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写作手法创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成果

新闻写作手法创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写作中的“真”“善”“美”并不是孤立的呈现,它们是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对社会真情实感的整体表达和美好追求。

新闻写作手法创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成果

(一)增强标题吸引力

新闻报道不管如何更新发展,最终都会生成一个题目,而标题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信息主体的主要思想的提炼,更在于在“信息海洋”中树立一面“旗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标题就像新闻的“眼睛”,如果足够明亮,就可以通过眉目间的传神传情,让受众对这个新闻作品“一见钟情”,并愿意走近阅读其中的内容。

1. 新、奇、特,发现展示“不一样”

新闻有两个本质基因,一个是“真”,一个是“新”,而“新”除了时间维度上的“新近发生”之外,还有“新奇”,即“异常性”。新闻标题新、奇、特的原色正是增加新闻的特异感,使其独特亮眼,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即要让新闻传神而与众不同,使读者产生兴趣。

(1)升级虚实结合,自然融合,突破表述限制。

继承和延伸传统标题制作的虚实结合方式,在虚中追寻创新求异之处,实中则紧扣事实核心点,做到虚实无痕自然相融,创造新的意境;同时不要拘泥于字数与语法上的常规限制,以自然质朴为主。2017年“看看新闻”APP秒拍的新闻内容,点击量前三名是三条社会新闻:《相识25年,梅西终于给了她一个完美“世纪婚礼”》《老白的警犬养老院:全年无休,7年花费上百万》《14年博弈上海“最牛钉子户”终搬离,解开心结迎接新生活》,点击量分别是2567万、2489万和2080万[2],三则新闻都使用了虚实相生的标题,“25年”“7年”“14年”等数字是实信息的最明显体现,“世纪婚礼”“警犬养老院”“最牛钉子户”则是虚指,既有文字运用的专业功底,又在自然通俗中表现出创新技巧。

(2)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标题新颖力。在标题中使用比喻、借代、双关、拟人、反语等手法,可以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长翅膀的“大象”》讲的是山西大象农牧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经历,采用的双关和比喻的手法,给人悬念,吸引读者。2018年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扩员为八个国家并在中国青岛举行会议,引起国内媒体竞相报道,其中《17年来成员国扩员至8国 朋友圈更大了》的标题引人注目,报道使用借代手法,借“朋友圈”这一热词代指“上合组织”这一整体组织,将一则时政新闻表现得格外贴近百姓。

(3)抓住信息中的“戏剧点”提亮标题。

新闻信息中的新、奇、特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有戏剧张力的点,把这些基于事实且符合主题的“戏剧点”提炼出来,注入标题的表述中,也一定会带来吸引力。比如《“恩将仇报”的大学生乡长》,讲述的是正直的大学生村官不徇私情的为政为官之事,但题目却采用了反语的手法,将新闻人物在工作中的矛盾点作为报道的情节点提炼出来并放入标题之中,吸引读者关注。

2. 注重真、善、美,情理结合动人心

真是指真实真诚,善是指善心善行,美则是美好幸福。新闻写作中的“真”“善”“美”并不是孤立的呈现,它们是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对社会真情实感的整体表达和美好追求。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与“真”“善”“美”相结合的职业,宏观上记者需要有求真、求善、求美的职业道德,微观上这种精神价值也应该在作品报道中体现出来。标题表述中要有情有理,既有情感元素,又有理想内涵。标题做好了,往往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够感动人心,在情感上吸引受众,在道理上说服受众。

(1)第一手法—— 抒情,让标题传情,牵受众恻隐之心。

新闻报道、信息传播不是单纯报道事实、传递信息,还要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因此,制作新闻标题时,要尽可能地注入情感元素,赋予标题以生命,真正做到“以情动人”。汶川地震十周年,不少媒体都推出了纪实性的短视频作品,而很多作品的标题都极富情感,如“财新传媒”推出的系列微纪录《十年生死两茫茫》讲述了几个失去亲人的地震幸存者10年后的生活,借用苏轼的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们对逝去亲人持久不散的思念;“澎湃新闻”精心制作的短纪录片《妈妈,我还是很想你》用直白的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当年失去妈妈的11岁女孩张丹玥,在10年后努力寻找母亲生前挚友与学生,以此拼接对妈妈的记忆。标题没有华词润色,直接抒情,但情真意切,牵动读者的恻隐之心。

