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筝乐走向世界

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筝乐走向世界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音乐在面对世界时,常常以产品、节目的形式展现,而其中所包含的学术性问题常常被忽略。当我们面对世界,我们展示的是中国,是中国的传统,新旧与否倒在其次。对这种困境进行思考,调整好应有的文化态度,采取相应的文化策略,民族音乐才能有希望。中国的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个性独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大国形象在日渐清晰,我们民族音乐应该早早做好走向世界的准备,应该是中国民族音乐上场的时候了。

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筝乐走向世界

(一)坚持学术引领

文化是一种特别的资源,往往是物质与非物质、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而文化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观念、标准、精神、韵味。民族音乐在面对世界时,常常以产品、节目的形式展现,而其中所包含的学术性问题常常被忽略。在音乐的学习与表演中,演奏者往往只有被记录下来的曲谱,而该曲谱首先已被进行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的“转化”,这不仅是记谱方式的变化,更是音乐文化的“转译”。被用简谱记录下来的音与前人用传统记谱法记录下来的音,已是似是而非。至于音乐中无音、非音的部分(演出的人员、环境、仪式等),根本没被记录。这样,正像花朵离开了土壤,像图案离开背景,不得不在再次演绎中被曲解、被误解。近年,常有国外学者来中国考察民族音乐,让他们苦恼的是:他们常常被当地政府部分安排去看准备好的节目,被搬到舞台上排练好的节目,在他们看来,这只是模仿,而模仿表演失去了民俗本身的环境,已不足以作为学术研究的依据。因此,他们只好在不与当地打招呼的情况下,偷偷去看在实际活动和环境中的表演。原生与模仿,在艺术上看似乎一样,在学术上已完全不同。在对外演出中,外国朋友常常对经过精心排练、修改、创造的节目并不感兴趣,倒是对一些民间团体兴趣盎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团体的节目更乡土,更传统,更原生性。可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未被重视,也未被解决,这一方面来自对学术与艺术关系的理解与偏差,另一方面也来自创作、表演与学术、研究两类机构的分离。不从学术上梳理过的音乐,其文化价值是大打折扣的。缺少学术支撑的艺术又怎能被认可呢?在国际舞台上,并非挂上中国文化的招牌就可以征服观众。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观众的文化眼光是挑剔的,粗制滥造的“中式”文化快餐难以让别人乐此不疲地享用,从学术上保证民族音乐的地位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二)坚持对传统的发现

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在于传统,中国民族音乐的根也在于传统。将民族音乐分为传统音乐和新民乐的做法是不妥的。因为传统定位在过去,就被视为遗产,似乎已与今天不再发生关系。而新民乐定位在当代,似乎是可以不按传统的。这样,失去活力的传统音乐,与失去传统的新民乐构成民族音乐的基本状况。这是绝对历史进化论的产物。当我们面对世界,我们展示的是中国,是中国的传统,新旧与否倒在其次。在文化中,只有真伪、优劣、原生与模仿,而时代先后不能代表是否优秀。在音乐等文化领域,常常误以为我们后人比前人进步,我们的东西比前人更优异,实际上未必。这种当代人的傲慢让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认识、理解、尊重,也失去了我们更快进步的可能。传统的未必是落后的,未必是过时的,未必是腐朽的,反之亦然。但举目我们的民乐界,似乎每天都以创编为目标,以超越为动力,以突破为理想,但忽视了对传统的创新可能连传统都赶不上,所以,我们应当深入传统,理解传统,发现传统。

(三)坚持对文化的整合

当然,民族音乐并不排斥创新,在笔者看来,民族音乐创新的基础与途径,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整合,这里的核心是对文脉的尊重与把握。所谓文脉,主要是指文化间在精神、形式间的相似性和相近性。不用说,任何文化创新的基本原理均可视为新的文化组合,只不过,组合什么、如何组合却自有规则。生物学上,植物的嫁接要考虑种属关系的相近和品质间的互补,这样才能成活,才能产生新品种,否则,就会出现无法存活和存活而无用的问题。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可借用的文化素材很多,这种产生的无限组合可能常常误导艺术家们,以为可以乱搭配。相反,在今天我们更要懂得“文法”,就是按文化规律进行文化创新。中国台湾汉唐乐府”由南音(在台湾或称南管)名家陈美娥创办于中国台北。秉持重建南管古乐于中国音乐学史学术定位之宗旨,在于深入经典追本溯源著述之论,并培训南乐演奏演唱及演出人才,为日益式微薪传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鲜活力。该团在保证单曲的传统完整前提下,将单曲重新整理、组合,串连成新的大型剧目,而这些剧目,又运用传统文学的题材,如《簪花记》《丽人行》《洛神赋》,同时吸收了南音戏、梨园戏的科步动作,在服装上依照古代文物进行复原制作,力求达到历史的真实性。这样,在文化间构成一种相近的文脉凝结,看到的是传统的再造与复活。该乐团到世界许多地方演出受到欢迎。同样,厦门南乐团也排演了《长恨歌》,其理念也是尊古不泥古,该剧既保留了南音古老曲种的音乐特色,又丰富了古老曲种的表现力,展示了古老音乐的现代审美意蕴,并于2002年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新剧目奖、音乐创作奖、表演奖。(www.xing528.com)

总之,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有许多困难,但民乐又必须面对世界。对这种困境进行思考,调整好应有的文化态度,采取相应的文化策略,民族音乐才能有希望。中国的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个性独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大国形象在日渐清晰,我们民族音乐应该早早做好走向世界的准备,应该是中国民族音乐上场的时候了。

【注释】

[1]腾菲.试论古筝音色[J].今日科苑,2010(8):229.

[2]周璇.筝曲《云岭音画》意象形态及其演奏表现探析[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9):152-1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