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成果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确保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发挥主要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二是课程目标不能仅考虑知识能力达到的程度,还要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它们是共同影响着学习者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成果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涉及学习者、社会、学科以及生态等诸多方面,其本身还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因此,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发挥主要作用,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善于创设真实、生动、直观且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把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又要关注个体需求与差异,不能不切实际地提高要求,也不能过于简单或降低标准,应该让绝大多数学习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制定的目标。二是课程目标不能仅考虑知识能力达到的程度,还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程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有所偏废,不能把完成认知性目标作为唯一目标,还要在认知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过程,掌握方法,在知识、能力、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系统性原则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整体上把握。首先,应从纵向上把握其联系。从“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线索进行衔接分析。这四个层次是从一般到特殊地逐级具体化,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目标体系。其次,应从横向上关照各个要素。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它们是共同影响着学习者的发展。因此,在确定课程目标内容范围时,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应把它们摆在一个同等的地位,而不厚此薄彼,逐渐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

(三)具体性原则(www.xing528.com)

具体性原则要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具有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如果含混不清,就难以理解和把握。设计者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和处理教材内容,明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把握其能力水平、熟悉其生活阅历、兴趣、习惯等方面,尽量让课程目标的内容序列化。在表述时,能够把随意推论的动词转换成对学习者的行为做直接观察的行为动词,使课程与教学目标细致化、具体化,做到明确具体,能够观察、测量和操作。

(四)层次性原则

课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活动,学习者不可能短时间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8]。同时,从纵向看,任何预期学习结果,客观上都必须有从低到高的顺序层次结构;从横向看,学习者的个体间存在层次差异,要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加以适应。因此,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应该考虑其层次性。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与学习者接受教育的层次相适应;二是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三是要注意每节课内的目标层次性,一般是从知识的记忆目标到理解与运用目标,再到情感体验目标;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达成同一目标时也有层次差异。所以,我们这里的“层次化”,不仅指整个课程目标系统的层次化,更是指在设计某一个特定目标是要反映和表达出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五)灵活性原则

由于课程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之学习者之间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稳妥和灵活地设计富有一定弹性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里的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的学习者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包括最低限度的要求、基本的要求、符合或超出所提出的要求;二是对预期的目标的表述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虽然这些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之前预设的,但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活动中,不能拘泥于既定的目标,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因时因地、随机应变地对预设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地切合课程与教学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