(2)第二手法—— 藏理,让标题有思想,引发受众共鸣之感。

记者的报道不仅要在情上做文章,动之以情,还要让人感受情感之下暗藏的道理,这种道理不是直接地讲出来,而是暗藏于质朴的表达或事实的呈现中,以不言明的方式隐藏,透过文字符号唤起受众内心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往往是以情感为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通过情感的桥梁,破除对方的心理堡垒。这样的标题不能像“心灵鸡汤”那样仅有表面上的感动,还需有思想与内涵的沉淀,让人接受并印象深刻。优秀的融媒体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得到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往往在标题上就占据了一个新高点,简短、质朴的文字能够产生共识。《四川日报》获奖作品《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用数据事实让读者一目了然地获得了明显的共识:该藏族乡村的教育成绩了不得,达到超过50%的大学升学率。《解放军报》全媒体作品《我站立的地方》讲述了“边防营长余刚和战友们的戍边故事”,刷屏社交媒体。标题简单且给人“没有说完”的感觉,但都有一种“越细嚼越回味深长”的感觉,能够通过潜在力量达到价值立场的沟通,“拨开云雾”之后达成“心意相通”。

3. 标题创新应避免“标题党”

在强调标题制作创新的同时必须要明确一点,“亮眼睛”不等于“标题党”,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不等于做“为了标题牺牲一切”的“标题党”。互联网巨量信息之间的竞争带来了一群专门生产新奇标题以求吸引眼球的人。“标题党”与标题创新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只注重标题的吸引力而忽略了新闻事实本身,后者则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的技巧策略。

“标题党”的一个特点是生产的标题严重夸大,与事实不符,与信息内容不吻合,典型的“题文不吻”。2015年“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的消息在朋友圈被疯狂转载和讨论,但最终人们发现,这其实是某婚恋网站利用朋友圈转发分享的功能进行的一次营销。“题文不吻”最终会让受众大跌眼镜,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短暂的点击率之后却是终生的不信任。

另一些“标题党”则表现为“断章取义”。虽不是完全的“题文相悖”,但却用一种“伪专业”的样子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它故意抓紧新闻信息中非关键的点刻意放大。比如2016年一则新闻《北京女嫁给非洲农村小伙 公公有十几个妻子》被广泛传播,传闻非洲酋长有十几个妻子的地域风俗,在这个标题中一下子成了“公公可能很好色”“儿媳妇可能掉进陷阱”等的语义暗示,而悖逆了民间通婚展现中非关系的主题。

(二)注意内容瘦身

新闻内容的“瘦身”表现为当前新闻报道“微”“短”“小”的趋势。早在1976年美国即出现了“瘦报运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则采取了将报纸的宽度缩减,将报纸“变瘦”的方式。之后逐渐波及欧美,《泰晤士报》《国际先驱论坛报》《今日美国》等都先后改为“瘦报”。21世纪初期,我国媒体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版面“瘦身”工作。报纸版面的瘦身,正是新闻“减肥”的开始。到了融媒体时代,信息膨胀的趋势愈演愈烈,信息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因此,信息内容的精简化、短小化成为当前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新闻写作如何合理且高质量地实现“瘦身”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1. 精炼文本,扭转形式主义的空洞写作风气

在以传者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媒体作为“把关人”自产自销,某些媒体报道出现了“虚胖”现象,这不利于整体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新闻的“瘦身”首先在于文本的精简,这并非简单的缩写句子,而是要从内容的角度将一些多余的语言符号去除掉。比如,一些时政新闻、重大会议新闻往往被认为是“规定动作”,不敢轻易创新改革,导致新闻报道冗长、不实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直倡导新闻创作的务实性,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的新闻思想也强调和重视文风改革问题,反对“长、空、假”,提倡“短、实、新”[3]。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依然有不少对会议新闻高调的意义点评、对领导讲话内容的长篇大论、对事件活动加冕多重头衔等问题现象。而这些偏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报道,应该予以纠正。如下文所示,很多会议新闻报道中,整个文稿由会议主讲人的讲话内容分几段呈现,一段话往往只有一个句子,而其中的内容仍是“长、大、空”的宏观表述,缺少微观事实。

