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筝乐:文化传播与未来发展

山东筝乐:文化传播与未来发展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历史上山东聊城一带以及菏泽一带都有古筝音乐广泛流传,但是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人以及传授系统却存在极大的不同。现在已知最早的菏泽一带山东古筝流派传人是黎邦荣,他是清末民初的文人,擅长演奏古筝以及多种乐器,也精于山东琴书演唱。山东筝乐最具代表性的是“碰八板”。

山东筝乐:文化传播与未来发展

(一)山东传统筝派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的山东传统古筝重点在山东鲁西南菏泽一带以及鲁西聊城一带广泛流传,尤其是菏泽一带的郓城、鄄城地区,堪称“琴筝之乡”。

尽管历史上山东聊城一带以及菏泽一带都有古筝音乐广泛流传,但是这两个地区的古筝传人以及传授系统却存在极大的不同。由于聊城一带的古筝传人与其保留下来的曲目比较少[1],之后,这个地区的筝曲又没有在各地流传开来,所以,现在我们所了解到的山东古筝流派,主要还是以菏泽一带的古筝流派为主。

现在已知最早的菏泽一带山东古筝流派传人是黎邦荣,他是清末民初的文人,擅长演奏古筝以及多种乐器,也精于山东琴书演唱。山东筝乐最具代表性的是“碰八板”。

所谓的“碰八板”,其实是由古筝、扬琴、奚琴、琵琶4种乐器一起组合成的丝弦合奏形式。演奏同样也属于这种形式的:4种乐器各自要演奏板数一致(小节一致、乐曲长度一致)但是曲调、曲名都不一致的“八板体”结构乐曲。各个乐器要演奏出不同旋律的乐曲,各声部的音乐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这就形成了复调音乐的效果(图2-1)。

图2-1 复调音乐的效果图

在“碰八板”中,古筝演奏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主要的乐器,因此,当地有“无筝不成乐”之说。

(二)山东筝派的艺术特点

1.山东筝派总体风格

山东筝派不仅继承了其优秀的传统风格,还开创性地贴近了现代民众,华丽、柔美、刚劲、明亮,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它的音韵宽厚,粗犷而豪放,苍劲且细腻,刚柔相济,乐曲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内容十分深刻,音调古朴而典雅,结构非常严谨,节奏的跳跃十分鲜明,很多筝曲都带有这一风格的特征。山东筝派的演奏风格往往都带有一种古朴刚健、热情奔放、音韵宽厚、古朴典雅、浑厚无华、清丽纤秀、质朴率直、虚实结合、刚柔并济的典型的艺术特色。处理乐曲的时候也非常注重从筝曲的本身内容以及感情方面出发,对音色、力度的控制、情感变化以及处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始终保持一种内在和含蓄,在一定适度的范围之内。对乐曲处理方面也追求迂回雕琢、婉转缠绵,音乐跌宕有致,曲调的韵味十分深长,乡土的气息极为浓郁,重内在,具有一种空灵回荡美。

听山东筝派的演奏与筝曲,就好像在听山东人讲话一样,淳朴憨厚,热情爽朗,粗犷豪放。

2.曲式结构特点及分类

山东筝曲通常都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大板筝曲与小板筝曲。大板筝曲主要是从山东琴书或者吕剧演出之后乐手们的合乐纯器乐曲“碰八板”中脱离形成的,主要是六十八板的音乐体系。小板主要是指民歌与曲艺的曲牌采用古筝进行演奏,因此听起来十分活泼,山东筝曲的乡土气非常浓郁,不受板数的限制。

“八板体”结构形式,主要是以每小节作为一板,以八板作为一个乐句,全曲总共可以分为八个乐句,只有第五乐句是十二板,全长总共分为六十八板。基本属于中国母曲的“老六板”变体形式。其主要的特征就在于一定是六十八个重拍,八拍一句,共分为八句,第五句的时候再加上四拍,形成这样一种基本的规律。乐曲通常不进行旋律变奏,仅仅是进行重复的演奏,第二遍主要是用情绪与速度进行推动。

演奏“碰八板”的速度主要是由慢到快,《汉宫秋月》属于一首慢板曲目;《四段锦》则属于流水板(中速)曲目形式;《普天同庆》属于快板曲目。《凤翔歌》这种小板筝曲通常都属于民间演奏家把民歌或者琴书的唱腔、曲牌器乐化而来,旋律主要是以小巧为典型,刚中带柔,柔中带刚,乡土气息非常浓郁,活泼且富有歌唱性特点,不受板数的限制,大多情况下主要使用的是C、D调。

3.旋律节奏特征

首先,在古筝旋律的节奏演奏方面,以某一种节奏型来贯穿全曲,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小节,并且在乐曲的一开始部分就显示出来。其次,旋律中大跳比较多,尤其是上下四度大跳。此外,没有悠长、婉转的拖腔或者乐句。而主要是由琴书改变来的筝曲,通常都会带有一点叙事性的音乐风格。

4.技法风格特征

(1)以真指甲演奏

传统山东筝在弹奏的时候主要是以真指甲(不戴义甲)进行演奏的,造成了右手大指的小关节快速地进行托劈的演奏技法非常富有颗粒性,要求指关节要有强大的爆发力,音色十分浑厚且富有弹性,产生出来一种珠落玉盘的效果,这也是山东筝派演奏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技法形式。连续的带音头八度大撮同时加上了左手上滑重颤音属于该流派独有的《大八板》。音色通常要求大多是明亮、带颗粒性的,如《山鸣谷应》。

