋,孔子被这里碧水蓝天的美景所陶醉,高兴地大叫了一声“美哉也”!这突如其来的叫声使马大受其惊,致使车子翻于溪水中。孔子请人打捞书籍,置于溪边的山头上晾晒。入夜,人们看到天上的明月照在书籍之上,金光闪闪,十分迷人,于是人们将此台命名为书映台。(www.xing528.com)

仔细观看书映台,原来是一座红麻石形成的天然平台,高约10多米,方圆100多米。西北南三面垂直向上,只有东侧的缓坡供人上下。史料记载,书映台是一处易守难攻,扼守宋河镇西侧的战略要地。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开始后,国民党新十七旅逃到宋河镇固守。能否攻克宋河镇关键在于拿下书映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独立旅三团三营沿应随公路进入书映台桥附近时,遇到了书映台上敌军的拼死阻击。当时营首长决定,在正面进攻的同时,派部分部队迂回到书映台后侧,四面发起进攻,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在4月16日晚通过书映台桥攻克了书映台。随后各部队连夜向宋河镇内敌人发起猛攻,固守街区的敌人阵脚大乱,纷纷向应城和京山县城逃窜,又遭我各军阻击。4月17日上午,宋河战斗结束,歼灭国民党新十七旅大部,俘虏敌军2100多人,缴获一大批武器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书映桥仍然是应随公路上京山境内的一座重要桥梁。1984年冬,宋河至三阳的公路改造加宽,在书映台附近南50多米处新建了一座大桥。从此,民国十七年修建的这座水泥桥失去了主干道桥梁的功能,成为一座乡间小桥。

书映台桥,是荆门市范围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标志的民国水泥桥。如今,完好的书映台桥静静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讲述着孔夫子晒书的典故、高守诚捐资建桥的佳话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宋河的战斗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