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采访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写作与调查研究

网络采访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写作与调查研究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采访报道不但包括传统媒体采访报道的方法,还包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跨越时空的虚拟现实空间,按照新闻传播的需要所进行的新闻素材收集和调查研究活动。[4]这改变了过去商业网站只能登载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及相关评论的规定,扩大了新闻信息服务的主题范畴与运行范围,由此,网络采访报道也更加普及。

网络采访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写作与调查研究

(一)网络采访报道的界定

网络采访报道,也可以称为“互联网采访报道”,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信息采集的技术平台,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多种方式采集信息及相关资源的信息采访与传播活动。网络采访报道不但包括传统媒体采访报道的方法,还包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跨越时空的虚拟现实空间,按照新闻传播的需要所进行的新闻素材收集和调查研究活动。

2017年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指出,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需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才可以提供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在内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4]这改变了过去商业网站只能登载或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及相关评论的规定,扩大了新闻信息服务的主题范畴与运行范围,由此,网络采访报道也更加普及。

(二)网络采访报道的类型

网络采访报道因为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三种情形:一是传统专业媒体记者利用网络进行采访报道;二是网络新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三是自媒体人(即普通的网民)的采访报道。

1. 传统专业媒体记者的网络采访报道(www.xing528.com)

网络的出现,使新闻记者大受其益,比如外出采访成稿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将稿件迅速传回,这种传输方式方便、快捷、安全,而且交互性强,费用低;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记者在更多的时候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完成特定的采访报道。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网络新闻资源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都市类纸质媒体开始利用网络,即以网络为平台,推出了“新闻QQ”“新闻博客”“网络留言板”等栏目,以此开拓新闻资源。可以说,在信息时代,谁更好地掌握了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采访,谁就在信息传播的开拓上更加深入。专业媒体记者一旦掌握了合适的网络信息采集途径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加之自身信息判断与解读的专业优势,就能产生更好的信息传播作品。

2. 网络新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

随着网络新媒体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应该赋予网络新闻媒体采访权。2005年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网络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不能进行直接新闻原创;但随着中央网信办等相关机构的不断探索,开始不断放开新闻网站媒体的采访报道权。2015年11月,中央网信部授予包括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台湾网、中国西藏网、光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和中青在线等14家网络媒体采访权。而2017年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则在网络信息采编等服务尺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宽。但目前不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商业网络媒体人员,仍不能从事正式的采访活动,但对于非官方的、不涉及政治事件的、民间的商业性或义务性活动,在受访对象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展开一些采访报道活动的。

3. 自媒体人的采访报道

严格地讲,自媒体是不具有专业记者的资质的,也就是说,自媒体没有我国相关法规颁发的记者资格证;即使是有记者资格证的自媒体人,在自己的媒体号传播信息的身份,也不能冠以官方记者的名号。因此,有人认为,自媒体人没有采访的资格,也不能用“采访”一词来表述其信息采集的行为。事实上,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人人发声”的自媒体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同时广义上的采访是人类探究自身的行为与艺术,不应局限在行业性的专属行为范畴中,因此,自媒体人同样可以实施采访。但是,不得不强调的是,当前自媒体的野蛮生长,造成了网络空间“杂草丛生”的现状,因此自媒体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媒介素养,才能更好更长久地从事信息传播活动。虽然没有正式采访权,但在自身具有媒介责任与媒介素养的前提下,自媒体人可以从事一些不触犯国家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在自己可操作范围内的采访活动。现实生活中,多数自媒体人的采访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的,比如以自我为信息中心,采集一些与自己有着同地域、同职业、同兴趣、同领域的信息,并展开传播;这与专业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同,后者往往是以第三人称、他者视角,更为客观、中立地进行采访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