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简明指南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简明指南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圆的面积”的单元目标是“探索与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把圆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等学习任务。如“圆的面积”单元目标,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说出身边的圆;能用不同方法求出圆的周长;②能说明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的区别;③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简明指南

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往往遵循“收集基本资料以确定基本价值”“确定教育方针”“确定培养目标”“确认课程领域”“确定课程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等六大基本程序。而从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个过程分析,任何目的和目标的确定,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四个具体的基本步骤: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和目标表述。

(一)目标分解

如前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课程与教学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组成的具有递进关系的系统。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分解目标,在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细化、逐层具体化。

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自上而下地分解与重构,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设计者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再认识过程。通过分解,把宏观、抽象的目标落实为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使师生能在全局上把握学习内容。任何下一级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中最为具体的目标,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以此类推,要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培养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涉及一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

目标分解需要经历四个步骤:一是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二是学习任务的选择;三是学习任务的组织;四是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具体为:

1.学习需要和兴趣的分析

即结合课程与教学目标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尤其对学习者的社会特征、心智水平和预备技能做出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与愿望和个性特点,以及他们在知识、能力、态度、技能等方面与要达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2.学习任务的选择

即以第一步分析结果为基础,确定为实现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学习者必须完成哪些阶梯式的学习任务或内容。如“圆的面积”的单元目标是“探索与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把圆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数学思想)等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的组织

主要分析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学习任务之间或是相对独立,或是相互平行,或是前后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根据其不同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可以将学习任务或组成单元或根据需要进行顺序和结构性的调换,总之对它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逻辑序列,以满足教学实际进程。如要“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首先要“认识圆的周长”,而不应将二者的序列关系颠倒。(www.xing528.com)

4.单元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明确了各单元的学习任务后,就可以将每项学习任务编写成相应的单元目标。相对于学段目标来说,单元是具体的;但相对于课时目标来说,单元目标又较抽象,这一点与课时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有很大的不同。如“圆的面积”单元目标,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说出身边的圆;能用不同方法求出圆的周长;②能说明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的区别;③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此外,还应将每个目标归类,即确认它们各自的维度及水平标准。因为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其层次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与条件也不同。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通常的做法是进行“逆推”,即从已定的终点目标开始,不断提问:“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直至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逐步揭示使能目标(从起点通向终点必须掌握的子目标),然后将其逐级排列,从而揭示最终目标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事件的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以通过下位目标的逐个实现达到上位目标的最终实现。

单元目标是依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来制定的;单元目标确定后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能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而课时目标是依据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来制定的,即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时,这种任务分析往往是与单元教学内容结合进行的,所以有人称之为教学内容分析。再有,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分析,主要是学生的注意(或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策略或方法。简言之,任务分析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二是分析使用的目标及类型;三是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三)起点确定

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行分析(这里的起点指的是学生的现实起点而非逻辑起点)。它是学生习得新知与能力的内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和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起点主要包括:学生的预备状态、目标能力和社会特征。因此,起点确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先备知识和技能的分析;二是对目标能力的分析;三是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如何。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任务分析和起点确定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四)目标表述

目标表述即具体目标的表达。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尚难统一,但各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表述方式应该一致。这种表述方式与具体的课程内容关系不大,而主要与表述技术有关。目标表述内容丰富,技巧性强,是教学目标编制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以及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法等,下一节将专门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