“×××(主讲人)要求,中心要以此次综合绩效评估为契机,认真吸纳落实专家意见建议,进一步梳理成效,增加绩效收入差距,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人才培养工作,再接再厉推动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各下属部门要切实解决中心在绩效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本次绩效改革提供服务支撑。”

如果把会议内容加以细节化提炼与具体化表现,在行文中加入实在的举措,如:

“据×××(主讲人)介绍,绩效评估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五个级别,每个级别之间的绩效收入差距将提到上10 000元,彻底打破“大锅饭”格局。×××(主讲人)还要求,各部门第一负责人牵头成立绩效改革小组,每年至少召开5次相关会议,保证改革中的公平公正。”

这段报道与前一段相比较,不同处在于它抓住了会议中两个比较明确、具体的重点——“绩效收入差距”与“下属部门的协同服务”,其中的措施办法能够让读者明白“绩效改革到底改什么”,从而引发关注。

把抽象的报告化语言转化为简单易懂的信息语言,是当前创新写作首先要突破的基础性难关,简短化、务实化的写作内容利于民众新的阅读习惯,符合媒体内容传播转型的规律,也是对传统媒体的“减压松绑”、突破创新。

2. 多用短句子,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新闻传播的务实性还体现为言简意赅,新闻信息整体上的简短也是由微观上的短句简言形成的。一些新闻记者太纠结于文学情结,写作时会绕上几圈才入正题,却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时可以简而言之的事非要滥用长句,反而可能导致词不达意。新闻是务实的信息,短句子、简单话语能表达清楚的,就一定不要复杂化。如上文例子中“一个句子长成一段话”的情况仍经常存在,事实上,一个长句子分解为几个短句子,接受起来更清楚。如下文:

“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全省、市、县、乡换届风气督查组来到我县,就我县换届工作进行督查。”

就可以分解为“全省、市、县、乡换届风气督查组督查我县换届工作”和“督查组以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为组长”两个句子。

同时,要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报道新闻事实,比如一些科技新闻或专业新闻中涉及专业术语时,就要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话语来表达,而不是用长长的学术表述将读者拒之千里之外。(www.xing528.com)

如:“树脂化石色泽艳丽,外表类似琥珀,硬度和密度要比琥珀高,因为既可以加工成饰品也可以入药,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可以改成“什么是树脂化石呢?这是一种长得像琥珀但比琥珀还要硬的化石。”用设问的方式带来口语化的效果。

3. 有料有趣,让受众有利可图

创新写作中强调新闻“减肥”,但却不是“病态”的“瘦身”,新闻信息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最为重要与关键的内容,不能被减掉。而且这些被留下的“精华”是最具有新闻信息价值的,对于受众来讲有料有趣的信息要么是对其有实用价值的,要么是其感兴趣的内容。比如下文3个新闻标题讲的都是同一个新闻事件,但第一个标题会让大多人觉得与己无关,第二、三个标题则把重要的事实信息提炼出来,让大家看到这则信息的有料之处,相关科研领域的受众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标题一:中科院××××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标题二:中国投资25亿建设新一代科学装置

标题三:中科院决定,65岁以上的科学家不再担任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

要向受众呈现出新闻的“亮点”,除了务实的方面,也可以在情感上引导,趣味、感动、激情等情感元素都可以在精神情感上“有利可图”。如下列两个新闻标题,前者太过务实,不在这个活动范围或地域内的人一定不会关注;而后一个标题则用“自娱自乐”“不乱来”两个词点出了该活动的亮点,也用流行词汇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标题一:

第11届西南片区高校学生作品展在××大学举行

标题二:

西南片区高校学生作品展:我们“自娱自乐”但“不乱来”

(三)文本信息视图化

狭义上的文本都被理解为“白纸黑字”的呈现形式,或者再加上一些彩色的图片,而融媒体时代下综合符号组成的视觉新闻正在慢慢取代单一形式的传统文本新闻。媒介融合下的信息文本“文字写作”已经转变为融合化、动态化、视听综合化的“超写作”,这种写作的创新最终成全了新闻信息文本“漂亮的外衣”,能在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

1. 多维文本的写作

媒介融合带来边界扩张,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在技术革新、市场发展、用户觉醒的时代中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空间里的各种信息形式及信息生产正在模糊“新闻”与“非新闻”的固有边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新闻的维度,表征了全新的新闻范式。这些多维度的新闻文本体现出不一样的写作形式与传播方式,甚至常常突破专业的边界成为典型的“业余新闻生产”,“新闻家族”中出现了微信新闻、微博新闻、直播新闻、短视频新闻等新型成员,而在这些新闻样式中,传统新闻价值不断日常化、生活化,表现出“泛新闻化”的特征。

新闻学者不断尝试用新的词汇来表述新型的新闻样态,如液态新闻(liquid journalism)、弥漫型新闻(diffuse journalism)等,其核心就是要强调传统新闻的模式、规范、准则、标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弥散的、变化的。从新闻文本的角度上看,这种流动性也是新闻符号动态化、开放化的体现,也正好呼应了融媒体新闻的多维文本和超文本(hypertext)特点,即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整合内容文本。

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超文本已经成为一种写作的常态,分别形成了:文字+图像、文字+音频、文字+视频、文字+图像+音频、文字+图像+视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组合的形式。在相同篇幅的容量前提下,多种媒介符号的结合,使得每一种符号使用、每一次媒介结合都更加精简,而最终呈现的信息内容则更加丰富。

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号在春运期间的特别策划“流动的中国2019”为例,整个专题报道以春运中铁路运输为中心,涉及交运技术提升、票务服务、安保工作、铁路修护、餐车美食、乘客特写、铁服人员特写等多项内容,文本内容的表现方式有文字、图片、视频、直播、链接、转发评论等互动文本,具体如下:

·文字:包括标题与正文两部分。标题包括主标题《流动的中国2019》和单条的子标题,如《只要温情在 无处不故乡》。正文通常由1~3段组成,字数从50字到200余字不等,简述新闻信息的内容;字数较多的正文只在主页上显示60字左右,需要点击“全文”方可进入阅读。

·图片:配搭在文字下方,图片数量有1、3、6、9四种呈现方式,即单图、三图横排成一列、六图成两列、九图成“九宫格”。以新闻照片为主,也有绘图、动图、资料图,图片右下角会有“新华视点”的标志。

·短视频:设置于文字之下,时长一般在20秒到3分钟,短视频制作专业精致,有“新华视点”的标志,也有专门的视频新闻标题及字幕,涉及人物特写、现场特写、交运小知识、动态新闻等多种类型。

·直播:开播了“春运首日”等数次直播,直播视频框仍置于文字内容之下,有专门设计的直播封面,标明直播标题、时间、地点等信息,每次直播持续90分钟左右,可回放观看。

·链接:包括由新闻制作媒体和新闻传播平台两者推送的链接,前者如新华社推送的自身媒体制作的其他相关新闻链接,后者如由新浪微博平台推送的相同或相似话题的新闻连接。

·转发、评论、点赞:置于整个新闻视框的最下方,分别排列“转发、评论、点赞”三个框,展示具体数据。

2. 视图文本的写作

早在1983年,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就针对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的竞争而提出了“视觉新闻”[4]的理念,强调从文字文本的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和直观化来完成文字新闻的视觉叙事。媒介融合趋势下,视觉新闻的理论内涵与写作方式都发生变迁,“视觉化”有了更直接与感官的表现方式;同时,新闻文本的呈现方式也受到人们接收信息方式与习惯变化的影响,巨量的信息海洋与流动信息接收状态使人们进入“视觉的狂欢”之中,视图文本成为创新新闻写作的一大趋势。