(2)大指运用

大指触弦非常的刚健有力,乐曲弹奏的旋律通常主要是由大指演奏而出的,且主要是以食指与中指作为配合的。大指摇主要是由大指连续和快速的托劈构成,其音响有着非常强的颗粒性。老一辈的艺人在演奏这一技法的大指时,常用大拇指的小关节作为活动的典型部位,在《清风弄竹》《山鸣谷应》中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演奏技法。大指“花奏”指法,主要是以大指连托数弦所构成的“下花指”为主,在《普天同庆》的演奏过程中,花指主要是在旋律之中进行的,不但占有非常完整的拍子、时值,还在强拍上出现,形成了典型的音乐旋律。这也属于山东筝曲最主要的特征。

(3)右手中指

中指一般情况下都是和大指进行配合,组成的指法通常都可以称之为“大勾搭”。山东的筝曲作品中的旋律大多是中指先勾、大指后托,并且中指的力度同样也会稍重于大指。老一辈的古筝演奏艺人通常都称之为“重弹轻随”。

(4)食指的运用

食指在山东筝曲中用得较少,它通常和大指进行搭配,俗称为“小勾搭”。

(5)左手的滑、按、揉、颤

左手在指法技巧上的名目虽然比较多,但是大都是“滑奏”与“揉颤”这两种奏法的变体。山东筝派的滑奏大多是上滑音,并且速度也比较快,这和其多表现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存在很大的关系。而揉颤的快慢、幅度大小,在乐曲的进行过程之中也是千变万化的,表现出了无穷无尽韵味。“4”“7”两音的上滑音程通常都是小二度,“4”音上滑的时候,实际音高则是由“#4”滑向了“5”。颤音都是在其时值后半部分进行的。

(6)左手特色性指法

双劈、双抹、双托、双勾是山东筝曲中特色性的技法。赵玉寨先生将其归纳为“邻弦同音奏法”。这一种重按音,往往使流畅的旋律进行中出现棱角以及节奏、音量上的跌宕、顿挫。(www.xing528.com)

(三)山东传统筝乐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1.赵玉斋

赵玉斋,山东郓城人,中国古筝演奏家。曾经在南京、上海等地卖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过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副教授。1953年他获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表演奖。他曾经对筝做出重大改革,将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他创作演奏的筝曲主要是《琴韵》《书韵》等(例2-10),编著有《古筝曲集》《筝曲选集》等。

例2-10

琴韵

书韵

山东筝派的传统古曲,大都是六十八板的小曲。为此,在民间就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连缀演奏的套曲。20世纪50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在全国流行。但大标题的含义与各曲内容并无关系,而各小曲原标题却与音乐内容十分吻合。

《琴韵》——用较缓慢的“按滑”音和级进音程为主的旋律来模拟古琴的声韵和中正平和的古雅风格。

《书韵》——以大二度、小三度的按滑音结合邻弦所奏出的同度音连绵不断,模拟古人在朗读诗书时的声调,音乐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演奏技法以食指的“小勾”(即“抹”)和大指的“搭”(即“托”)为主,因而此曲又名《小勾搭》。

2.高自成

高自成(1918—2010),山东郓城人,我国山东筝乐著名演奏家、教育家,代表作《高山流水》《凤翔歌》等,擅长运用老八板演奏。

老八板也叫“八板”“大板”,是一种典型的民间乐曲板式。

鲁筝老八板合奏套曲采用筝、琵琶、奚琴、扬琴四件乐器进行演奏。筝在合奏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所以当地也有“无筝不成乐”之说。

合奏套曲主要是由数首“六八板”体裁的乐曲一起连缀组成的。其音调古朴而高雅、清亮浑厚,演奏时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它的演奏速度也是由慢渐快的,按大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顺序进行排列,直到最快的高潮位置“刀截一声终”,令人叹绝。高自成演奏的《第一大板合奏套曲》,曲子悠扬婉转,风格独特(例2-11)。

例2-11

第一大板合奏套曲

3.韩庭贵

韩庭贵,1912年出生于山东郓城的侣垓村。自小就跟随父亲韩绍龄学习弹筝,后来又跟随古筝演奏家张为昭先生学习古筝演奏。

韩庭贵在继承了山东筝派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进行大胆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使山东筝派艺术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其整理的主要作品有改编曲《包楞调》,整理的作品如《福寿颂》《小溪流水》《高山流水》等,其中《高山流水》是其父韩绍龄、老师张为昭传谱,韩庭贵整理完成的(例2-12)。

例2-12

高山流水

此曲以山东老八板筝曲为素材改编而成。乐曲始于庄重的和弦,描绘出巍巍高山的雄伟气魄,接着以双手加花指技法,引来小溪潺潺流水,而后通过右手劈、托、抹、挑、花指等演奏手法,配合左手的按、滑技巧,由慢而快,描绘出清风拂弄、松柏翠竹摇摆的形象,给人以清新秀丽、欢快舒畅感觉。乐曲的最后,用大指加花衬托中指奏出主旋律,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好似涓涓细流汇成滚滚波涛,轰鸣向前奔向大海,展现出祖国锦绣河山的雄伟气魄和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