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课程与教学论》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如此,课程理论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课程规划的文件依据主要是国家课程标准、上级主管部门的课程规划等。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是基础教育的一大使命,也是课程规划的重要原则。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学校课程计划、实

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规划需要考虑学生个体、学校哲学以及社会需求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是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筛子,也是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美国学者指出,学校课程的规划应基于三种基本要素:①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中的发展问题、个人能力和欠缺、个人成长的家庭和社区文化以及个人的兴趣水平。②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目标,包括民主参与的技巧和能力、民主的进程和价值观等。③学科知识的反思,即选择共通的知识与技能。王斌华指出,在制订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课程规划工作者至少应该掌握下列三方面的信息[21]:①有关学生的信息。包括人口信息(即人口状况的信息、办学状况的信息、辍学状况的信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青少年问题等。②有关社会的信息。包括社会环境与学习者、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③有关知识的信息。[22]

也有学者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需要以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和学校愿景为基础,对学校的课程愿景、组织团队以及课程的诸多方案做出规划。[23]张相学指出,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课程理论;课程政策、学校愿景。[24]崔允漷等指出,课程规划的四个原则:①基于政策;②基于学校;③基于研究;④基于对话。[25]

在我们看来,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变革理念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心脏,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程理论旨在让学校成员理解“什么是好的课程”“为什么说学校是课程规划的主体”等一系列问题。课程理论决定着课程实践,一定层次的课程理论指引着相应的课程实践。课程理论同样是学校哲学的基石,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愿景和课程取向”“学校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什么样的课程规划有助于学校发展愿景的实现”“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问题。正因如此,课程理论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变革的重要路径,它不仅仅是对学校课程的改变,还包括对学校中人、事、组织、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整体革新。所以,要做好学校课程规划的工作,就不仅需要课程理论的规范,还需要教育变革理论的指导。

教育变革理论同样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领导的理论基础,决定着学校的教育哲学,决定着学校领导对于“学校为什么存在”“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程是好的课程”“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理解,从而最终决定“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学校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好课程”这一课程愿景。教育变革理念决定着课程理论,并以课程为载体改变着学校教育活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共同思想认识与共同价值观的引领,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导向性,当然包括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是一个有计划的序列开发活动,而不是“因人设庙”,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学生想学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更不是开几门课给上级领导参观时用。校本课程开发追求所有的课程都是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服务的。某小学的办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学校就可能依据学校的办学资源和师生的需求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书法课程以及传统文化课程等等。同样,如果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是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那么其要么不开设校本课程,要么就是开设一些“疯狂奥数”“作文天地”之类的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

(二)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一个国家对课程改革与发展做出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规定,其核心在于对课程权力分配、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取舍、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做出总体性的回答。课程政策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与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它对课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因而同样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课程政策主要应该回答以下问题:谁是课程的决策主体?什么知识和谁的知识最为重要?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定权分别有多大?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课程决策的合法主体?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决定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指出学校具有课程决策权,这是国家课程政策改革的一大亮点。当然,学校课程决策并不是指学校可以对整个国家课程计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改”,而是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符合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要求的校本课程方案,如崔允漷研究团队与安吉路实验学校合作制定的《学校课程规划》就是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教育部颁发)、《浙江省省级实验区实验方案》和《杭州市新课程实验方案》为直接依据的。课程规划的文件依据主要是国家课程标准、上级主管部门的课程规划等。

1.国家课程标准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课程规划的两大基点。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是基础教育的一大使命,也是课程规划的重要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规划的另一大基点,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学校在制定本校课程规划时都会自觉地参照国家有关政策方案。

[案例]

Y校课程规划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www.xing528.com)

Z校课改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价值取向,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课程体系。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有教养、能创新的新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所开课程做出严密的整体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学校课程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落脚点,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课怎么上,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但是,课程标准并不等于课程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课程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从我国当前课程实施实际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但有助于学校和教师树立大局观、整体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其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从而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2.上级主管部门的课程规划

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除了受国家课程标准的制约,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课程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北京市某市属重点中学的课程规划除了要考虑教育部的国家课程标准外,还要依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有关课程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又如M校校长提到的:“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一个是课程标准,再一个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课程规划,也就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课程计划,主要包括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是由学校自己确定,因为我们是区属学校,确定学习内容的时候,我们是跟着区里走的。这一块,我们自由的程度还不是很高。”[26]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影响是通过文件的下发、常规督导以及教学评估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的。学校课程规划的自主性在受到制约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协助与支持。

(三)学校现状与发展愿景

学校现状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立足点,学校课程规划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学校课程校本化的程度是判断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维度。学校能否做出适合本校、为了本校发展的规划,是学校课程能力的核心要素。学校千差万别,做好规划的前提是认清自己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彰显:一是学校的外在环境,主要涉及学校在整个学校系统中的位置,与其他学校建立的联系,与其他社会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学校占有的其他社会资源;二是学校的内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目标、组织文化、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学校资源、硬件设备、学校传统等。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课程规划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回顾总结该校课程发展的历史,把握其课程发展的传统和已有的创新,运用SWOT分析了学校的“强弱危机”,运用FAPO分析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并通过一系列调查表掌握了学生对课程的期待以及家长的课程意见。[27]

学校课程规划同样须面向学校的未来。学校愿景有助于保证学校课程规划的长远性和方向性。学校的发展愿景渗透了学校的基本价值,正是这些价值指引着学校的课程规划及其实施,正如帕克(Forest W.Parkay)和哈斯(Glen Hass)所指出的:“价值渗透在做出的每一课程决策之中,从规划课程到班级中实施课程。”[28]

(四)学生的需求分析

“学生的发展”应该作为课程规划的逻辑起点。不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规的教育活动无法发生。只有从有指导性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人们才有可能设计合理的有价值的课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课程规划的出发点。所谓“以生为本”,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归宿和目的。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主要表现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的特性。[29]

(五)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声音

改革本身是一个对话的议程,而不只是一个事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对话与协商的民主决策过程。学校课程规划关涉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因而需要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之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如华东师大崔允漷团队在与安吉路实验学校合作时,与学校的管理团队进行了反复的商讨,广泛地听取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学校内部也进行了几上几下的论证与协商,这种对话保证了学校课程规划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更容易得到落实。[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