图像不仅成为图文整合下新闻文本的必备要素,而且成为主题要素,图像呈现的样式也丰富多彩,比如文字的图像化、表情、信息图、动图、HTML5,等等。在技术方面,各种软件程序给了大家更简捷方便的图像呈现路径,如拍照软件、修图神器、截屏技术、数据可视化软件,等等,人们可随时随地拍照、截屏获取图像信息,并使用着越来越平民化的图像处理技术,快捷地发布着图像文本信息。“无图不欢”的氛围中,自媒体信息中充满了五彩斑斓的美食秀、美妆秀、亲子秀;专业媒体同样将新闻文本表现得越来越视图化,以满足受众要求;重大时政新闻、人物专题也尝试采用新的视图方式展演,呈现新的视觉效果。

文字图像化,是将原先抽象的文字形态进行图像化处理,把“文字”与“图像”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兼具文字表意性与图像具象性的新的符号面貌。文字作为最基础的视觉符号却也最为抽象,图形的表达能力比繁复的文字高出80%,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运用,让传统文字出现了形象性、大众化的新面貌,大大减轻了报道写作中因地域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阻碍,准确地传达了设计的主题。文字的图形化表现还包括带有视图信息的名词创造,比如“又双叒叒”,网民们将这四个有“又字旁”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表达“非常多次、频次很高”的意思。类似的视图名词还有“火炎焱燚(很大的火)”“水沝淼㵘(很大的水)”等。

表情包图像是视图新闻创作的手法之一。表情包是网络社交文化的重要表现,2018年Facebook公司在世界表情包日宣称,全球用户在其平台上使用表情包的日平均次数为50亿次。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一些运动员的表情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使表情包与新闻的关系更加紧密。表情包图像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被运用到新闻创作中,包括设计类表情包与真人类表情包,往往暗含着难以明说的复杂含义。如:“捂脸哭”的表情包,这个不知道是哭还是笑的表情图像有多种意义,如哭笑不得、笑哭了、没眼看了、不忍直视、好尴尬啊、无语等,图像消解了严谨构造的意义表述,表现出模糊性的感觉意义。

展演类图像,包括了信息图、动图、HTML5等技术支撑的新型图像方式,将新的图形技术与艺术、卡通、地图等传统图形融合,创作出新颖有趣又美感十足的展演类图像。“澎拜新闻”创作的视图新闻《致敬!好人耀仔》用漫画画风与H5技术生动讲述了福建宁德市庄里村村支书周炳耀的事迹,上线48小时点击量达280万,总点击量高达2000万,不仅红遍朋友圈,而且产生极佳的社会效果,因此获得了27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获奖作品、2017年世界新闻视觉设计协会(Society for News Design)优秀设计奖等奖项。2017年“四川在线”创作的《打开这幅手绘长卷,带你一起“川”越5年!》特邀画家手绘了关于四川5年来发展成绩的水墨画,并组合成一幅长长的画卷,在手机端观看时通过按键一步一步地让画卷展现出来,形成一种心理与视觉的双重“穿越”感。不仅通过漫漫长卷将四川发展的成就信息清晰地呈现,可谓“一图胜千言”,而且在最后的无电村通电、天府国际机场开建、中欧班列开通、国产大飞机“四川造”等十多个成就画页中设置了互动环节,受众可以手动参与体验这种成就。

视频图像,是图像的升级表现,但仍是视觉新闻表现的重要手法。2016年出现的“直播热”和2017年掀起的“短视频热”将新闻文本的“泛新闻化”维度进一步扩大,YY、迎客、花椒、熊猫、斗鱼等直播平台兴起,之后快手、抖音、西瓜视频、小火山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持续升温,使自媒体用户的信息发布变成了直接的视觉表达。传统的文字符号几乎完全退场,只留下用简易快捷的视听符号传达的微短视频。虽然大多数内容表现为零碎的“泛新闻化”新闻,但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多元信息生态圈的内容,而一些即时发布的短视频成为突发新闻的重要新闻来源与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